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饕餮 Tāotiè – 女娲导航

NO10、饕餮 Tāotiè

NO10、饕餮 Tāotiè

  饕餮,是传说中的龙的第五子,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古书《山海经》介绍其特点是: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齿人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就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撑死。后来形容贪婪之人叫“饕餮”。在游戏、小说、漫画、影视作品中均有相关形象。

  《辞海》中记载:饕餮是传说中的贪食的恶兽。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

  饕餮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纹更常见于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远在二里头、夏文化的青铜器上便有出现。

  饕餮是商周鼎的主要纹饰。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像山魈,还有的像鸟、像凤、像人。而在诸纹饰中,以饕餮纹为虎形的认知最广。

  传说龙生九子,其第五子叫饕餮,是上古一种凶猛且残忍的魔兽,喜食人,食量大。从这一点不难看出,饕餮其实就是当时社会黑暗一面的具体代表,而人们也很愤恨奴隶制社会的压迫,以饕餮来寄托自己的感情,饕餮也就越来越被人们熟识。把饕餮比喻成吃人的奴隶制社会,这是古代饕餮文化最重要的含义。

  由于饕餮是凶猛的魔兽,具有强大的力量,因此被北方很多少数民族当作附身符,把它的图纹刻在器具、食皿上,认为这样就可以借助饕餮强大的力量,不被其他猛兽所吞噬。饕餮逐渐取代了原本吃人残忍的一面,成为了神兽。

  兽面纹所指称的神兽的真正名称与原型早已沉埋在不可复现的年代之中,后人因其面相凶恶、神秘、恐怖,有些又口含人首,故赐名为饕餮。饕餮原是《左传》中用来形容贪财贪食之不仁不义者,近世学者已指出把兽面纹命名为吃人的饕餮纯是牵强附会,有悖于商周的社会文化状况。

  因为面相凶猛恐怖,又行饕餮恶名,此兽在中国文化与艺术演变中的踪迹几乎无从寻觅。西周中期,盛行了几百年的动物纹饰突然退出了青铜器装饰主纹的领域。但是,与饕餮纹同时出现在青铜器上的几种动物纹样,如龙、虎、凤、龟等,在以后的文化演变中,都大量出现在官方与民间,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盛名的吉祥物、艺术表现源源不绝的主题。特别是龙,在青铜器时代,多数也都拥有与饕餮纹相同的凶恶面孔。若论神秘、威武和地位,龙在青铜时代远逊于饕餮。然而,龙后来却登上了中国文化与政治象征的最高宝座,“饕餮”这一青铜时代的至尊,踪影难寻了。

Readers' contributions

女娲导航,这是一个资源整合的时代!其实,你可以很优秀!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