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毒素中毒潜伏期可让人变成僵尸?
可能说起河豚,大家都不敢吃,都一致的说河豚是有毒的,而这些其实在很多滑雪上都会是一样有着而很大的利用商业的价值,不过基本上如果中了河豚的毒素,那么都会直接神经麻痹而直接死亡,那么河豚毒素中毒潜伏期可让人变成僵尸?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河豚毒素中毒潜伏期可让人变成僵尸?
河豚毒素
河�毒素(tetrodotoxin,TTX)是�鱼类(俗称河豚鱼)及其它生物体内含有的一种生物碱。其分子式为C11H17O8N3,分子量为319。
为氨基全氢喹唑啉型化合物,是自然界中所发现的毒性最大的神经毒素之一,曾一度被认为是自然界中毒性最强的非蛋白类毒素。经腹腔注射对小鼠的LD50为8μg/kg,其毒性比氰化物还要高1250多倍,0.5mg即可致人于死命。毒素对肠道有局部刺激作用,吸收后迅速作用于神经末梢和神经中枢,可高选择性和高亲和性地阻断神经兴奋膜上钠离子通道,阻碍神经传导,从而引起神经麻痹而致死亡。
毒素起源于生物体本身还是寄生物尚有争议,体内毒素的积累和分布因不同季节和部位而异。河�在生殖季节毒性大,且雌性大于雄性,而在不同部位中,卵巢>脾脏>肝脏>血液>眼睛>鳃耙>皮肤>精巢。一般肌肉中不含有河�毒素,但河�死后内脏中的毒素可渗入肌肉,此时鱼肉也含有少量毒素。提取毒素的主要原料为卵巢和肝脏。
河�毒素化学性质和热性质均很稳定,盐腌或日晒等一般烹调手段均不能使其破坏,只有在高温加热30min以上或在碱性条件下才能被分解。220℃加热20-60min可使毒素全部破坏。中毒潜伏期很短,短至10-30min,长至3-6h发病,发病急,如果抢救不及时,中毒后最快的10min内死亡,最迟4-6h死亡。中毒后也缺乏有效的解救措施。毒素纯品在医药方面用途广泛,具有极高商业价值。
河豚毒素的来源
主张内因说的学者认为,河�等生物体含有的刺胞、毒腺中的蛋白质毒素是内源性毒素的来源。他们推测河�鱼体内有特定功能或微生物,能将摄入的食物转化为毒素。但始终没有更多证据证实这种说法,因此内因说没有得到广泛认可。不少研究者认为,许多海洋细菌能产生河�毒素,作为河�鱼类食物的一些动物,如海星等也含有河�毒素,而人工饲养的河�却没有河�毒素,表明河�本身并无产生TTX的能力。但后来河�毒素由细菌产生的观点遭到了反驳,Kmatsumura在1995年就发现从解藻朊酸弧菌(Vibrio alginolyiicus)中提取出来的河�毒素并没有与河�毒素的单克隆抗体发生反应,认为生物鉴定法存在弊端,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TTX是由细菌产生的”这一观点。为了证实产生河�毒素的原因是内源性的,Kendo于1998年提取了星点东方�成熟的卵细胞进行人工授精及胚胎培育,发现在孵化过程中胚胎体内河�毒素的含量一直在增加。这表明增加的毒素是胚胎的产物。由此可知,河�体内的TTX可能并非直接来源于细菌,而是河�本身与其体内共生细菌共同的产物。河�等动物自身是否具有分泌毒素的功能,以及河�毒素如何在机体各器官内发生转移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而且,河�毒素在河�之外的物种分布,和河�体内细菌能分泌河�毒素等现象,不能说明河�本身不能产生河�毒素。Matsumura就对河�毒素的细菌起源提出了质疑,他发现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所产的河�毒素并不能和河�毒素的单克隆抗体反应,说明细菌产生的河�毒素与河�体内的河�毒素并不完全相同。 但细菌产生的河�毒素同样能使小鼠致死,说明其可能是河�毒素的衍生物。但是,内源假说同样不能解释一些事实,仅在投喂配合饲料的条件下,人工养殖的河�体内的河�毒素没有或含量很低,此事实很难用内源假说来解释。Matsui等认为河�体内有一种能够储藏TTX的机制。但是,如果河�仅仅能储藏河�毒素,同样也难以解释胚胎发育过程中河�毒素含量一直在增加的现象。因此,河�体内的河�毒素极有可能是河�与其体内共生细菌共同的产物,体内共生细菌产生河�毒素的衍生物,河�把此衍生物转化为河�自身的河�毒素。河�胚胎发育过程中河�毒素含量一直在增加,可能是共生细菌产生的河�毒素衍生物,在卵子受精前就已经累积在卵中,受精后的胚胎发育过程中,河�胚胎逐渐具备把此衍生物转化为自身河�毒素的能力。因此,胚胎发育过程中河�毒素含量可持续增加。 (www.ngnvip.com)
如何预防河豚毒素
河�鱼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有长江第一鲜之称。河�鱼的食用在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并逐渐形成特有的河�饮食文化。日本还将河�宴视作国宴,招待贵宾。然而,即使对河�烹调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饭店得到卫生部门许可及实施特许经营,如加工处理不当,还会引起食物中毒及致残致死事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统计在1972-1993年间,仅日本发生河�中毒者就达1258人,致死279人之多。中国河�中毒事件较多,最高为1993年,死亡147人。
河豚毒素对热稳定,于100℃处理24h或120℃处理20-60min方可使毒素完全破坏。中国古书曾记载“河豚出于江海,有大毒,能杀人。”明代黄省曾的《鱼经》云:“凡烹调者,腹之子、目之精、脊之血必尽弃之。”“凡洗宜极净,煮宜极熟,治之不中度,不熟则毒于人。”这说明在烹调过程中河豚毒素是很难除去。因此:加强河豚鱼知识宣传,了解毒性,避免误食或贪其美味但处理不当而中毒;对于某些毒性较小的河豚鱼品种应在专门单位由有经验的人进行加工处理之后制成罐头或干制品用于食用。
由于河豚毒素在极低浓度即可阻塞Na+通道,使河豚鱼中毒潜伏期缩短,绝大多数在食用后10~45 min发病,病情发展迅速,先是皮肤有麻或刺痛感,很快延及手指、四肢及其它部位,产生广泛的肌肉麻痹;消化系统出现呕吐、腹泻,严重者可致呼吸肌麻痹、血压下降、循环衰竭。国内外尚无特效解毒剂,一般采用综合对症治疗措施,如早期服用1%硫酸铜100 mL催吐;用1:5 000高锰酸钾或0.2%活性炭悬浮液洗胃;静脉注射高渗或等渗葡萄糖溶液,以促进毒素的尽快排泄;维持呼吸;解毒,莨菪类药物包括阿托品、东莨菪碱、山莨菪碱、樟柳碱等大剂量应用对救治河豚鱼类中毒有显著效果;肌肉麻痹者可肌注1%盐酸士的宁2ml及维生素B2、B6去麻痹,咖啡因、山梗烷醇酮和硫代硫酸钠与生理盐水一起静脉注射也有显著疗效。同时可采取补液等对症治疗措施。
自1990年《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颁布以来,中国的法律规定就禁止食用鲜河�,这是基于生长在深海的剧毒河�鱼肌肉有毒而作出的防范规定。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 543-2002“无公害家化暗纹东方�安全加工操作规范”规定该品种的肌肉TTX含量不应超过10MU/g,而其余部位包括卵巢、肝脏、脾、肾、血液、眼球、胆、胃、肠、心脏、腮均作为有毒废弃物处理。
女娲故事会: 历史趣闻 奇闻异事 灵异恐怖 科学探索 未解之谜 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