帕金森定律 概念定性 – 女娲导航

帕金森定律 概念定性

概念定性

管理学者孙继滨在《卓有成效:管理者的职业习惯》一书中认为,“帕金森定律”是一元思维的表现方式之一,其本质是管理者对分工和协作这两种权威的混淆。他对帕金森定律做出了如下阐述:

———————-

对于管理来说,权威是必须的。权威又可以分为两种,分工权威和协作权威。我们知道,协作是建立在多分工基础上的。这就是说,一个协作权威,总会对应多个分工权威。举例来说,在刘邦团队中,刘邦就是协作权威,萧何张良韩信就是分工权威。

本书以为,管理者可以不是分工权威,但是,管理者一定要是协作权威。对于管理者来说,权威认同是必须的。同时,需要明确指出的是,真正必须的权威认同,是协作权威认同。真正的管理者,应该行使的是协作权威,而不是分工权威。在这方面,刘邦是值得效仿的光辉榜样。

令人不安的是,绝大多数人分不清协作权威和分工权威的不同。他们常常将两种权威混为一谈,或者严重低估协作权威的价值,或者试图鱼和熊掌兼得。他们的杰出代表就是朱元璋。

在历史上,朱元璋以疯狂屠杀功臣元勋著称。对于这种疯狂,后世最有代表性的解释是,朱元璋看到皇太子懦弱,担心自己死后强臣压主,所以事先消除隐患。有一则轶闻可为佐证:有一天,皇太子劝说父亲不要杀人太多,朱元璋把一根长满了刺的棍子丢在地上,命皇太子用手拾起来。皇太子一把抓住刺棍,结果给扎破了手掌,并连声呼痛。朱元璋说:“我事先为你拔除棍上的毒刺,你难道不明白我的苦心吗?”朱元璋的逻辑很简单:作为管理者,如果自己强,就成为所有分工的权威;如果自己弱,那就让所有分工都没有权威。看得出来,他根本没有意识到协作权威的存在和价值。

许多管理者赞同朱元璋逻辑。他们要么投入巨大精力以获取和维持分工权威,要么只欢迎对他的分工权威构不成挑战的人。帕金森定律,就是朱元璋逻辑的一个西方残缺版本。在我看来,一个管理者,如果不明白协作权威的存在和价值,那么,无论他是「不称职的官员」还是「能干的人」,都算不上真正的管理者。因为,他发挥不出分工协作的力量。

朱元璋逻辑的本质是什么?一元思维。所谓“一元思维”,就是在一个组织内,权威有且只能有一个。一元思维的人深信「一山不容二虎」。他们相信组织需要且只需要一个权威。当没有自信时,他们会相信并拥护他人成为那个唯一。当自信满满时,他们会理所应当地将自己视为那个唯一。

在职场上,相当多的管理者具有突出的一元思维行为特征。他们或者投入巨大精力以维持自己的技术优势,或者只欢迎对他的技术权威构不成挑战的团队成员。这似乎不难理解。管理者的前身是技术者。成为技术权威是他们有所作为的最好证明,是他们建立自尊形象的必然要求。多年的专业奋斗之下,“分工权威”的自我认同便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幸运的是,多年的专业奋斗,让他们走到了管理者的位置;不幸的是,“分工权威”的自我认同,让他们迟迟进入不了“协作权威”的角色。

Readers' contributions

女娲导航,这是一个资源整合的时代!其实,你可以很优秀!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