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 | 女娲造人,神话背后的寓意是什么?
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女娲的故事,像是女娲造人、女娲补天,更有以女娲补天为背景而诞生的古典名著《红楼梦》。女娲,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神仙信仰,有关于女娲的神话最早可见于《山海经》、《楚辞》中。《楚辞·天问》中有“女娲有体,孰能匠之”的句子,可理解为“女娲作成了别人的身体,她的身体又是谁作成的”。由此可见,在战国时代已经盛传女娲造人的故事了,并且人们开始追问女娲本人的来源。
那么,我们在谈论的女娲,到底是谁呢?
《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晋人郭璞注云:“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
先秦典籍《礼记》与《帝王世纪》、应劭《世本·作篇》中,还把女娲认为乐器始神,曰“女娲作笙簧”,是说女娲发明了瑟、笙簧、埙等乐器。
古籍中最早明确提出女娲造人故事的是《风俗通义》,其曰:
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把黄土捏成团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后世人们推论说,女娲“抟黄土作人”的故事中其实是有制陶技术的缩影,而所造之人有贫穷贵贱之分则是人类社会等级制度的反映。女娲造人的故事,意图说明的是人类社会的文明变迁史。
《风俗通义》中又提到,女娲还为人们指导了婚配制度,云:“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上苍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为人类安排了两性婚配的繁衍方式。
《太平御览》中则把女娲造人的故事进一步丰富起来,称女娲在造人之前先后创造了鸡狗猪羊牛马,初七这一天,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为了让人类永远流传下去,她创造了嫁娶之礼,自己充当媒人,让人们懂得“造人”的方法,使人们可以凭自己的力量传宗接代。
女娲信仰,鲜明地体现出了母系社会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早期人类社会的生活状况。而在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中,造人的任务逐渐从女娲独立完成,转变为与男性神仙合力完成。如《淮南子·说林训》提出了女娲与诸神共同造人之说,当女娲造人之际,诸神一起来襄助她:黄帝造出女男性别,上骈造出耳朵眼睛,桑林造出胳膊手掌(上骈、桑林,都是神的名讳)。”《独异志》卷下则提出了女娲与兄长伏羲结为夫妻,由此才有了子孙后代。
在此后的这些传说中,随着男性形象的出现,表明男性的社会权力开始增大,他们对社会的掌控程度也越来越高,女性中心神的形象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便出现了与女娲共同造人或繁衍人类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