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有道:方法篇 – 女娲导航

养生有道:方法篇

养生有道:方法篇

  (一)养心之道

  养心,乃道家养生之旨。《悟真篇》著者,道教南宗第一祖悟紫阳真人曰:“心者,道之枢也”;道教道祖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皆为养心之道之格言。玄中子言:养生之旨,以养心为本。

  偏颇之心,养之使其正。
  邪恶之心,养之使其善。
  浮动之心,养之使其静。
  虚伪之心,养之使其真。
  贪婪之心,养之使其公。
  奸诈之心,养之使其良。

  善养生者,修养人之公正、善良、真实、安静,心必泰然,行必光明。庄子曰:“用心若镜,应物不伤”。心正则心明,心明则心安,心安则益寿。养生之道,求乎增寿延年,此可谓达。

  (二)养生之道

  道家养生之法,其本在于养性。道教南北二宗之祖吕洞宾曰:“炼命必先炼性”,“炼精、炼气、炼神,均以此为枢机”。所以,道家的养性之要,就在于“清静无为”。因而,“性命双修”乃以养性为之首要。养性,乃求之于静与定。

  道教道祖老子,乃以养性而得寿。《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曰:“老子百有余岁,或曰二百余岁,以其修道得寿也”。可见,养生之道,首在养性,《周易•参同契》云:“将欲养性延命却期”。所以养性与养生,益养与延命,乃相依相成。玄中子言:养生之本,以养性为道。乃:

  节房事而养性,养之在精。
  忍怒怨而养性,养之在气。
  顺百事而养性,养之在神。
  绝忧虑而养性,养之在心。
  劳筋骨而养性,养之在形。
  修品德而养性,养之在命。

  善养生者,修养人之精、气、神、心、形、命,其心必安,身必健,养性而至“清静无为”之境,寿可增矣。

  (三)养神之道

  养神,为道家养生之要。《黄帝内经》云:“太上养神,其次养形”。道家养神之功夫,基于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基础之上。《生神经》云:“身心并一,则为真神”。所以,养神先要养心,使身心合一,形神相依,而致心神相交,此乃道家养生之法的至高境界。

  生命之贵在于神,神兴生命的活力则旺;神衰生命的活力则弱;神健生命的能力则强;神失生命的能力则败。所以,养生所贵者在乎养神。玄中子言:养生之要养神为贵。乃:

  保全精力,养神之本。
  和顺气息,养神之基。
  修养性情,养神之源。
  端正心地,养神之根。
  节制七情,养神之道。
  强健体魄,养神之法。

  玄中子言:道家养生之道,求之于“清静无为”。乃清其心,寡其欲,静其神,安其形,固其精,养其气。善于养神,应习气凝神,若养之有素,心神凝一,养生增寿之益,必然孕育其中。

  道家养生延寿之法,在于修行“致虚极,守静笃”,“清静无为”之道,而达到此一境界,心与性,心与神,神与精气,神与身形,则须务实于修身心而养性,习练于精气神而合一。互为其根,互为其养,方生成于养生之道。

  (四)养静之法

  养静,乃道家养生之道的核心。《庄子•在宥》云:“抱神以静,形将自正”。欲养生,须求心静,心静就会神志清新,身心泰然。玄中子言:养生之方,以养静为旨。乃:

  行住坐卧,舌舔上颚求心静,津液则生。
  日起夜眠,泰然自若求神静,气血则和。
  腹饥口渴,饮食有节求身静,脏腑则安。 <   行动谋事,劳逸相兼求形静,筋骨则健。   (五)养动之法   养动,乃道家养生之道的方术。道家习之有常的“呬、吹、嘘、呵、呼、嘻”乃是习练呼吸之养动功法,其益在于通畅呼吸,其利在于协调脏腑,所以,肺呬气,肾吹气,肝嘘气,心呵气,脾呼气,三焦嘻气,可谓养动而益养生的有效功法。   养动,乃身有所动,力有所行。身动,则可理气和血,通经活络;力行,则可协调脏腑,舒展筋骨。所以四体常勤常劳,官窍善使善用,强健体魄之利,益寿延年之益,则可寓于其中。玄中子言:养生之法,以养动为要,乃:   晨起,东迎朝晖,手掌擦面摩颈七、八回。   夜眠,仰面正卧,手心搓热摩臂股沟推。   清晨,闭口,叩齿,咽津液。   夜晚,运目,煽鼻,揉耳垂。   饭后益于百步走。     怒甚益于捶胸背。   言语过多伤元气。   杂事过繁损血脉。   所以,动,求之有方,求之有节,方会益于身心之养,方会合于养生之理。   静者养内,动者养形,养内益于气血之输布,脏腑之活动,经络之传导;养形,益于肌肤的健壮,筋骨的坚实。所以,身内与形表,乃相依相附,相生相成,然而,养静与养动,必然依依相连,生生相关,密不可分,只有静动合一,方可见养生之益。

Readers' contributions

女娲导航,这是一个资源整合的时代!其实,你可以很优秀!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