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怎么死的
说起王允,大家都会想到他的义女貂蝉,所以在正史没有记载,而中国第一个女间谍也是从貂蝉开始,而王允让义女貂蝉杀死了董卓之后又做了什么事情吗,对此王允怎么死的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王允怎么死的
王允是谁?王允的简介
王允(137年-192年),字子师,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据《后汉书》)。东汉末年大臣。王允出身官宦世家。他十九岁就开始任公职,壮年时任豫州刺史。因为在和中常侍张让的斗争中失败,王允被迫去官隐居,在中平六年,何进掌权之后重新出仕,历任从事中郎和河南尹。在何进被宦官诛杀,董卓掌权时,他已经代替杨彪成为了司徒兼尚书令。身为地方官勤政爱民,由于朝廷腐败而被迫在此为官,从而密谋刺杀董卓。董卓死后,王允与吕布共执朝政,但是董卓余党李�、郭汜、樊稠等率军攻破长安,吕布出逃,王允被处死,时年56岁。(www.ngnvip.com)
王允叫义女貂蝉间接杀死董卓之后做了什么事
王允在以后的岁月里做了几件事:其一,公开宣布董卓的罪恶,并且对于追随董卓的将领要求杀无赦。本来董卓的李�郭汜樊稠张济四人早都心灰意冷,又是写悔过书,又是要求向政府投诚,可是王允却认为他们罪大恶极,完全没有赦免的必要,逼得这些将领铤而走险。因此酿成恶果。其二,拒不接受蔡邕的申辩。董卓死了,蔡邕因为想到先前董卓对自己有些恩德,忍不住流下眼泪。王允却认为这是路线没有站稳,于是动员国家机器,把蔡邕给杀了。当然前来求情的人很多,可王允确认为大家对蔡邕缺乏必要的了解,这样的人就应该杀,以儆效尤。其三,王允命令开放潼关,让关东诸侯共商国是。有人提出反对,王允说:关东义军是我同道,对他们应该有充分的信任。
这三条,哪一条单个看来都很有理由,都可以看出王允是个性情中人。不过三件事一起做,可就是大事,对王允的影响也是致命的:其一,逼得四将扯旗造反。李�郭汜樊稠张济虽然不是一流战将,可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碰巧还有天下第一等谋士贾诩的加入,自然让李�等人的造反不仅成为可能,而且轰轰烈烈。并且战败吕布,长驱直入。其二,杀掉蔡邕,让天下读书人寒心。蔡邕是当时知识界的骄傲,而且当年是一个很硬气的儒生,近日一见王允不过尔尔,足以让知识分子对王允有些失望。其三,尽管王允下令开放潼关,可他不知道其实关东诸侯各怀鬼胎,表面上行忠义之事,内心却个人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不久,王允在李�郭汜等人的逼迫下,内外交困,被迫走完了自己的岁月。他这个曾经的执政也因为过度挑剔,也没有很好的把国家带入更还的归宿,反而引得李�郭汜一帮子群魔乱舞,把小皇帝更加逼到绝望的境界。可见想玩政治,必须要有气度,要有涵养,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像王允那样,睚眦必报,必然陷入万劫不复的底部
王允是如何而死的
先说蔡邕之死。从当时情况来看,我们可以认定,王允起初没有杀死蔡邕的意图。当时王允听说有人在哭董卓,便命人抓来,一看是朝野都为之尊崇的蔡邕,于是就痛斥了蔡邕一番。蔡邕生怕王允一怒之下杀了他,赶忙请求免死,希望能够“黠首刖足”,“续成汉史”,将功赎罪。蔡邕想学司马迁,这让王允不能接受,于是不顾众人的请求,缢死了蔡邕。从这里我们得知,王允杀蔡邕的目的是为了不让他“执笔于幼主左右”。在他看来,“方经国运衰弱,朝政错乱”,蔡邕如果像司马迁那样忠实地记录下那段历史,必然会令幼小的天子遭受到诽谤和诬蔑,还会使他们这些大臣蒙受批评和指责!由此,我们看出,王允缢杀蔡邕,实际上是在维护封建士大夫阶层声誉,遵从儒家倡导的“为尊者讳”,维护皇帝的尊严。
不赦郭、李等人的原因很明显,“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董卓“上欺天子,下虐生灵”,常怀王霸之心,郭、李等人难逃其咎,削夺他们的兵权,给其以惩罚也是必要的。而事实上,郭、李作乱的真正目的和董卓是一样的,“杀天子谋大事”的倾向很明显。青少年时就被誉为有“王佐之才”的王允对此不可能没有警觉。所以,“今虽大赦天下,独不赦此四人”是有他的道理的。遗憾的是,东汉这棵大树已腐朽到根,在乱臣贼子卷起的狂风巨浪面前,显得那么不堪一击。
我们再来看王允之死。当时,外城已破,贼兵已入城,守将多战死,郭、李二人陈兵内廷之外,情况十分危急,侍臣们只好请天子登上宣平门与郭、李二人对话,盼望着能够用天子之威来止住叛乱。面对天子,郭、李二人说:“只要杀了王允,我们就退兵。”王允见形势危急,便慷慨辞君,从容地自城楼上跳下,被郭、李二人手起刀落,砍倒在地。此前,王允是完全可以逃生的。《三国演义》中写到,李�、郭汜兵进长安,吕布抵挡不住,于是要王允和他一起逃跑,王允却没有答应,吕布独自带人投袁术去了。那么有人要说,不走也行啊,可以坚持到最后嘛,何必要傻乎乎地主动赴死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当时的情形。别看当时对话的一方是天子,一方是臣下,看似优势在天子,但实际上占上锋的是手握重兵的臣下。一旦谈崩,手握重兵的郭、李二人就会督军猛攻,乱军之中,必然危及皇帝性命,闹不好就会玉石俱焚。早对形势了然于胸的王允知道自己必须站出来。事实上,王允对自己必死的结局是有清醒认识的,他也抱定了必死的信念。前面说过,吕布逃走之前,曾再三要求王允和他一起走,王允说:“若蒙社稷之灵,得安国家,吾之愿也;若不获已,则允奉身以死。临难苟免,吾不为也。”现在,是该王允实现诺言为国家“奉身以死”的时候了。李�、郭汜,你们不是说只要我死了你们就退兵吗?那我来了!只要用我的死,能够换取皇上的周全,值!于是,高高的宣平门楼上,王允纵身一跃,成就了大义!
王允主动赴死,除了换取皇上暂时周全的用意以外,还含有为诸侯勤王争取时间的深意。郭、李二人用王允的人头泄了愤,又在皇帝那儿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权势,便可有为时不长的停顿。而在此期间,各地勤王之兵便将陆续开进,以郭、李二人的智谋与能力,必败无疑。后来,事态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
通过上面的解读分析,我们知道了王允是一个典型的充满浓郁的“尊天子”、“卑诸侯”、“抑大夫”思想的士大夫阶层的代表。为了自己尊崇的思想,即使背上骂名也毫不在乎,搭上性命也在所不辞。在他看来,自己的死,是为忠君之义,是大节、大义。在当时社会,以王允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春秋》中所彰显的“尊天子”、“黜霸”、“卑诸侯”、“抑大夫”思想。
什么是英雄?英雄就是舍得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整体利益最大化的人。王允用自己的生命为延续东汉王朝的生命争取了时间,他就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尽管东汉王朝的生命延续得不是很长,但结果并不影响王允成为英雄。英雄在成为英雄之前,他的精神只为自己持有,而当他做出牺牲以后,他的精神就覆盖整个民族,为全民所有。数百年来,我们或因阅读肤浅,或因阶级立场,或因价值取向,将意蕴深含的王允之死误读,这是王允的不幸,也是我们的悲哀。因为我们误读的不仅仅是王允之死,更重要的是误读了那些特定时代的英雄精神。
研读《三国演义》,我发现罗贯中对王允之死采取的是“先抑后扬”的笔法,写缢杀蔡邕,让人觉得王允骄矜武断、一意孤行,一抑;写他逼反李�、郭汜,让人认为他缺乏机动灵活的谋略,二抑;写他危急关头纵身跳楼,让人感觉到他控制不住错综复杂的局面只好求死,三抑。到最后话锋猛然一转,录下史官的赞诗:“王允运机筹,奸臣董卓休。心怀家国恨,眉锁庙堂忧。英气连霄汉,忠诚贯斗牛。至今魂与魄,犹绕凤凰楼。”这才让人恍然大悟,原来罗贯中还是十分欣赏和支持王允的!推荐阅读;蔡伦怎么死的
女娲故事会:
历史趣闻 奇闻异事 灵异恐怖 科学探索 未解之谜 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