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清悟 – 女娲导航

郭清悟

  郭清悟是宋仁宗赵祯郭皇后,代北应州金城(今山西应县)人,其祖父为平卢节度使郭崇,郭崇的祖先世代为代北酋长。而郭皇后仗着刘太后撑腰,性格妒忌,严密监视宋仁宗的行踪,使他不得亲近其他宫女妃嫔,宋仁宗心中十分愤怒,却不敢明言。过了一段时间,宋仁宗在吕夷简的游说之下,定下了废后决心。数年后,宋仁宗颇为想念郭氏,遣使存问,并赐以乐府,郭氏和答之,辞甚怆惋。那么你想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位郭清悟吗?

  郭清悟简介——宋仁宗赵祯郭皇后

  郭清悟人物简介

  郭清悟(1012年—1035年12月10日),宋仁宗赵祯皇后,代北应州金城(今山西应县)人,其祖父为平卢节度使郭崇,郭崇的祖先世代为代北酋长。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郭后以无子入道观,封为净妃,别居长宁宫以养,景�元年(1034年),出居瑶华宫,景�二年卒。

  以势封后

  郭氏,名不详,应州金城(今山西应县)人,是北宋平卢军节度使、赠尚书令兼中书令郭崇的孙女,代北名族,祖先世代代北酋长。郭后的父亲郭允恭,凭借父亲的官职获得官位,官至崇仪副使,天圣三年赠太傅安德军节度使,六年加赠忠武军节度使兼侍中。母亲李氏,郭后是李氏所生,为次女。天圣二年,已故晓骑卫上将军张美的曾孙女张氏与郭氏一同进宫选秀,当时尚未亲政的宋仁宗看中了美丽的张氏,想娶为皇后,但临朝主政的太后刘娥倾向于立郭氏为后。天圣二年(1024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郭氏被立为皇后。

  郭皇后仗着刘太后撑腰,性格妒忌,严密监视宋仁宗的行踪,使他不得亲近其他宫女妃嫔,宋仁宗心中十分愤怒,却不敢明言。

  明道二年(1033)三月甲午太后刘娥驾崩,之后,宋仁宗也不再理会郭皇后,这使她寂寞难耐,醋意大发。

  伤帝失位

  当时,在后宫之中,尚充仪、杨氏(杨德妃)长得貌美可人,深得宋仁宗欢心。郭皇后多次到尚氏、杨氏居处,对她们破口大骂。有一天,宋仁宗临幸尚氏,尚氏向宋仁宗诉说郭皇后的不是,恰逢郭皇后赶来,二人争执起来。郭皇后不胜愤怒,举手扇向尚氏,宋仁宗见状,急忙上前救尚氏。郭皇后收势不住,刚好打在宋仁宗的颈部,宋仁宗顿时龙颜大怒,要废郭皇后。

  宰相吕夷简与郭皇后有隙,听说郭皇后误打宋仁宗之事,便让谏官范讽乘机进言:“后立已有九年,尚无子,义当废。”吕夷简则在一旁随声附和。更有甚者,内侍副都知阎文应还劝宋仁宗示颈部被打手印让大臣观看。面对群臣的言论,宋仁宗反而拿不定主意,废皇后毕竟是一件大事情。右司谏范仲淹说:“皇后不可废,宜早息此议,不可使之传于外也。”

  过了一段时间,宋仁宗在吕夷简的游说之下,定下了废后决心。吕夷简为了达到废掉郭皇后的目的,竟然下令台谏部门不能接受谏官的奏疏。

  明道二年(1033年)十一月乙卯,宋仁宗颁下了诏书,说:“皇后以无子愿入道观,特封其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别居长宁宫以养。谏官孔道辅等进言:“后无过,不可废。”结果孔道辅等人俱被黜责。

  景�元年(1034年)八月,仁宗盛怒之下再次下诏,历数郭净妃、尚美人、杨美人的过错,逐郭净妃出居瑶华宫,尚美人出居洞真宫,杨美人别宅安置。

  十月又赐郭净妃法号金庭教主、冲静元师。同时郭皇后的姻戚钱惟演也从平章事被贬为崇信军节度使出镇。

  死后追复

  数年后,宋仁宗颇为想念郭氏,遣使存问,并赐以乐府,郭氏和答之,辞甚怆惋。宋仁宗曾经密令召她回宫,郭氏曰:“如果再次召见,必须由百官立班上册才行。”当时仁宗早已娶曹氏为皇后,无法答应她的要求。

  景�二年(1035)十一月,郭后得了小病,仁宗派阎文应带御医前去诊治,八日(12月10日)那天,郭皇后竟然暴死,年仅二十四岁。[10]  中外疑阎文应进毒,而不得其实。

  景�二年(1035)正月宋仁宗深悼郭氏,追复她为皇后,但停办赐谥号上封册及附祭庙庭之礼。

  郭清悟:思郎恨郎郎不知

  他以一纸诏书划清两人界线,结束了朝堂上长久的废后争执。他为她赐名清悟,清净、省悟,以此警示她好好在道观反省,当日起了争执的尚美人、杨美人之流被杨太后以魅惑君主为由驱逐出宫。

  一辆马车,素净的绿纱裙,她结束了皇后生涯,心中忿忿不平,难以平静。范仲淹等大臣在城门外送她,一身玄色官袍的范仲淹怜悯看着她,抬手作揖,“皇后娘娘好好保重”。

  她昂起头,双眸中含着不平之意,态度依然骄傲,“此番多谢范大人。”掌掴皇帝事后,以宰相吕简夷为首的主张废后派同以右司谏范仲淹为首的保后派,争执理论了好长一段时间,最终她还是被赵祯以无子为由驱逐出宫。成了这不伦不类的“净妃”。

  道观师太上下都对她敬重,并不因为她是废后便落井下石、嘲笑讽刺,每日粗茶淡饭、小酌几杯倒也畅快,不用再操心那些费精神的女人之事,也没了口舌之争。?

  贴身丫鬟劝过她好几次,说是如果她能低头对皇帝道个歉,估计皇帝也不会这般恼火,毕竟掌掴皇上,大不敬,乃是杀头大罪,皇帝能仁慈将她移居道观而没有杀害她说明皇帝心中还是有她,不过是碍于当时太监宫女都在却被她打伤了,下不得台面。

  可笑,她同那赵祯的事哪是这简简单单的三言两语就可以化解,两人矛盾积攒许多年,那不小心而为的掌掴不过是一记导火索,将二人积怨已久的矛盾激化而已。他向来都瞧不上她,这皇后之位一开始意属的就是旁人。

  当是时,刘太后把持朝政,垂帘听政,是个说一不二的主,赵祯还未亲政,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皇帝,恰逢年岁刚好,是该大婚的时候。她同骁骑卫上将军的曾孙女张氏一同进宫参选,两人家室旗鼓相当,她张扬热烈,张氏温婉贤淑,两人在众多秀女中脱颖而出,连太后都亲自召见过她二人考察。

  赵祯自个挑的是张氏,他性子仁慈温厚,见那张氏低眉顺目,瞧着就一副温婉可人的样子,第一眼就上了心,她站在旁边余光瞧着张氏泛红的脸颊,忍住心中的失落,正准备道喜,却听见刘太后不容置疑的声音,“哀家瞧着崇仪副使家的郭氏性子明媚活泼,倒是个招人疼爱的姑娘,实在是皇后的不二人选”。

  掷地有声的声音让她惊愕的抬起了头,对上了刘太后凝视着她的目光,激动地心跳都如打鼓般,稍稍平复了心绪,转而不卑不亢同跪拜,“多谢太后娘娘,多谢皇上”。她没有看见赵祯眼里稍纵即逝的恼怒。

  帝后大婚,举国同庆,依仗嫁妆铺满了整条长街,马车上她惴惴不安,抹了厚厚胭脂的脸红的异常,头顶着繁重的凤冠,她偷偷摸了好几次。皇后之尊啊,入主中宫,明媒正娶,是名副其实的妻子,纵使日后后宫美人三千、如云如锦也都要跪下向她行大礼。

  在她以为必定落选的时候,位高权重的太后娘娘一番话就让她翻身成了受人敬仰的皇后娘娘,她入宫后定好好好报答太后娘娘的大恩大德。至于,皇上青睐的张氏,不过是图个一时新鲜罢了,她是皇后,要大度骄傲,不能同那些妃嫔计较,否则就是自降身份。

  她偷偷打量着坐在喜床上一言不发的赵祯,试探的问了句,“皇上夜已深,臣妾服侍你宽衣歇息吧”。这是她第一次这样靠近男人,家中母亲嬷嬷教了她好些道理,她虽熟记于心,却还是有些忐忑。

  赵祯淡淡的“嗯”了一声,伸开双手,她解开他的衣袍,蹲下身,为他脱去龙靴。

  第二日,她穿着皇后礼服梳了个精致的发髻去拜见太后娘娘,为她老人家奉茶,说了好些话哄太后娘娘高兴,那操持政务不苟言笑的太后也被她逗得笑声连连,赏赐了她好几个稀奇的玉镯朱钗,走出慈宁宫时,赵祯不咸不淡的说了句“你倒是会哄母后高兴。”

  张美人得盛宠,张美人侍寝,皇上赏赐张美人新贡的茶。日日丫鬟都在她身边汇报赵祯是如何喜爱张美人。那个赵祯看上的女子,浅笑盈盈很是讨赵祯欢心,日日亲自喂赵祯喝那杯盏。

  丫鬟同她说,何不为做些好吃的糕点送给皇上尝尝,皇上定然龙心大悦。

  她才不干那等子事呢,她是皇后娘娘,与嫔妃争宠,做那些什么七七八八的点心。梳了个妆,换上了新做的衣裳,她去了皇上的宫殿。

  赵祯正在练书法,宫人禀报皇后娘娘来了,他也没放下手中的笔,待她行礼后,赵祯喊了身平身,问她有何贵干。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她大胆的走到了赵祯身边,念出了他写在宣纸上的两句。纸上字迹刚劲有力,“没想到皇上喜欢这句”。

  “那你以为朕应该喜欢什么?”赵祯换了张纸,将狼毫笔递给她,她接过笔,不假思索的写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那句“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头老,数与均相见”。

  西夏军队虎视眈眈,辽人不容小觑,这大宋江山帝王定然要的是国泰民安,又能身强体壮长生不老。

  “皇后果然不愧是”,赵祯话还没说完,宫人来报,说是张美人、尚美人带着糕点来求见皇上。赵祯说了声宣。

  三个女人一台戏,尚美人说方才去慈宁宫拜见太后娘娘,奈何太后身子不爽,没有召见。她嗤笑了声,“本宫方才也去求见太后娘娘,太后娘娘还赏赐了一串璎珞呢,怕是尚美人去的不巧,太后娘娘正在休憩,日后尚美人可不要再挑错了时辰啊”。她这前脚才来赵祯宫殿,后脚尚美人、张美人之流就带着点心前来,她非得好好提醒提醒这美人们。?

  尚美人愣了片刻,一时语塞,脸色很不好看,张美人温婉道“多谢皇后娘娘提醒,皇后娘娘活泼大方素来得太后娘娘厚爱,妻妾们日后挑个好时辰前去拜见太后娘娘”。

  赵祯一言未发,就像事外人一般,听着她们三个人绵里藏针的言语。待到她们自个消停了才说了一句“皇后同爱妃们再打什么哑谜呢”。

  她以为刘太后将赵祯抚养长大,请了最好的太子之师辅佐他,教他君王之道,赵祯定然也对太后感恩戴德,却忽略了,再是母子情深终究有无法跨越的渠沟。他侍奉太后精心诚恳是一码事,渴望早日亲政指点江山又是另一回事。天子之道除了天下百姓,仁爱恭顺谦让之外还有最最忌讳的一点,妇人牝鸡司晨。

  她越是唯太后娘娘马首是瞻,他越是离她遥远,就如同一开始她就是被太后硬塞给他,他除了接受别无他法,愈是得不到的就愈想费劲心机得到,愈是不得不接受的就愈是抗拒的异常。一开始,他们相遇的方式就不对,以至于后来,每一步都是错上加错,最后落得满盘皆输。

  她知晓宽厚大度,却也避免不了后宫女人最容易犯的醋性大发。一个个美人,尚美人?、张美人、李美人、王美人、杨美人,数不尽的美人天天穿的招摇的衣裳在她眼前晃晃荡荡,恃宠而骄,她瞧着就心烦,她们一个个盛宠有喜,她身为正宫却未能有孕。

  训诫妃嫔,她在宫殿让尚美人罚跪了两个时辰。太后娘娘也闻到这消息,却装作不知道,任她处罚性子张扬的尚美人。在这宫中她最恨尚美人那张嘴,简直是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只晓得挑她的痛处明安慰实讽刺,把她比作那不会下蛋的母鸡。

  总要一日,她要撕烂她那张嘴。

  赵祯夜晚来她的宫殿,她沐浴更衣后同他喝了一盏,太后娘娘病重,赵祯日夜侍奉,人也清瘦了不少,胡渣都长了出来。似醉非醉的赵祯指着她说,“当日母后若晓得你是这等脾气,也不晓得会不会还固执将你扶为皇后”。

  这个答案,她可以告诉他。会的,太后曾私底下同她说,一开始就晓得她是这样明艳活泼、不会藏藏躲躲的性子,这样的姑娘其实是不适合尔虞我诈的后宫,但赵祯性子仁慈温厚,有这样一个张扬的皇后,也算是互补,张美人之流性子太过温润恐难令这六宫信服。太后没有躬亲养育过他多久,却也是希望他幸福。

  朝堂上少了那把垂帘听政的椅子,赵祯成了真正的皇帝,手握实权,说一不二。

  他批阅奏折,上朝问政 ,越来越少召幸她,她的脾气变得越来越不好,失宠在这宫中无异于自杀,得不到君王的宠幸她迟早会变成一个有名无实的皇后,备受后妃欺负奚落。漫漫长夜,墙壁上映着烛光,争眼到天明。

  隔日,她带了新鲜的瓜果去赵祯宫里。他慵懒的躺在软塌上正在听尚美人吹笛,尚美人瞧见她来了,礼也不行,权当没看见她这个皇后,一曲作罢,还故意说“皇后娘娘,嫔妾今日没来请安是同皇上一起去看望那刚刚被诊出有喜脉的嫔妃,您说,是不是可喜可贺啊”。

  她今日非要撕烂这贱人的嘴,大步走到尚美人身边,抓住她的胳膊,怒道“我今日非要惩治你”,扬起手,赵祯微怒扯开了她,“皇后你在干什么”,一掌下去,待发现是赵祯后已经来不及了。皙白的脸上满是她的手掌印,一道一道,宫人纷纷跪坐一地,尚美人都被吓愣了,赵祯气急,拂袖而去,眼中尽是怒气。

  掌掴皇上,前无古人,她是这第一人。以无子为由,她降为净妃,远离皇宫。刘太后果然慧眼识人,她真真适不适合这后宫,不懂得隐藏忍耐,喜怒形于色,不得皇上喜爱,出现的时机那样令人讨嫌。

  道观终日无事,她是带发修行的皇妃,也不用抄经念文,家中长姐送了几卷书让她打发时光。远离红尘,不问尘世,梵香淡淡,木鱼声迟迟,长姐常常写些书信将幼儿的事说与她听,日子倒也不闷。

  宫中有人传召说是赵祯思念她,特地谴宫中伶人弹唱曲子给她听,一声声,她已经提不起兴致。宫人说,赵祯想要接她回宫。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她不卑不亢的答“那就叫文武百官亲自迎我回宫”。他另立曹皇后,宠幸张美人,她回宫去做什么呢,无非是惹人生厌,徒叫人恼怒。他的一时之喜、一时之念,不过是偶然想起,帝王之爱,本就单薄。

  在这道观度此余生,倒也一种修度。

  清悟,幡然醒悟,她参透的不是皇后之德,端庄贤淑。多想回到选秀入宫那年,她定要想方设法逃过那场劫,避过那个人,做一个平常女子,嫁一个如意郎君。

  道观的路很长,回宫的宫人满身是汗,身上仿佛有千斤重担。(www.ngnvip.com)

  郭皇后为何敢扇宋仁宗耳光?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隆冬某天,皇宫内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刚刚亲政不久的宋仁宗,被皇后郭氏不小心扇了个耳光。

  事情是这样的,在后宫,宋仁宗宠幸尚美人、杨美人,对自己年轻的皇后郭氏反而十分冷淡。尚、杨得宠于皇帝,颇娇纵,而郭皇后遭受冷遇,颇妒恨,两者相遇,常常不快。这天,尚美人又当着宋仁宗的面,对郭皇后盛气凌人,恶语相加,郭皇后忍无可忍,对着尚美人的脸颊扇过去一耳光,宋仁宗赶快用自己的身体挡在了美人之前,郭皇后的耳光没沾到美人的脸,却扇在了皇帝的脖子上,还留下了“爪痕”。

  其实,内宫争宠、打架斗殴的事在历朝历代并不鲜见,人家亲姊妹同一屋檐下还会争长论短呢,这是人之常情。按说,后宫的事,不过是皇帝的家事,作为家长的皇帝既然亲眼目睹,皇后的耳光又是无心之举,那么批评教育几句,或者各把五十大板,事情也就过去了。但是,这件家事后来却被宋仁宗无限放大至国事的高度,拿到朝堂上来作为政治问题处理,并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博弈,而这场博弈中的人,既包括位高权重的皇帝宋仁宗、宰相吕夷简,也包括宦官阎文应,还包括位身微言轻的谏官范仲淹、孙祖德等。那么,这些形形色色的人,到底想要在这场博弈中得到什么呢?

  先说皇帝宋仁宗。《宋史?后妃上》载:“初,帝宠张美人,欲以为后,章献太后难之。后既立,而颇见疏。其后尚美人、杨美人俱幸,数与后忿争。一日,尚氏于上前有侵后语,后不胜忿,批其颊,上自起救之,误批上颈,上大怒。入内都知阎文应因与上谋废后,且劝帝以爪痕示执政。上以示吕夷简,且告之故,夷简亦以前罢相怨后,乃曰:‘古亦有之’。后遂废。诏封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居长乐宫。”

  这段史料说明几个问题,一是郭氏之所以能当上皇后,是宋仁宗母命难违,被逼无奈的结果;二是郭皇后作为众妃嫔之主、帅六宫之人,却常常被妃嫔们欺侮,唯一可能的原因是皇帝的默许或怂恿,说明他有虐后之心;三是仅仅因为几句口角、一个耳光就轻言废后,可以看出宋仁宗废后的图谋由来已久。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说白了都是宋仁宗母亲章献刘太后惹的祸。宋真宗临终前传位于宋仁宗,但当时他才十三四岁,只好暂时安排刘太后摄政,“真宗崩,遗诏尊后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取处分”(《宋史?后妃上》)。然而,刘太后一垂帘就是漫长的十一年,这十一年间,宋仁宗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逐渐成长为有自己思想和主见的青年。不过,虽有主见,但不能作主,他想做的,太后说不是时候,他想玩的,太后横加阻拦,他明明已经长大成人,而且朝廷内外还政于他的呼声还一再高涨,但刘太后始终把他晾在一旁,有权不能用,有气不能使,有想法没办法。更让他恼火的是,那些由刘太后一手提拔起来的大小官员,均俯首听命于太后,对自己这个皇帝貌似尊敬实则敷衍,处处掣肘,备受冷落,宋仁宗便对母亲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年龄愈大愈浓烈。

  明道二年初,刘太后终于还政于宋仁宗,不久驾鹤西归。刘太后一旦去世,宋仁宗那颗久久压抑的心终于得以舒展,这种变化从南京(今河南商丘市)留守推官石介的话中可以窥见端倪:“倡优日戏上前,妇人朋淫宫内,饮酒无时节,钟鼓连昼夜”,宋仁宗象脱缰的马儿,在欲望的草原上纵横驰骋,日日买醉,夜夜笙歌,一抒多年郁积于心的阴霾。同时,宋仁宗从亲政第一天开始,就在着手剪除刘太后的势力,“太后崩……帝始与夷简谋,以张耆、夏竦皆太后所任用者也,悉罢之”(《宋史?吕夷简传》)。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宋仁宗通过把刘太后当年重用的朝廷大臣降职、罢免,来实现自己“去刘化”目的。

  郭皇后几乎是不知不觉就撞到了枪口上。刘太后在世时,郭皇后倚仗自己是刘太后的人,独霸后宫,悍妒非常,让宋仁宗非常厌恶,而又无可奈何。但是,如今已经进入宋仁宗时代,还以刘太后时代的态度来待人接物,这是郭皇后不能与时俱进,以至于一点家庭小事,便惹得宋仁宗大怒,把小事变成了大事,把家事变成了国事,最后以被废除皇后身份了结。不过,话又说回来,郭皇后与时俱进又如何呢?能改变被废除的命运吗?不一定。因为从宋仁宗来说,废除郭皇后,是他一系列“去刘化”构想的必然环节,吵架不过是个由头,郭皇后即使这次不废,下次也会因为其他原因被废的。

  宰相吕夷简主张并推动废除郭皇后的目的是什么呢?这是因为郭、吕之间曾有过节。刘太后去世后,宋仁宗与宰相吕夷简商量罢免枢密使张耆、枢密副使夏竦等人,理由是他们依附刘太后。议完后,宋仁宗闲谈中告诉了郭皇后,郭皇后却说:“夷简独不附太后邪?但多机巧、善应变耳”(《宋史?吕夷简传》)。这句话击中了宋仁宗的软肋,吕夷简随即也被罢免,好在当时宋仁宗身边没有比对吕夷简更信任的人,于是,年内又让他复相了。吕夷简通过入内都知阎文应了解到郭皇后从中作梗,便怀恨在心,宋仁宗同他商量的时候,他毫不犹豫以‘古亦有之’为由,直接促成宋仁宗下定了废后的决心。因此,吕夷简主张废后的动机是公报私仇。

  而阎文应作为太监头子,天天围着皇帝转,绝对是以皇帝的好恶为好恶,以皇帝的喜欢为喜欢,极尽巴结之能事的。郭皇后误伤了皇帝,皇帝又讨厌郭皇后,他就顺着皇帝的思路,建议皇帝废后,“且劝帝以爪痕示执政”,出主意、想办法,为皇帝废后找理由。实际上,这种行为乃官场惯技,无非是捞取政治资本,即所谓“踩着同志的肩膀向上爬”是也,皇帝满意了,自然更加信任自己,更加抬举自己,自然一手遮天、飞黄腾达,太监也要奔前程嘛。所以,阎为应在废后中寻求的是皇帝的宠幸,打的是自己的如意算盘。

  皇帝把家事拿到朝堂之上讨论,说明这是国家大事,既然吕夷简、阎文应们充当了“倒后派”,为皇帝废后推波助澜,自然就有一班以天下为己任的官员参与其中,充当“挺后派”,据理力争。于是,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孙祖德等十余人,长跪于宫殿门外,大声呼号,请求皇帝接见,极言“后无过,不可废。”然而,宋仁宗要“去刘化”,郭皇后是必须牺牲的棋子,不会以御史谏官们几句话说变就变的。郭皇后最终被废,伴着长乐宫的青灯古佛,度过了她的悲切孤寂的最后日子,2年后,因病而逝,年仅24岁。谏官们因言获罪,纷纷降职被贬,孔道辅出知泰州(今江苏泰州市),范仲淹出知睦州(今浙江建德市),孙祖德等罚俸半年。尚、杨二美人在之后也没过几天风光日子,在朝臣们的一再批评下,宋仁宗不得不把她们遣送出宫,作为废后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的缓冲。

  然而,孔道辅、范仲淹们为什么要冒着巨大风险去�这趟浑水呢?原因是这些习孔孟之道出身的官员,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练就了一身固执而坚韧士大夫品格,把维护国家和皇权利益作为毕生理想,他们认为错误的,坚决反对,他们认为正确的,始终坚持,哪怕连连贬官甚至牺牲自我也在所不惜,“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语),这是他们义无反顾的誓言,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真理。他们反对废后,追求的是他们所坚持的真理。

  当皇后不小心扇了皇帝的耳光以后,每一个人都怀着各自的心思,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推动着这一事件的发展,殚精竭虑地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东西,从而使这一事件超出了事件本身,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这,就是政治。但让人叹息的是,在整个事件中,无论郭皇后也好,尚、杨二美人也好,都成了利益角逐的道具,都是一只沉默的羔羊,最终都不可逆转地沦为了政治的牺牲品。

    

女娲故事会
历史趣闻   奇闻异事 灵异恐怖 科学探索 未解之谜 考古发现

欢迎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女娲养生之道网,读一则小故事,悟一份人生
哲理,读一年
小故事,成一个人生智者。

友情链接:
女娲导航   
阿里云社区   
吉龙商贸    女娲商城     
女娲社区

Readers' contributions

女娲导航,这是一个资源整合的时代!其实,你可以很优秀!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