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争霸主要条件是什么 – 女娲导航

晋文公争霸主要条件是什么

晋文公称霸的主要条件,其实也是主要无非是三个条件,一个外交,一个是政治,另一个就是经济,而这些也是让晋文公最后称霸的最关键的条件,那么晋文公争霸主要条件是什么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晋文公争霸主要条件是什么

晋文公称霸的条件主要是什么

经济、政治、外交

1、政治上,整顿吏治,弃怨任贤。“明贤良”、“赏功劳”、“举善援能”是晋文公的用人宗旨,所任用的或是“诸姬之良”,或是“异姓之能”。其舅父

狐毛、狐偃因从文公流亡有功,被庐之搜兄弟二人共掌上军,分别为上军将、佐,位列六卿第三、第四。尤其是狐偃,足智多谋,有纳襄王示义、伐原示信(信,国

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退一舍而原降)、搜于被庐示礼的三德,在文公的霸业中起过重要作用。《吕氏春秋·当染》曰:“文公染于舅犯,故

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还有栾枝,文公返晋时为内应,是文公的开国功臣之一,被庐之搜被任为下军将,城濮之战诱敌又建新功。��被任命为晋国的第一任执

政卿,是因其“说礼、乐而敦诗、书”。赵衰为原大夫,历任新上军将、上军佐。魏�列为大夫。还有先轸、胥臣等,他们之所以得到晋文公的重用,是因为他们有

功、有德或有才。

晋文公还能弃怨安众,曾两次奉命追杀过他的寺人披,得知吕甥、�芮预谋焚烧公宫的消息,便去求见文公,文公说:“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

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祛犹在。”文公抛弃旧怨,宽怀大度地接见了他,文公也方能幸免于难,寺

人披后来作了原邑之守。还有竖头须也一样能受到宽恕。晋文公颇有一点像齐桓公释射钩之恨而以管仲为相的政治家风度。

晋文公整顿吏治,赏罚分明。晋文公五年(前632),晋救宋伐曹,占领了曹都之后,晋文公为报答当年流亡时曹大夫僖负羁“馈盘飧置璧”之恩,下令不

准侵扰僖负羁的宅第,有从亡之功的魏�、颠颉不服其令,故意放火烧了僖负羁的宅第。文公拒绝说情,断然处斩了颠颉,罢免了魏�(距跃三百,曲踊三百,距

跃,直跳,向上跳,今之跳高;曲踊,横跳,向前跳,今之跳远)的戎右之职。

他还能知错必改,如介子推割股荐食隐居绵山。(绵山地望有三说:一说在翼城西;一说在万荣南的孤山;一说在介休)《史记·晋世家》:“介子推从者怜

之,乃悬书宫门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吕氏春秋·介立》《说苑·复恩》

《新序·节士》《韩诗外传》都有记载。

经过整顿,晋国吏治清明,君臣团结,人尽其用。

2、经济上,奖励垦殖,发展生产。《史记·晋世家》记载:“文公修政,施惠百姓。”施惠的内容《国语·晋语四》记载:“弃债薄敛(免债轻赋),施舍

分寡(施德舍禁,分少财也),救乏振滞(救济贫弱,振淹滞之士),匡困资无(正穷困之人,资无财者),轻关易道(轻其税,除盗贼),通商宽农(利商旅,宽

其政,不夺其时),懋穑劝分(勉励农事,劝有分无),省用足财(几乎没有大修宫殿),利器明德(利器用,明德政),以厚民性(生)。”晋文公对百姓实行了

一套比较宽松的经济政策,轻赋薄税,减免债务,救济贫困,调动民众的生产积极性;鼓励通商,多种经营,繁荣社会经济;同时提倡勤俭节约,积累财富,提高民

众的生活水平。

3、军事上,改革兵制,扩展编制。在继续实行军政合一制度的前提下,晋文公改变了国君自为全军统帅的旧体制,改由中军帅来担任,并将军事编制,由二

军扩充到三军、五军。曲沃代翼后,周厘王命晋武公以一军列为诸侯。晋献公十六年扩建为二军。晋文公四年(前633)始“作三军”,在被庐之搜把军队扩充为

中、上、下三军。中、上、下递相统属,每军皆设将、佐各一名,将为其军之帅,佐为将的副手。三军六名将佐,一律称卿。中军将又称为中军帅、正卿,为众卿之

首、三军统帅。在军政合一的政治体制之下,正卿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出将入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军政长官。三军的军事编制说明晋国已成为一个军事大

国。晋国最初的六卿:中军将��、佐�臻;上军将狐毛、佐狐偃;下军将栾枝、佐先轸。晋文公八年(前629),搜于清原(今山西稷山),又建上、下新军,

晋国成了五军编制。

晋文公的这些改革顺应了晋国社会发展的要求,缓和了各阶层之间的矛盾,消除了一些社会弊端,使晋国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国富兵强。这为晋文公争霸诸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晋文公称霸

晋文公重耳是一位霸主。争夺和保护霸主地位的战争,虽然不可避免地要给人民带来种种灾难。但也产生了有利于历史前进的客观效果。它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它不但使晋国强大起来,而且还使中原一带保持了一段时间的相对安定,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城濮之战”把北上争霸的楚国打败后,晋文公为周襄王在践上(今河南省荥泽县西北)建起一座行宫,举行向周襄王献俘的盛大仪式。周襄王命大臣王子虎等册命晋文公为齐桓公以后的又一位侯伯,从此晋文公便成为春秋时代的又一位霸主。周襄王赐给文公象征霸主权威的礼器,及黄河以南大量土地。晋文公从此可以直接祭祀天神,自由征伐。他随即在践土与各国诸侯举行了盟会,史称“践土之盟”。

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什么

公元前632年,为争夺中原霸权,晋军谋略制胜,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大败楚军,开“兵者诡道也”先河的一次作战。4月,晋、楚两军为争夺中原地区霸权,在城濮交战。楚军居于优势,晋军处于劣势。晋国下军副将胥臣奉命迎战楚国联军的右军,即陈、蔡两国的军队。陈、蔡军队的战马多,来势凶猛。胥臣为了战胜敌人,造成自己强大的假象,以树上开花之计,用虎皮蒙马吓唬敌人。进攻时,晋军下军一匹匹蒙着虎皮的战马冲向敌阵,陈、蔡军队的战马和士卒以为是真老虎冲过来了,吓得纷纷后退。胥臣乘胜追击,打败了陈、蔡军队。   (www.ngnvip.com)

补充:

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动手遭殃”。在军事上,“先发制人”也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早在《左传》中便有“先人有夺人之心”的提法,后人也多强调“兵贵先”、“宁我薄人,无人薄我”,意思都是主张争取作战中的先机之利。可是,事情并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后发制人”也是军事斗争的重要手段,它与“先发制人”之间存在着辩证的统一。其实质便是积极防御,即以防御为手段,以反攻为目的的攻势防御,它常常成为较弱一方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春秋时期的晋楚城濮之战,就是历史上这方面的典型战例之一。

城濮之战发生于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它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战略决战。在这场战争中,楚军在实力上占有优势,但是由于晋军善于“伐谋”、“伐交”,并在战役指导上采取了正确的扬长避短、后发制人的方针,从而最终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楚军,“取威定霸”,雄踞中原。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最先崛起的是东方的齐国。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不已,霸业遂告中衰。这时,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楚国乘机向黄河流域扩展势力,并在泓水之战中挫败宋襄公图霸的企图,将自己的势力范围发展到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之间,控制了郑、蔡、卫、宋、鲁等众多中小国家。正当楚国势力急剧向北发展的时候,在今山西、河南北部、河北西南一带的晋国也兴盛了起来。公元636年,长期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历尽艰辛,终于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他执政后,对内修明政治,任贤使能,发展经济,崇俭省用,整军经武;对外高举“尊王”旗帜,争取与国,从而逐步具备了争夺中原霸权的强大实力。

晋国的壮大崛起,引起了楚国的严重不安。两国之间的矛盾因此日趋尖锐。而围绕对宋国的控制权,终于导致了这一冲突的全面激化。

公元前634年,鲁国因和曹、卫两国结盟,几度遭到齐国的进攻,便向楚国请求援助。而泓水之战后被迫屈服于楚的宋国,这时看到晋文公即位后晋国实力日增,也就转而依附晋国。楚国为了维持自己在中原的优势地位,便出兵攻打齐、宋,并想借此来扼制晋国势力的东进和南下。而晋国也不甘心长期局促于黄河以北一带,于是便利用这一机会,以救宋为名,出兵中原。

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率领楚、郑、陈、蔡多国联军进攻宋国,围困宋都商丘。宋成公于危急中派大司马公孙固到晋国求救。晋国大夫先轸认为这正是“报施救患,取威定霸”的良机,力主晋文公出兵。但是,当时晋、宋之间隔着曹、卫两国,劳师远征,有侧背遇敌的危险;况且楚军实力强大,正面交锋也无必胜把握。正当晋文公为此踌躇犹豫之际,狐偃进而向晋文公提出建议:先攻打曹、卫两国,调动楚军北上,以解救宋国,这样就坚定了晋文公出兵的决心。战略方针确定后,晋国君臣随即进行了战前准备,将原来的两个军扩编为上中下三个军,并任命了一批比较优秀的贵族官吏出任各军的将领。准备就绪后,晋文公遂于公元前632年1月统率大军渡过黄河,进攻卫国,很快占领了整个卫地。接着,晋军又向曹国发起了攻击,三月间,攻克了曹国都城陶丘(今山东定陶),俘虏了曹国国君曹共公。

晋军攻打曹、卫两国,原来的意图是想引诱楚军北上,然而楚军却不为所动,依然全力围攻宋都商丘。于是宋国又派门尹般向晋告急求援。这就使得晋文公感到进退为难:如不出兵驰援,则宋国力不能支,一定会降楚绝晋,损害自己称霸中原的计划;但若出兵驰援,则原定诱使楚军于曹、卫之地决战的战略意图便将落空,且己方兵力有限,在远离本土情况下与楚军交战恐难以取胜。为此,晋文公再度召集大臣进行商议。先轸仔细分析了形势,建议让宋国表面上同晋国疏远,然后由宋国出面,送一份厚礼给齐、秦两国,由他们去请求楚军撤兵。同时晋国把曹、卫的一部分土地赠送给宋国,以坚定宋国抗楚的决心。楚国同曹、卫本来是结盟的,如今看到曹、卫的土地为宋所占,必定会拒绝齐、秦的劝解。齐、秦既接受了宋国的厚礼,这时便会抱怨楚国不听劝解,从而同晋国站在一起,出兵与楚国作战。晋文公对此计颇为赞赏,马上一一施行。楚成王果然拒绝了齐、秦的调停,而齐、秦见楚国不给自己面子,也大为恼怒,便出兵助晋。齐、秦都是当时的大国,他们放弃中立立场,使得晋、楚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楚成王看到晋、齐、秦三大国结成联盟,形势明显不利于己。就主动把楚军撤退到楚国的申地(今河南南阳),并命令戍守谷邑的大夫申叔迅速撤离齐国,要求令尹子玉将楚军主力撤出宋国,避免与晋军冲突。他告诫子玉,晋文公非等闲人物,不可小觑,凡事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知难而退。但是子玉却骄傲自负,根本听不进楚成王的劝告,仍坚决要求楚成王允许他与晋军决战,以消弥有关他指挥无能的流言,并请求楚成王增调兵力。楚成王优柔寡断,同意了子玉的决战请求,希冀他侥幸取胜;但是又不肯给子玉增拔充足的决战兵力,只派了西广、东宫和若敖之六卒等少量兵力前往增援。

子玉得到了楚成王增派的这部分援兵后,更加坚定了他同晋军作战的决心。为了寻找决战的借口,他派遣使者宛春故意向晋军提出了一个“休战”的条件:晋军撤出曹、卫,让曹、卫复国,楚军则解除对宋都的围困,撤离宋国。子玉这一招不怀好意,实际上是要让晋国放弃争霸中原、号令诸侯的努力。但晋文公棋高一着,采纳了先轸更为高明的对策:一方面将计就计,以曹、卫同楚国绝交为前提条件,私下答应让曹、卫复国。另外扣留了楚国的使者宛春,以激怒子玉来寻战。子玉眼见使者被扣,曹、卫叛己附晋,果然恼羞成怒,倚仗楚、陈、蔡联军兵力的优势,气势汹汹地扑向晋军,寻求战略决战。晋文公见楚军向曹都陶丘逼近,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选择有利的决战时机,诱敌深入,后发制人,遂下令部队主动“退避三舍”,撤到预定的战场——城濮(今河南濮城)一带。

晋军的“退避三舍”,实际上是晋文公谋略胜敌的重要一着妙棋,它在政治上争得了主动——“君退臣犯,曲在彼矣”,赢得了舆论上的同情。在军事上造就了优势——便于同齐、秦等盟国军队会合,集中兵力;激发晋军将士力战的情绪;先据战地,以逸待劳等等。从而为晋军后发制人,夺取决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晋军的主动后撤,楚军中不少人都感到事有蹊跷,主张持重待机,停止追击。然而刚愎自用的子玉却认为这正是聚歼晋军,夺回曹、卫的大好时机,挥兵跟踪追至城濮。

晋军在城濮驻扎下来,齐、秦、宋诸国的军队也陆续抵达和晋军会合。晋文公检阅了部队,认为士气高昂、战备充分,可以同楚军一战。楚军方面,决战的准备也在积极进行之中,子玉将楚军和陈、蔡两国军队分成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力,由他本人直接指挥;右翼军由陈、蔡军队组成,战斗力薄弱,由楚将子上统率;左翼军也是楚军,由子西指挥。

公元前632年4月4日,城濮地区上空战云弥漫,晋楚两军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战车大会战。在决战中,晋军针对楚中军较强、左右两翼薄弱的部署态势,以及楚军统帅子玉骄傲轻敌、不谙虚实的弱点,采取了先击其翼侧,再攻其中军的作战方针,有的放矢发动进攻。晋下军佐将胥臣把驾车的马匹蒙上虎皮,出其不意地首先向楚军中战斗力最差的右军——陈、蔡军猛攻。陈、蔡军遭到这一突然而奇异的打击,顿时惊慌失措,一触即溃。楚右翼就这样迅速就歼了。

接着晋军又采用“示形动敌”,诱敌出击,尔后分割聚歼的战法对付楚的左军。晋军上军主将狐毛,故意在车上竖起两面大旗,引车后撤,装扮出退却的样子。同时,晋下军主将栾枝也在阵后用战车拖曳树枝,飞扬起地面的尘土,假装后面的晋军也在撤退,以引诱楚军出击。子玉不知是计,下令左翼军追击。晋中军主将先轸、佐将�臻见楚军中了圈套,盲目出击。便立即指挥最精锐的中军横击楚左军。晋上军主将狐毛、佐将狐偃也乘机回军夹攻。楚左翼遭此打击,退路被切断,完全陷入了重围,很快也被消灭了。子玉此时见其左、右两军均已失败,大势尽去,不得已下令中军迅速脱离战场,才得以保全中军。楚军战败后,向西南撤退到连谷,子玉旋即被迫自杀。城濮之战就此以晋军获得决定性胜利而告结束。

    

女娲故事会
历史趣闻   奇闻异事 灵异恐怖 科学探索 未解之谜 考古发现

欢迎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女娲养生之道网,读一则小故事,悟一份人生
哲理,读一年
小故事,成一个人生智者。

友情链接:
女娲导航   
阿里云社区   
吉龙商贸    女娲商城     
女娲社区

Readers' contributions

女娲导航,这是一个资源整合的时代!其实,你可以很优秀!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