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养生术是科学的吗?
道教养生术是科学的吗?
辟谷一术,源远流长,是古代发展的一种养生术,由道教所继承。它的理论依据,则散见先秦典籍。如《淮南子·墬形训》(约成公元前206年—209年)第十二云:“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无心而慧,食木者多力而拂,食草者善走而愚,食叶者有丝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悍,食气者神明而寿,食谷者知慧而夭。不食者不死而神。”就可能是先民对食物与人心灵与肉体发展之间关系的一个总结。不过后世以“食谷者知慧而夭”为定见,辟谷一术的理论依据亦于此展开。人们结合其中的“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就此而产生了断食辟谷能健康长生的思想。
《庄子·逍遥游》记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似乎说明了辟谷服气可以让人保持青春。《史记·侯世家》亦记载了:“留侯性多病。即导引不食谷。”又:“乃学辟谷,导引轻身。”与《大戴礼记》所言大略吻合。由此可知,古代修道者认为只要辟谷服气甚至断食,就能健康且与天地同寿。因为他们相信人食五谷,在肠脏中形成浊秽充塞其中,故导致百病丛《大戴礼记·易本命》(约成于汉公元前206年—220年,应早出于《淮南子》)第十六载:“是故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无心而不息,食木者多力而拂;食草者善走而愚,食桑者有丝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捍,食谷者知惠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与《淮南子》所载略有出入,它并没有说“食谷者知慧而夭”,而只是知惠而巧,虽然于行文上比较合理,但后人参考其它记载,采纳了《淮南子》的说法而提倡辟谷可以延寿。
实际上,服气约相当于我们所认知的吐纳又或者气功。而在进行辟谷的时候,人们也不是完全断食,只是限制饮食,并同时服用少量药物如松子、茯苓和灵芝等植物或朱砂、雄黄和云母等矿物以改善体质。具体的药饵方法散见于《抱朴子内篇》、《云笈七签》和《太清经断谷法》等经籍。
一、断食辟谷的原理 在芸芸历史典籍当中,有为数不少的养生讨论。但为便于讨论,本论文在诸多文本中,只挑选出南朝道陶弘景(456-536)的《养性延命录》作为蓝本,对断食的原理进行探讨。陶弘景出身士族家庭,自幼慕道。当时虽然梁武帝有意延聘他入朝出仕,但遭他婉辞。不过武帝仍就朝中要事向他咨询,故时人尊称之为“山中宰相”。除了政治,陶弘景在医学上也卓有建树。
在断食期间必须减少肉体和精神上消耗体力的活动 据说他整理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著有今已散佚的《本草经集注》。另亦著有《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药总诀》和《养性延命录》等等。《养性延命录》篇幅不长,共分六章,计为《教戒篇第一》、《食戒篇第二》、《杂戒忌禳灾祈善篇第三》、《服气疗病篇第四》、《导引按摩篇第五》及在《教戒篇第一》中,陶弘景记述:“《神农经》曰:食谷者智慧聪明。食石者肥泽不老,谓炼五石也。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气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杀。是故食药者,与天地相弊,日月并列。”又云:“《孔子家语》曰:食谷者,智慧而夭人也;不食者,不死而神直,任喘息而无思虑。”又谓:“邵仲堪曰:五谷充肌体而不能益寿,百药疗疾延年而不能甘口。”由此而观之,谷对生命的功用,只在于充饥及灵慧的培养,并无保健之效。因此,按照他和古人的认知,辟谷似乎不会对肉体生命有不良的影响。
而在《食戒篇第二》,陶弘景写道:“食良药五谷克悦者,名曰中士,犹虑疾苦。食气保精存神,名曰上士,与天同年。”《杂戒忌禳灾祈善篇第三》载: “贪美食令人洩痢。俗人但知贪于五味,不知有元气可饮。圣人知五味之毒焉,故不贪;知元气可服,故闭口不言,精气息应也。”这里,陶弘景借古人之口,说明凡人杂食,纵使通达以良药养生之道,亦只能为中士,仍为疾病侵扰所恼。所以陶弘景建议人们不要耽于五味,更不要忘记还有元气可以养命。
陶弘景参照古人所著的医经道经,总结出人们所习惯的饮食,除了足供充饥外,对生命的滋养其实没有多大的作用。那么,按照陶弘景等古人的设想,我们应该如何治理自己的饮食,使自己的生命最终可以回归于道中,并得以延年?
断食辟谷既然与我们日常经验与信念相违,也违背了现代生物学上对如何维持生命的认知,但为什么人们相信这非但不会招致早夭,反而得以安乐延年?陶弘景对此作出了解释,他引“《小有经》曰: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此十二少,乃养生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怠,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焦煎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无多者,几乎真人大计。”故此,断食辟谷法在这层意义上是用一种近乎强制的方法,使人们达到“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等“十二少”的要求。而这些“十二少”,在平常的生活当中,因为免不了的酬酢,是不可能轻易达成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要维持肉体的生命,修炼者在断食期间必须要减少肉体和精神上消耗体力的活动,以减低对饮食的倚赖,所以陶弘景的分析和要求也符合生物学上的发现。因而可以相信,修炼者在断食期间,能有效地体会到古人有关养生的要领,并得以契入养生之道。这是断食第一效用。
致力于锻炼导引养生之术实现却病延年
人们在断食辟谷期间,谢绝日常应酬。那么在这段期间,人们会有更多时间锻炼导引养生之术。这些锻炼,在在滋育人们的生命:他借“《元阳经》曰:常以鼻纳气,含而漱,满舌料唇齿咽之,一日一夜得千咽,甚佳。当少饮食,多则气逆,百脉闭。百脉闭则气不行,气水行则生病。”又引“《服气经》曰:道者,气也。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神者,精也。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精者,血脉之川流,守骨之灵神也。精去则骨枯,骨枯则死矣。是以为道务宝其精。从夜半到日中为生气,从日中后至夜半为死气,当以生气时正偃卧,瞑目。(握固者如婴儿之拳手以四指押母指也,)闭气不息,于心中数至二百,乃口吐气出之。日增息,如此身神具,五藏安。能闭气至二百五十,华盖明。(华盖眉也)耳目聪明,举身无病,邪不干人也。”他相信只要透过这样密集式的锻炼,人们对个中要领默识揣摩,自然可把这些锻炼变成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纵使人们没有特别进行断食辟谷,他们亦可以自然而然地维持合于道的生活,达致却病延年的目的。这是断食第二效用。
二、近代有关断食的记录 前面讨论了有关断食法为何有效的一些原理,但理论归理论,要验证它的功效,还是有需要参考一些可靠结果。从前的经籍只约略提出该大概如何进行断食辟谷,而就中的过程身体所遭遇的变化和问题等,一直没有具体的记述,能让修炼者有以参照,这实际上不利这宝贵传统的有效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曾刮过一阵气功热潮,也有一些以西方医学的方法研究辟谷的有效性,并结集成论文或文集发表于一些学术成分不高的杂志或出版社出版,致使它们的可信性存疑。
弘一法师曾断食21日 断食辟谷原理有效性可见一斑
有见及此,笔者只好在已经不多的近代记录中,试图找出一份可信性较高的断食报告,来进行比对。这份报告来自近代有名的弘一法师(1880—1942)于出家前的一次特殊体验,现已结集成《断食日志》。这日志详细介绍了他如何进入断食的过程,和断食期间他的日常生活作息,及其精神方面的变化。
道教养生术是科学的吗
弘一法师断食体验前后共21日,由开始减食到完全断食,共经八日。完全断食七日,由完全断食到回复日常饮食,经六日。减食和增食的过程中,他以粥代饭,使身体可以逐步适应食量的转变。断食期间,弘一律师不作任何世俗酬酢,他给自己的日常功课只是习字、治印和静坐。这种生活方式,能有效减低人体新陈代谢功能的消耗,且适当地配合了陶弘景所谓的“十二少”的生理要求。而静坐,约可与道教的导引术,也即是服气一法等量齐观。
在完全断食期间,他只饮清泉水。按照他的记述,他在断食七天的时间,不但身体没有任何不适,而且思想也并没有因为养分汲取的减少而受到影响,反而变得更加明利。弘一律师的日志,可谓是自古以来有关断食方面的一份实录。因为种种原因,弘一律师并没有把断食辟谷变成他生活的一部分,出家后他亦只按严格的戒律要求日中一食而已,故此我们也未能借弘一的经验来验证断食对人体的长远影响。不过纵使如此,他这份行文平实的日志也足以印证了断食辟谷原理的有效性。
三、有关断食辟谷及气功锻炼的西方医学研究
西方世界并没有我们故有关于道的思想,他们研究断食的动机,也仅仅着眼于饮食与健康两者之间的关系。2007年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的克里斯特博士等,曾就隔日断食的饮食方式和已经实行有年的节食进行比对研究。隔日断食法要求参与者任意决定第一天的食量和内容,然后在第二天摄取男性不超过600、女性不超过500卡路里的热量。在这研究当中,研究对象均为肥胖人士。克里斯特博士把他们分为两组:一组依照ADF的要求进食,另一组则仍维持其本来饮食习惯,进行了为期八星期的实验。实验的结果验证了ADF是一种有效的饮食形式,它有助于减低过量的体重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其中一个有趣的结果是:“如果参与者严格按照ADF的要求进食,那么他们在非断食那天的食量和内容:不管是高脂还是低脂,都不会对心血管病的风险带来(负面)影响。”
另外在之前的2006年,克里斯特博士、詹姆斯·约翰逊、唐纳德·劳伯和苏吉特·约翰逊发表了他们对隔日节食对健康影响的报告。他们的实验对象是年逾六十的健康老人,在为期三年的研究,他们发现如果持久地把节食那一天所摄取的卡路里维持在正常水平下的60-70%,那么这些老人的寿命可以延长多达40%。而且按照他们的观察,参与这种隔日节食的对象在首两星期内,他们的健康指数已有明显的改善。毫无疑问,这发现是利用现代科学的严谨性证明了我国古代医者对饮食习惯看法的正确性。
我国养生研究应注重西方研究模式相结合
我国养生研究,以时间计,虽然最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实践,衍生的方法和理论相当庞杂,然而可惜的是,我们没能好好地收集实践的结果,并依此一一作出分析,以至于今日在养生的领域实际上是芜菁两存。由于缺乏可靠且一致的体系,坊间有关养生的说法可谓五花八门,有的更是说得天花乱坠,摇人心目,致使某些居心不良者有机可乘,蛊惑大众以渔利。倘若我们能集中力量,采纳西方的研究方式,建立养生学的可信性与可重复性,并据此来整理前人所留下有关养生的方法,重新检视它们的理论基础,相信这门饶有意义的学问,将能持续地代代相传,让更多人能因此而得到实惠。为此,笔者以为养生研究的专家,不妨考虑依此方向探讨,以积累更多成果,把它进一步优化,成为一套科学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