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经商故事,范蠡经商七要思想 – 女娲导航

范蠡经商故事,范蠡经商七要思想

对于范蠡的经商理论,其实也是可以让我们可以看到在的时候范蠡到底是用什么样的思想来把自己的经商越做越大,而也直接在最后直接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商家,那么范蠡经商故事,范蠡经商七要思想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范蠡经商故事,范蠡经商七要思想

范蠡“下海”经商的传奇故事

回溯2475年前,越王勾践实现霸业,迫使吴王夫差自杀身亡身。于是,越王在姑苏台大摆筵席,庆贺胜利。正在举国欢庆之时,范蠡便乘机带着美女西施归隐江湖,浪迹天涯。先到齐国,后迁徙至陶(即现在的山东定陶),积累了数千万家产,创造出奇迹,被人们推崇为“陶朱公”。生意人家一听说陶朱公的大名无不敬佩称赞,陶朱公成为商人们的楷模。

范蠡经商致富后,认为自己年岁已高,就把行店的生意交给长子经营。他自己却带上夫人和小儿游山玩景,饱览山河。他们沿着黄河而上,一路经过汴梁、郑州、洛阳,游游转转,既观风景又了解市场行情。再西行爬上了九岭十八坡,站在洛阳东卢邑的青龙背上西望:“啊,好大的一个湖啊!真是碧水青山,气象万千,太美啦!”又见沿湖的山下有一个集市,店铺门前人们熙熙攘攘,大树底下摆满了杂货小摊,别有山村野市的自然情趣。

一家老小找了个较为干净的店铺住了下来。范蠡即找老农聊天,或坐小舟湖中游弋,了解到这儿就是昔日洪水横流时,大禹治水的熊耳山下古莘卢邑。那时,禹王带领民众在山的东北角处劈山开石,疏通河道,使洛水东流后水位下降留下这几十里的大水湖,人们才在这里安居乐业。他看到农夫们在山坡上耕耘,渔船在湖内撒网,湖边有牲畜交易,集市上买卖秩序良好,人们勤劳朴实、好客厚道,心里不胜欢喜。

范蠡了解到当地盛产核桃、木耳、山珍野味、肉类皮毛、粮食药材等土特产品,但是,农民缺少食盐、葛麻布衣、日用杂品等。于是他心动了,要为这里的人们办点好事。他和夫人、儿子商议要把这儿的土特产品贩出去,把当地缺少的货物贩进来,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后来范蠡遇到一位刘掌柜,此人极具生意头脑,但缺少资金,所以一直做不成大生意。范蠡表示愿意承担所有投资,两家合伙做生意,双方达成了协议,买了一块地,请工匠们盖起了一个山货行、骡马店,雇用了几个生意能手,买了十几头骡子,找来赶牲畜的赶脚,做起了收购山货的生意来。范蠡授意刘掌柜:“咱们收购各种商品的价格都要比别家收购的价格高一些,让卖主多沾利益,生意就好一些。”刘掌柜照办了,来卖货的人都说新来的陶掌柜行店收购价高。一传十,十传百,供货人都往这里跑,不到一个月时间,各种山货就堆满了几十个大库房。夫人见货越来越多,就主动到库房帮忙,大家把每种货物进行分类打包,等待外运。

然后,刘掌柜按照陶朱公掌握的销货信息与各地商贾的需求,先把各类上等货用牲口驮运出山,送往各地出售。各处商人见陶朱公守信都给了好价钱。得款后,他们再到市场购买食盐、葛麻布衣和日用杂货等运回。陶朱公又授意刘掌柜:“出售时,要低于以往市价。”这样,货物很快就销售一空。刘掌柜把这次往返来回的利润一盘算,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入。此后,没有买到盐的人都找刘掌柜要求进盐,没有买到布的人要求进布,刘掌柜忙得应接不暇。陶朱公深解民意,按着不同的需求进货,尽量让大家满意。远近的商贩们闻风而至,供货的、进货的络绎不绝,商贩们到山区购回的大宗货,按一般收购价再加价付款,提高了他们供货的积极性。食盐回来时优先批发给这些商贩,让他们到山区以盐换货,商贩们见利更大,奔波于山区和行店之间。就这样,当地的农民也都纷纷来批发些盐和日用杂品下乡去卖或换货,学着做转运生意,渐渐地也都富裕起来。原来这里的几家收购行店的人们看热了眼,见陶家的生意做得活络,生意兴隆,也都用陶家的同等价格到远处收购大批货物运回交给陶家,陶掌柜和刘掌柜商议再给他们提价收存,他们也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货源越多,光靠骡子驮运不适应了,陶掌柜就和刘掌柜商议利用洛河有利条件采取水运,买木料请梢工连成木筏,用牛皮装粮货通过洛河运往洛阳等地销售。几个月后,又派人到洛河上游的龙驹、徐家湾一带买了几只运货大船,生意越做越红火,陶朱公的名气越来越大。红红火火的生意又吸引来了外地购货的骡马驮队,陶朱公又把各种中等货都便宜供给他们,让他们再来时带进行店需要的商品货物,如此又为行店增加了运力,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店内长期掌握着大量存货,洛河上游的人们收些大批货物,用木筏或木船运来后交了货,把木筏也卖给陶家。再批发些食盐和各种杂货,装船逆水运回销给农民。就这样,这个集镇的生意做大了,来往的人多了,各种生意都好做,有货不愁销,人人有利可图,大家也都渐渐地富裕起来,许多人家扒掉草房盖瓦房,真正形成了一个商品的大集镇。

陶朱公范蠡“下海”经商的传奇故事 陶朱公经商有计划,有预见性。他随时了解农业生产和粮食价格的变动情况。他认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贸易的物质以将来迫切需要者为最有利可图,要预测皮毛商品,冬天要预测葛麻商品,手中还要经常掌握着实物的积蓄,手内不要多存钱,要加快资金周转,这样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他经常给伙伴们讲这些道理,要求大家薄利多销,大家都乐意听从,并跟着他学做生意。

住的时间长了,来为行里帮工的妇女们与夫人熟了,也都跟着她学缝衣服。夫人教她们种桑养蚕,抽丝织布,男女老幼的衣着也有了改观。

陶朱公父子们在卢邑经营了几年收购转运生意,为山区农民闯出了一条致富路,给商户传播了经营之法,又积累了几十万家财,他们把绝大部分资财都分给好友和乡邻,又散发钱给穷苦人,人们感谢不尽。他返陶时,人们不约而同来到湖边,为他一家送行,有的送鸡鸭,有的送鸡蛋,有的送腊肉,有的送核桃,还有的拉着羊。

当陶朱公乘船离岸时,刘掌柜这才告诉大家:陶掌柜不姓陶,他的姓名是范蠡,就是当年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的领兵大将军。越王封他高官他不做,却来山窝帮助咱们做生意,使大家发财致富,过上好光景,范蠡才是咱们的活财神、大恩人,我们都要永远纪念不忘。

范蠡作为春秋末年的政治家、大商人,在政界和商界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可以用16个字来概述他的一生:忠以治国、勇以克敌、智以保身、商以致富。

范蠡被称为“商祖”更是当之无愧的,他既有精辟的理论观点,又有丰富的商贸实践。在中国的经济思想史上,范蠡是商人心中崇拜的偶像,他的言论成为商人们尊奉的信条,他的《致富奇书》、《陶朱公术》被后人加以发挥、充实、演绎、细化,撰写出了《理财致富十二法则》、《理财致富十二戒律》、《商场教训》、《经商十八法》等商学著作,统称为“商人之宝”。明清年间,我国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沿海一带私人经商成为一种时尚,一种风气,范蠡经商致富的典型事迹成为商人们的一种美好向往。直至今日,人们仍把经商或做买卖称为“陶朱事业”,把世代经商称为“陶朱遗风”。我国三大版画产地之一的天津杨柳青镇木版年画中有“文财神陶朱公”,苏州有“陶朱公种竹养鱼致富千倍利”的年画。人们把商代之比干、春秋之范蠡、三国之关羽并称为“三大财神”;乃取比干之忠诚、范蠡之智慧、关羽之仁义,认为这是经商致富的诀窍所在。

范蠡三致千金

话说范蠡辅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把国家建设得强盛起来灭了吴国,报了会稽之耻,越国成了中原霸主,精明的范蠡全身而退,带着西施逃到了齐国。

为了不让越王勾践找到自己,范蠡改名叫邸夷子皮,来到齐国边缘的海边,这里山清水秀,海边人烟稀少,却有无边的荒地和取之不尽的海水;范蠡因地制宜,带着全家开荒种地,并引海水煮盐,苦身戮力,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不几年光景,致产无数,成为当地一名巨富,当时的范蠡有多少钱财,无人知晓,只知道全部齐国国库的资产,也没有范蠡家的多。

富可敌国的范蠡,终于引起了齐国国君的注意,他来到范蠡居住的地方,亲眼见到了豪富的范蠡和他井井有条的事业,深深为范蠡的才能折服,死乞白赖地请范蠡出山,帮他治理齐国。

人在屋檐下的范蠡,无法推脱,只好出任齐国的相国,短短几年,把个贫穷落后的齐国治理成中原地区强大的霸主。

深得帝王之道的范蠡,适时而退,挂印封金,散去几乎所有的家产,悄悄地举家迁居,离开了强盛的齐国。

一天,他们来到了宋国的陶邑(今山东定陶县),看到这里位置适中,交通发达,客商云集,店铺鳞次栉比,十分繁华。这正是他们理想的好地方,就先定居下来,又改名“陶朱公”,这次,他又一次因地制宜,除了耕作养殖之外,以主要精力从事商业活动,他特别重视物资信息,市场动态,采取薄利多销的原则,一般不超过十分之一利润。只要他看准了的项目,经营起来都是购销两旺。财源滚滚,生意越做越好,只有几年的功夫,又一次创造出了奇迹,靠商业经营积累了亿万家财,几乎成了天下的大富翁,19年之中,他三致千金,发了大财。这下陶朱公真是名扬天下。生意人家一听说陶朱公的大名无不敬佩称赞,就这样,范蠡成为中国的文财神,成了商人们的楷模。

范蠡提出六个经商思想

一、预测行情,窥其先机。春秋末期,自由经营的私商兴起,他们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在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下,要获利赚钱,就必须重视市场行情的变化,揣度商品供求和价格的变化,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范蠡是那时善于预测行情、敏于掌握时机、在经营上取得极大成功的代表。

二、贵贱复反,贱买贵卖。范蠡认为,货物的时贱时贵是会有一定规律的,五谷贱贵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转化,物极必反,物之多少,价之贵贱,会向其反面转化。他运用计然“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的观点经商,看到市场上某种货物上涨,就会刺激人们生产出更多的这种货物,生产这种货物过多了,卖不出去,价格就会跌落下来,反之亦然。货物价格的贵贱与货物的“有余”和“不足”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因此,他认为具体从事经商的人应该在某种货物价格昂贵时,就要像对待粪土那样,赶快卖出去,从贱买贵卖的经营中获利。

三、完物上种,质高货真。商品是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性的。商品的质量是指商品效用的好坏,即使用价值的高低。效用好,使用价值高的,质量就佳,反之就是劣。商品的质量关系到生产者、商人本身的信誉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当时当私营个体手工业者大量兴起以后,范蠡就引用计然之策,提出“务完物”的口号,要求质高货真,他强调贮藏货物要完好,并提出“腐败而食之货勿留”,以免浪费或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四、薄利多销,不敢居贵。“薄利”是手段,“多销”是目的,以“薄利”促“多销”是商人的目的。范蠡主张“不敢居贵”,仅“逐什一之利”。他与投机奸商不同之处是出不抬价,进不压价,不在扩大商品的加价率上费心机,而是当买即买,当卖即卖。他提出的“无息币”、“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就是力求加速商品的周转次数,使得同量的资本在一定时间内能做更多的生意,从而在扩大购销中去增加利润的总额。范蠡是不敢居贵、薄利多销型的古代经商者之典范。

五、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范蠡经商之术广泛地利用了计然“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之策,大获其利。天旱预先进船只,天涝预先进车辆。大水年预做车子的生意,因为这时用船,车子没人买,价贱,水灾过后,车子将成为市场上特别需要的抢手货而涨价,可以赚钱。在天旱时预做舟船的生意,其理相同。

六、加速周转,行如流水。范蠡主张在增加储备的同时,应力求加速周转,要求“无息币”。他信奉计然“财币欲其行如流水”的观点,认为商品、货币在市场经营中应该像流水似的畅顺,快速周转。所以,他主张“不敢居贵”,薄利多销、快销,加速商品、货币在流通领域的周转。主张“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做到快销、快购,加速商品流通中货币、商品、货币的进程,切勿保守惜售,观望吝购而阻碍“货币——商品——货币”在流通中顺畅进行。 (www.ngnvip.com)

范蠡的经商理论

一、多元相济,综合经营。范蠡从事过多种经营,有农业、畜牧业、商业、水产业等。史载范蠡辞官后,首先到齐国“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同时,又兼煮盐为业,做到农盐结合。后来又到陶地,“父子耕畜,废居(卖出买进),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把农业、畜牧业、商业结合起来。相传他还善于养鱼,曾撰写过一部《养鱼经》。据《养鱼经》记载,范蠡曾指导齐国国君在宛治池养鱼,一年得钱二十余万,经济效益显著。《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梁有陶朱公《养鱼经》一卷”文;而1997年3月28日《南阳日报》以《南阳发现范蠡<养鱼经>全卷》为题报导了南阳市图书馆在古籍整理中发现了已佚失的《养鱼经》全卷,这对加深我们对范蠡商业思想的研究大为有益。可见,范蠡经营范围之广,而且他从不因利小而不为,只要有十分之一的利润就经营。 

二、根据情况,合理选址。对于经营地点的选择,范蠡也有独到的眼光。史载范蠡当年之所以定居于陶,以陶作为从事商业的理想地方,是因为陶乃“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之地。春秋战国时,陶地之东为“多文采布帛鱼盐”之利的齐国,北为“鱼盐枣栗之饶”的燕赵,其南为“颇有桑麻之业”的鲁国。周围诸侯国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物产状况,在宏观上形成了互通有无的要求,而陶地为“天下之中”,就成为客商来往的集散中心,既可以了解各地的商业信息,又利于转运买卖。 

三、加速周转,行如流水。范蠡经商致富的一个重要理论为“积著之理”,它的基本原则即“务完物,无息币”。所谓“务完物”指在具体商品的经营上,所经营商品必须质量完好,而对于容易腐烂变质的商品,则“勿留”,要尽快脱手,防止货物变质。“无息币”指流动资金应当不断地周转,不要使其停滞于手中。这说明范蠡已经注意到流动资金周转率的高低与经济效益好坏之间的关系。只有资金周转加速,它才会像川流不息的流水一样,才会赚得滚滚不断的利润。“务完物,无息币”从一般意义上提出了资本在流通中的运动必须恪守的原则,这对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人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四、贵贱复反,贱买贵卖。这是范蠡对市场变化的规律性进行的探索与概括。他提出“与时逐”的原则,即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来调整经营。他又提出“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意思是根据市场供求状况来判断商品价格的涨落。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必然下跌,而在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在把握了市场变化趋势的规律性后,就要在经营活动中加以利用,陶朱公在这方面提出“无敢居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的观点。商品高昂的价格正是要回落的先兆,因此当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时,经营者要像对待粪土一样把它抛售出去。相反,当某种商品价格低落时,要把它当珠玉一样大量购进。其中的“贵出”是以“贱醛�为前提的,“贱醛�是为了“贵出”。 

五、本末俱利,主张平粜。强调本末俱利是范蠡经济理论的一大特点。他认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需要调动农与工商双方的积极性,否则“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并且粮价“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认为粮价在三十至八十间波动是正常的,而超出这一范围,国家就应以平籴的政策进行干预。由国家买卖粮食,在荒年粮价过高时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粮食,丰年粮价过低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粮食。将粮价定于三十与八十之间,粮价的稳定就会促使其它商品价格的稳定,使市场上商品充足,达到“农末俱利”。这种经济思想为后世不少封建王朝所继承,成为一项利国利民的深远政策。 

六、预测行情,窥其先机。在古代,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社会上流通的大部分商品来自农业,农业的收获状况对市场上商品的供求和价格有重大影响,而农业的丰歉在很大程度上受天气条件的制约。范蠡根据对天象的观察,提出了一系列预测农业丰歉的方法。他认为,农业的丰歉同木星的运行有关,木星在天空的相对位置,大概12年一个周期,木星运行的一个周期,就是农业丰歉的一个周期,其循环规律是“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掌握这一规律就可以预测未来年成的丰歉情况,从而早做准备。依据这种预测,他提出了“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原则。在干旱时要多蓄积船只,水涝时多蓄积车辆。因为天旱时船只价格必然低廉,而生产者又少,旱灾一结束,船又成为抢手货。水涝时的蓄积车辆也是如此。当然,范蠡只是以此为例证,来说明组织商品采购时要有预见性,要洞察市场行情。 

七、富而好德,仗义疏财。范蠡通过正当的经营,在十九年间“三致千金”,他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成为闻名遐迩的富商,但并未因取得的辉煌成就而沾沾自喜,大肆挥霍,而是多次慷慨“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他不但对贫苦的百姓施舍钱财,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同时对那些想致富而无经济基础缺乏技能的人,给予无偿资助和悉心指导。据载有一个鲁国穷士叫猗顿,耕则常饥,桑则常寒,闻陶朱公富,上门请教致富经验,陶朱公赠他壮牛十多头,传他养牛技术,教其赴西河畜牛羊于猗氏之南,猗顿受教而去,十年之间,遂成巨富。范蠡的这种“富好行德”的高尚精神,永远值得倡导与称颂。 

传说中范蠡总结了经商致富的十三条要领,即勤快节俭,谨慎负责,规矩方正,价格讲明,钱财细慎,货分优劣,回验查明,期约限定,账目记清,随行就市,良机莫失,不负于人,富行其德。不管它是出自范蠡本人所总结还是后人对他致富经验的总结。今天对于我们仍有启发和教育意义,范蠡不仅仅具有高超的商业经营能力,他的商业道德,更可以作为后代之表率。 

    

女娲故事会
历史趣闻   奇闻异事 灵异恐怖 科学探索 未解之谜 考古发现

欢迎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女娲养生之道网,读一则小故事,悟一份人生
哲理,读一年
小故事,成一个人生智者。

友情链接:
女娲导航   
阿里云社区   
吉龙商贸    女娲商城     
女娲社区

Readers' contributions

女娲导航,这是一个资源整合的时代!其实,你可以很优秀!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