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啥杀韩信
刘邦与项羽争天下的时候,韩信作为大将是起到一定的作用的,而争了天下之后,为什么让刘邦对韩信有杀害之心,甚至要决定杀死韩信,对此刘邦为啥杀韩信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刘邦为啥杀韩信
大将韩信为何被刘邦所杀
司马迁告诉我们,韩信这个人有着贵族身份,还有一把剑——我猜测这剑可能是祖传的,韩信他肯定买不起——却既没有什么德行又没有什么本事,史书上的说法叫做“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就是说韩信他没有什么良好的社会表现,因此地方上招募低级公务员——叫“吏”——的时候大家都不招他。然后又说,韩信不能“治生商贾”。什么叫商贾呢?商就是流动着贩卖商品的人,贾就是开一个店铺有固定地址卖东西的人,这叫做“行商坐贾”。韩信他没有这个本事,不会做生意——既不能做行商,也不能做坐贾,那他该怎么吃饭呢?韩信是“从人寄食”,就是他只能到人家去混饭吃、蹭饭吃,所以“人多厌之者”,就是当地的人都很讨厌他。一个大男人,整天挎把剑,啥也干不了,到处混饭吃,这样一个人会讨人喜欢吗?
韩信经常去混饭吃的一家叫做南昌亭长,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职务呢?当时的制度叫做十里为亭、十亭为乡,就是十个村子合起来叫做一亭,十个亭合起来叫做一乡。那么可以推测出来亭长比乡长低半级,比村长要高半级,这人是这么个职务。这个亭叫南昌亭,并不是我们现在江西省的南昌市,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这个南昌亭长大概多少有点钱,韩信就老到他家里去混饭吃,天天去吃,吃得这个南昌亭长的老婆一肚子气。最后,南昌亭长的老婆就想了一个办法:半夜起来做饭,天亮之前把饭端到床上,全家人吃光。韩信早上起床,摇摇荡荡来吃饭,一看饭已经吃完了。韩信当然明白了,人家是讨厌他了,他一赌气,就和南昌亭长绝交了——我不跟你玩儿了——他脾气还大得很。
然后他跑去干什么?跑到河边去钓鱼。你想想他这种没本事的人,我估计那鱼大概也是钓不上来的。正好,河边有几个洗絮的老大娘,叫做漂母——那个时候丝绵的棉絮要到河里面洗一洗。这些漂母每天来洗絮的时候都自己带饭,其中有一个一看韩信没饭吃,可怜他,就把自己带的饭分给他吃,每天去洗絮就每天分饭给韩信吃。有一天她漂絮的工作做完,就跟韩信说,明天我就不来了,以后吃饭的问题你自己想办法吧。韩信说,谢谢大娘,将来我一定厚报您。漂母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还说什么厚报?我不过是同情你罢了,你还说这种大话?
所以,此时的韩信是个不讨人喜欢的人。因为他不讨人喜欢,大家就都瞧不起他,瞧不起他就有人会来羞辱他。有一天,淮阴市面上一个地痞无赖就跑来羞辱韩信,说,韩信你过来,你这个家伙,个子是长得蛮高的,平时还带把剑走来走去的,我看啊,你是个胆小鬼!他这么一说,呼啦就围上来一大群人看热闹。这个家伙气就更盛了,说,韩信你不是有剑吗?你不是不怕死吗?你要不怕死,你就拿你的剑来刺我啊!你敢给我一剑吗?不敢吧?那你就从我两腿之间爬过去。 (www.ngnvip.com)
大家都看着韩信。是杀啊?还是爬啊?韩信怎么样呢?司马迁用三个字来描写:“孰视之”。这个“孰”用的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孰”,但是跟成熟的“熟”是通用的。“孰视之”就是盯着他看,看了一阵子,他把头一低,就从这个无赖的胯下爬过去了,然后趴在地上。看到这个场面,一市人皆笑——整个街上的人都笑,这就是有名的韩信遭受“胯下之辱”。
胯下之辱对一个男人来说那是奇耻大辱啊,而我们前面讲过韩信是一个破落的贵族,是一个士,谁都知道一句话:“士可杀而不可辱”。韩信为什么接受这样一个奇耻大辱呢?他还是不是个士?他究竟是英雄还是懦夫呢?
揭秘韩信激怒刘邦的三件事
“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大概是韩信流传至今仅有的诗句了。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前4句尚且是范蠡写给文仲信中的内容,只有后两句才是韩信的创作。但恰恰是这短短的两句诗,赤裸裸地展现了封建时代君主与功臣之间那种若即若离、尔虞我诈的血淋淋的关系,千百年来警醒着后来人。
韩信,太史公将其评价为领衔萧何与张良的“汉三杰”之首,在整个楚汉相争的战场上,韩信功高,莫可比也。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臣兼统帅,却从来没有被刘邦视为“自己人”。当然,细说起来,这事也不能全怪刘邦,谁叫你韩信曾经是项羽的人呢?此其一也。
更有甚者,当韩信率军连克齐地70城时,恰巧刘邦统帅的另一支大军却被项羽团团围困于荥阳。刘邦无奈,派军使命韩信“伸出手来拉老兄一把”。韩信却并不着急派兵,而是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表面上说是为了便于治理整顿齐地事务,实则可以理解为借机要挟,有不臣之心。刘邦此时已怒不可遏,多亏陈平偷偷往他脚背上踩了一脚,使刘邦从震怒回到理智与现实中来,不仅“没有”见怪于韩信,反而封他做了“齐王”,连个“假”字都顺便删了。韩信喜形于色,很快便带兵解了刘邦的围,刘邦心中却暗暗为韩信记下一条死罪。此其二也。
后来,刘项决战,刘邦约韩信同时发兵,到时却不见韩信兵马,导致刘邦再吃败仗。直到刘邦故伎重演,再次向韩信许愿,韩信才大举发兵,一战破楚。项羽被灭,刘邦没有了外患,这就意味着韩信对于刘邦的重要性已不复存在。刘邦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此其三也。
刘邦向韩信下手那就只是等时间找机会的问题了。
机会很快就来了,打败项羽一年后,刘邦借口南游云梦,兜里却揣着一封告韩信谋反的信件,召韩信见驾。而韩信这个人,对敌作战总能审时度势,奇谋百胜;唯对内部从不设防,自认为凭本事吃饭,别人奈何不得。所以才在毫不设防的情况下被人擒拿起来,也就在此时,很少写诗的韩信从口中喊出了6句18字的这一段诗句。
或许是刘邦自己心虚,手中并无韩信必反的真凭实据;或许是出于某种恻隐之心,韩信如此一嚷嚷,倒使刘邦有点不好下手,只好将韩信暂且带回洛阳,贬为淮阴侯,算是出了一口恶气,也对群臣起到一种杀鸡儆猴的效应。倒是他那位心智更毒的皇后吕雉,趁着刘邦率军镇压陈稀造反,偷偷摸摸便将韩信给杀了。
刘邦杀韩信,表面上是个案,其实揭示了开国皇帝与功臣之间的微妙关系。我们还是以“汉三杰”为例。韩信为刘邦忌恨,这多少情有可原或事出有因,那么,一贯勤勤恳恳,做人低调的贤相萧何又怎么样呢?
韩信被斩后,刘邦拜萧何为相,赏重金并加派500卫士于相府。满朝文武为此尽来道贺,唯有一朋友悄悄提醒萧何:“这可不是什么好事,说明皇上已经瞄上您了,这500卫士,并非来保护你,而是来监视你的啊。”萧何大惊,问计安在,朋友如此这般一番妙计,萧何第二天就将全部家产捐出来劳军。刘邦闻讯,高兴得手舞足蹈,500卫士也不再提了。
以萧何之贤尚遭刘邦猜忌,在他手下当官做事,尤其是做大事就不能不多留个心眼。这方面,汉三杰中的另一人张良算是有先见之明。他很早就为自己编了一个遇仙而得兵书的故事,胜利后,马上宣布身体有恙,要闭关修炼。而这一来,就赢得了刘邦的信任,不来找麻烦了。
刘邦与韩信的故事其实不止影响了一代人,而聪明的臣子们每每从中汲取的便是功成身退的保命术。还以汉代为例,大将军卫青七征匈奴,每战必胜,功不可谓不高,而且他姐姐又做了正宫皇后,要搁一般人,早不知身重几何了。卫青却步步小心,从不逾矩,说到底就是看透了功臣与主子之间那种关系的奥妙,何况他的主子汉武帝刘彻比起老祖宗刘邦来,也绝不是个善茬。
刘邦为什么要杀死韩信
韩信在武力打下齐国之后,就派人送了一封信给刘邦,说,齐国这个地方很麻烦,这里的人反复无常,你看它一会儿是站在我们汉国这一边,一会儿它又站在楚国那一边,是“反复之国”,靠不住,不能再让齐国人在这里做国王了。因此,我韩信想请大王您封我韩信做一个假齐王,假齐王就是代理齐王,让我代理一下齐王这个职位,把这个地方镇住。
韩信这封信被送到刘邦那里时,刘邦是一个什么情况呢?刘邦当时被项羽的军队团团围困在荥泽——就是今天的河南荥阳——正急等着韩信派兵来救他,可是收到的消息却是韩信说他要当一个代理齐王。所以,刘邦看到这封信后气都不打一处来,桌子一拍,说,浑蛋!
这时刘邦身旁有两个人,一个张良,一个陈平,他俩就用脚去踢刘邦。踢完之后两个人说,大王,您这个时候可不能得罪韩信啊!您想想看,我们现在被围困在这个地方,他要在那个地方称王我们管得着吗?刘邦一想,对呀,这个时候不能骂韩信,不能得罪他,可是我已经骂过了呀,怎么办?刘邦想了个点子,继续骂:浑蛋!男子汉大丈夫建功立业,当大王要当真的,你韩信干吗要当假的呢?没出息,是不是?浑蛋!于是刘邦派张良将齐王的王印送到韩信那里,让他当真正的齐王。
这个说明什么?说明刘邦这个人的应变能力是极强的,他马上就反应过来,而且变得很自然。他能忍,虽然这个时候他本是一肚子气,但他把这口气吞了下去,很自然就转变了态度,这是刘邦的过人之处,他此举与当年韩信忍胯下之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虽然书上没写,我们猜也猜得出——此刻刘邦心里对韩信是恨之入骨,你小子敢敲我竹杠,你敢勒索我!你想想,一个做皇帝的,哪愿意被人敲诈、被人勒索啊?有吗?哪个不记这个仇啊,哪个能不记这个恨?现在刘邦是没有办法,不但答应韩信当齐王,还从假的升成真的了,给他加码;但刘邦心里肯定恨得咬牙切齿,一旦有了机会,我是绝不会放过你的,韩信你就等着我翻身以后再来收拾你,秋后咱们再算账!
所以,韩信虽然用这个办法弄到了一个齐王的头衔,但也在他和刘邦两人的关系中种下了祸根,这个祸根有朝一日将变成恶果,当然现在还不是时候。
不得已,刘邦封韩信做了真齐王;可爵位封完了以后,韩信还是按兵不动。这个时候刘邦被项羽围困得简直是焦头烂额,一连发出去很多命令,要求各路诸侯前来救驾,可是谁都不来,大家都坐山观虎斗,作壁上观。刘邦没办法,只好又去问张良,说这事该怎么办?张良说,这些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打仗,他们都想做诸侯王,都想多得到一些土地,都想多得到一些封赏——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你不给他们吃点胡萝卜,这些马都不往前走。你现在的办法是给他们许愿,说打败项羽平定天下以后,就分什么什么地方给他们。刘邦说好好好,马上就给这些人封官许愿了,说,只要我们灭了项羽,这块地方给韩信,这块地方给你张耳,还有那一块地方给谁谁谁,这块地方又是给谁谁谁……我们都这样约定了,请你们赶快派兵来。
刘邦这样说了以后,各路诸侯才纠集起部队开将过来,与项羽会战于垓下。这是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仗,在这一仗当中刘邦又用了张良的一个计,让军队在四面八方唱起楚国的歌来——四面楚歌——终于瓦解了项羽的军心,打败了项羽,使项羽自刎于乌江之岸。
楚汉战争结束了。这个时候天下基本上都归于汉王刘邦了,但还有一个国家不肯投降,这个国家就是鲁国。鲁国继续忠于项羽,还要为项羽而战。于是刘邦又自己带着军队,拿着项羽的头去平定鲁国。最后是刘邦把项羽的人头拿给鲁国人看,让大家确信项羽已经死了,鲁国人这才放下武器,投降汉王。在这个过程当中,刘邦又做了一件事情,他故伎重施,带着几个随从飞快打马冲进齐王韩信的军营,把韩信的官印和兵符拿走,再次夺了韩信的军权。这样,齐王韩信就成了一个光杆国王、光杆司令,他没有兵权了,只有一个齐王的头衔。
可就是这个头衔刘邦也不打算给他了。汉五年二月,刘邦正式登基即皇帝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汉高祖。刘邦继位以后分封群臣,重新论功行赏。一路封下来,封了韩信什么呢?封的是楚王。刘邦还是给韩信封了一个王爵,但不是齐王,而是楚王。刘邦跟韩信说,你本来就是楚人,你熟悉楚国的风土人情,做楚王比较合适,你就做楚王吧。于是韩信就从一个没有兵权的齐王变成了一个没有兵权的楚王。
应该说,刘邦这个举措还是蛮厚道的,他并没有报当年韩信勒索他要当齐王的仇,不是把韩信抓起来杀掉或怎么样,并没有那样做。第一,他还让韩信当了王,应该说待遇等级和从前是一样的。第二,刘邦也没有像项羽当年对待自己那样对待韩信——项羽当年对刘邦是很不好的。刘邦是灭秦的第一功臣,项羽要他当什么?让他当汉中王。刘邦是楚地人,南方人,你把他弄到陕西汉中那个地方,他整个军队的军心都不稳,人人思归故乡,郁郁不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很郁闷。相对项羽而言刘邦就厚道多了,韩信你不是楚人吗?那让你衣锦还乡——你是从那个地方走出来的,现在让你风风光光、体体面面、堂堂皇皇地回到你的故乡去,享受你的荣华富贵。
一开始,韩信在楚国的日子过得也很滋润。刘邦和韩信君臣二人本该相安无事,如果就此发展下去,就不会有我们开头说到的那一幕悲剧了。
女娲故事会:
历史趣闻 奇闻异事 灵异恐怖 科学探索 未解之谜 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