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 – 女娲导航

蒋介石

蒋介石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人物及军事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人物,对于统一中国有着极大的贡献,虽然蒋介石这一生做过不少的错失,但其一生的贡献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那么你想更加深入的了解蒋介石吗?

军事家蒋介石——统一中国江山有功,守不住江山有罪

军事家蒋介石生平经历

早年留学日本,得识孙中山

蒋介石父蒋肇聪继承祖业经营盐铺,1895年病殁。蒋介石由母亲王采玉抚养成人,幼年入塾,诵读经史。1903年入奉化凤麓学堂,两年后至宁波箭金学堂就读。1906年初肄业于龙津中学堂,4月东渡日本,入东京清华,结识陈其美等人,受到反清思想的影响。年末回国,1907年考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习炮兵。1908年春赴日,入东京振武学校,1910年冬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投身民主革命获得孙中山的器重,辛亥革命爆发后,蒋介石回上海,受陈其美指派,率先锋队百余人至杭州,参加光复浙江之役;嗣后在沪军都督陈其美部任沪军第五团团长,与陈其美、沪军第二师师长黄郛结拜为“盟兄弟”。

1912年1月,受陈其美派遣,收买歹徒暗杀光复会领袖陶成章。案发后避往日本,曾办《军声》杂志。1913年夏二次革命起,在上海参加攻打江南制造局,事败后隐居上海,10月加入筹建中的中华革命党,11月再渡日本。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宣告中华革命党正式成立,蒋介石被派往上海、哈尔滨协助陈其美从事反对袁世凯的革命活动。1916年5月陈其美被刺后,蒋介石奉孙中山命去山东潍县任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参谋长。不久袁世凯死,中华革命军解散,蒋居上海,与青帮头目黄金荣、杜月笙等人有往来。

1917年7月孙中山南下“护法”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1918年3月蒋介石任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半年后任粤军第二支队司令驻闽。因受粤军将领排挤,常离职滞居上海,曾与张静江、陈果夫、戴季陶等合伙做交易所投机生意。

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避难于永丰舰,蒋去广州登舰侍护40余日,取得孙的信任和器重。蒋做《孙大总统蒙难记》一书,同年10月被孙中山派任东路讨贼军第二军参谋长,1923年2月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大本营参谋长。8月奉派率领“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考察学习军事、政治和党务。

排除异己,逐步走上国民党权力的枢纽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建立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革命军队,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军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他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虽有所不满,但在当时形势下表示拥护,并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执行。他在军校重用亲信,培植个人势力,支持反共分子成立孙文主义学会,抑制和打击青年军人联合会。

他组织和领导黄埔军校师生参加1924年10月镇压广州商团叛乱、1925年2月东征讨伐陈炯明、6月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等战役,战果卓著,因此获得声誉,先任潮汕善后督办,继兼广州卫戍司令。

1925年8月黄埔军校两个教导团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任军长。廖仲恺被害后,他支持汪精卫驱逐胡汉民出国,不久又将粤军总司令许崇智驱离广州,收编粤军部分师旅,一跃而成为国民党内握有军事实力的首要人物。10月率师第二次东征,全歼陈炯明叛军。

在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2月兼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对三大政策日益怀疑,忌恨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员合作共事,疑惧苏联顾问的工作。他于1926年3月20日一手制造“中山舰事件”,5月又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党务整理案” ,打击和排斥了在第一军和中央党部工作的共产党员。

他乘机相继攫取了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军人部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以及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等要职。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后,蒋介石率总司令部赴前线指挥作战。国民革命军在工人农民支援下打垮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湘、鄂、赣、闽四省完全光复,并继续向豫、皖、苏、浙进军。

蒋介石谋取个人独裁统治的野心日益膨胀。12月,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自广州迁往武汉,但蒋坚持要迁都南京,冀图直接控制。

1927年3月,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统一党的领导机关决议案》等一系列提高党权、防止个人独裁和军事专制的决议,取消了蒋的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军人部长职务。于是,蒋介石蓄意破坏三大政策,纵容和唆使暴徒在江西、安徽制造一系列反共事件,在英美帝国主义和江浙财阀的支持下,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并在广东和东南各省“清党”,从而破坏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至1930年被屠杀的工农群众超过百万。

建立独裁统治,对内镇压对日妥协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对峙。6月,蒋介石与冯玉祥在徐州开会,取得合作反共协议。由于蒋介石在和汪精卫、李宗仁等派系的矛盾和斗争中孤立无援,被迫于8月下野,10月出访日本寻求支持。回国后,离弃妻妾,与宋美龄于12月1日结婚,从此与宋子文、孔祥熙联姻,通过他们加强与美国的联系。

1928年1月重任总司令职,2月主持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全面改变孙中山的革命政策;会上被举为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4月,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组成四个集团军合力北进,战胜了奉系军阀张作霖,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0月任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总司令,改组国民政府,实行“以党治国”的训政。蒋介石为要确立个人独裁统治的局面,以“裁军建设”相号召,力图“编遣”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的军队,加剧了与各军事实力派之间的矛盾,遂至兵戎相见,蒋桂战争、蒋冯战争、蒋阎冯战争(见蒋阎冯大战)连绵不断。蒋介石凭借帝国主义和江浙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一一战胜了各派武力。他还击败了汪精卫,胡汉民、孙科等派系的对抗,从而巩固了自己的独裁统治。

1930年12月至1931年9月,蒋介石调集大量军队,对江西、湘鄂西、鄂豫皖及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连续发动了三次军事“围剿”,均以失败告终。“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奉行不抵抗政策,阻挠军队和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致使东北三省迅速沦丧。日本侵略者又于1932年初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奋起英勇抗击,但是蒋介石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压力,同意签订《淞沪停战协定》。以后对于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侵略华北的行径一再妥协退让,又同意签订了屈辱的《塘沽协定》、《何梅协定》。

他压制爱国军民的抗御,逼迫冯玉祥取消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蒋介石顽固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在1932年6月对工农红军发动的第四次军事“围剿”。失败后,又于1933年10月进行第五次军事“围剿”。经过一年的鏖战,红军因战略指导的错误而失利,乃离开江西出发长征。蒋又调几十万军队围追堵截,同时对革命根据地继续“清剿”。蒋介石极力加强独裁统治,鼓吹法西斯主义,建立以CC系和黄埔系分子为骨干的中统和军统两支特务势力,专事破坏共产党及革命组织的爱国民主活动,杀害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并对付反蒋派系的抗争。蒋介石还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动文化“围剿”,查禁进步书刊,迫害左翼作家和文化工作者。他在全国推行新生活运动,以加紧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他还凭借政治特权,和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一道,建立和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形成官僚资本。他们开办中央银行和农民银行,兼并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垄断了全国金融体系。嗣后又逐步向工商业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发展,掌握全国的经济命脉。

1935年11月,日本帝国主义策动“华北自治”,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共产党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将反蒋抗日方针改变为“逼蒋抗日”。在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推动下,蒋介石和国民党决定调整其内外政策,表示要保持领土主权的完整。他下令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国防建设,并改善同苏联的关系。他试图同中国共产党进行谈判,但仍然坚持要“剿灭”经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被蒋介石部署在西北“剿共”的张学良、杨虎城,决心联共抗日,于1936年12月12日毅然发动“兵谏”,在西安扣押了蒋介石。在中国共产党调停和各方面的努力下,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停止“剿共”政策。

实行国共合作,坚持八年抗战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结束十年内战,与共产党实行第二次合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终于建立了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蒋介石积极部署和指挥中国军队开赴华北和淞沪前线,抗御日本侵略军。

他先后指挥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广大爱国将士奋勇杀敌,至1938年10月,使日军伤亡45万余人,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速战速决、迅速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蒋介石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作出一些许诺,释放政治犯,修改反动条例,召开国民参政会等,全国一时出现一片新气象。但由于蒋介石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军事防御的战略战术,又幻想并等待国际“调停”制止日本侵略,因而不能抵御占有很大优势的日本侵略军,华北、东南和华中大片国土相继沦陷。

1938年,蒋介石为阻止日军炸开黄河花园口,淹死百姓89万人。武汉保卫战结束后,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汪精卫等人则对抗战前途完全失望,叛国投敌。1939年1月,蒋介石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他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武装力量在抗战中迅速发展壮大忧心忡忡,乃实行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不断制造反共摩擦。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美、英同盟,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得到了美国的物资和财政援助。他派中国远征军去缅甸,与英美联军联合作战,打通了中印公路。美、英为了联合中国共同抗击日本,许诺废除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在华特权,签订了中美、中英“新约”。1943年11月,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会谈对日联合作战方略及战后和平条件。1945年6月派宋子文等去苏联会谈,8月两国外长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有关协定。

全面发动内战,在大陆的统治彻底崩溃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一面派出军队抢占胜利果实,大量收编伪军;而且“无罪”释放了末任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将,将其留在收入部队,直至国民党战败。一面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在重庆进行会谈,签订了《会谈纪要》(见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但他随即指挥八十万军队进攻解放区,对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达成的各项决议拒不履行,顽固坚持“军令政令统一”的独裁专政。他悍然于1946年6月全面发动内战,妄图在三至六个月内消灭共产党和人民武装。在遭到人民解放军的坚决还击后,次年3月被迫改为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在屡遭失败后,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最后蒋介石被迫下令收缩防线,实行重点防御。

1946年11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国民大会,制订了宪法,宣称要“实施宪政”,“还政于民”,“改组政府”,实际上仍是以他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独裁专政。经过1948年春行宪国大的选举,他任总统,并攫有不受宪法限制的“紧急处置的权力”,使他的独裁统治披上了合法外衣。对于爱国学生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运动和工农群众的斗争,他下令整饬,派出特务宪警凶残镇压。1948年8月,他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发行金圆券代替法币,限期收兑金银外币,强令限制物价,企图摆脱通货恶性膨胀、物价飞涨的困境,结果更加速了财政经济的全面崩溃,民怨沸腾,社会骚乱。

经过1948年秋冬辽沈、淮海(徐蚌)、平津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使蒋介石赖以发动内战、维系统治的主力部队基本上被消灭。

1949年1月,蒋发表元旦声明建议和平谈判,但提出了保存“宪法”、“法统”和军队的条件,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批驳。

1月21日蒋被迫宣告“引退”,回到奉化,但仍幕后操纵党政军大权,破坏和平谈判。

1949年4月23—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成立南京市人民政府。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向全国进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独裁统治和政治生命至此终结。

退败台湾,三任总统

1949年12月,蒋介石撤至台湾,收集残部,负隅孤岛。

1950年3月,他“复职”重任“总统”,此后一再连任四届,并连续当选国民党总裁。

他以“三民主义建设台湾”、“反共复国”相号召,维系他在台湾的统治;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但是他反对“台湾独立”、“国际托管”和“两个中国”,坚持了一个中国的民族立场。当时,台湾人心浮动,美国让台湾独立,他说:“谁要台独,我要谁脑袋!”

图为蒋介石晚年在金门岛的掩体里眺望厦门。此照片大约拍摄于70年代初,距离他离开大陆已经20多年。

蒋介石于1975年4月5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7岁。

蒋介石去世后,中国大陆新华社刊登了如下报道:一九七五年四月六日讯台北消息:国民党反动派的头子、中国人民的公敌蒋介石,四月五日在台湾病死。

据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四月六日报道,蒋介石死后,蒋帮由伪“副总统”严家淦接任伪“总统”,以继续维持其对台湾人民的反动统治。

蒋介石自从一九二七年背叛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以来,一直作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代表,坚持反共反人民,独裁卖国。他双手沾满了中国革命人民的鲜血。但是他的血腥统治始终未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武装斗争,终于推翻了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的新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蒋介石逃到台湾后,在美帝国主义的庇护下苟延残喘,继续坚持与人民为敌。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遭到台湾人民的强烈反对,内部矛盾重重。蒋介石死后,有着爱国光荣传统的台湾省人民,必将进一步为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而展开斗争。怀有爱国心的蒋帮军政人员也将更加认清形势,积极为实现解放台湾、统一祖国作出贡献。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人民日报》1975年4月7日)?

著名的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一书中断言:“蒋介石不是大独裁者,他缺乏作独裁者的工具。他也不可能成为民主斗士,他纵有此宏愿,也无此机会”。只要他活着,“光复大陆”的计划就会存在下去,用他的话讲:“不可动摇之国家决心。”同时对那些要求台独的人说:“谁说独立,就让谁掉脑袋。”在这一点上,他与北京的观点空前一致,直到他死的那一刻他还抱着他那神圣的理想:中国终将实现统一。

美国《时代周刊》发表的则讣文略带讥讽:“蒋介石在这个时候死去是再适合不过了,对他而言,印度支那反共力量的失败让他觉得,在不可避免的长期的反共运动中,反共力量在逐渐失去亚洲,而他则是这个运动的第一个牺牲品。”

蒋介石一生的言论、文电极多,散见于报刊和内部档案。台湾当局编有他的《全集》、《思想言论总集》等。(www.ngnvip.com)

军事家蒋介石的故居

蒋介石故居——后圆恩寺胡同7号

地理方位

王之鸿

后圆恩寺胡同属东城区交道口地区,是交道口南大街路西从北往南数的第三条胡同,自东向西沟通交道口南大街与南锣鼓巷,长440余米。清乾隆时称“后圆恩寺胡同”,宣统时称“后圆恩寺”,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交道口南三条”,“文化大革方位命”中一度改称“大跃进路七条”,后复称“交道口南三条”,1979年恢复“后圆恩寺胡同”原称。

《顺天府志》载:“圆恩寺,元刹也,在圆恩寺胡同。”圆恩寺胡同今称前圆恩寺胡同,是后圆恩寺胡同南面的一条胡同。据此可知,后圆恩寺胡同因在圆恩寺的背后而得名,却没有按习惯被称作“圆恩寺后身”或“圆恩寺后街”,而不是此处原有前、后两座圆恩寺。

建筑风格

此宅院改动不大,基本保持原状,1984年5月24日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结婚。宋子文终于在今东平路9号买下一座较大的花园洋房,作为宋美龄的陪嫁之物。

这座英式花园别墅,现为音乐附中。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执政,经常来上海,这是蒋介石的行宫,提名为爱庐。

历史记载

后圆恩寺胡同7号原为清宗室载�(fu)的宅第。载�是庆亲王奕�的次子,其父奕�乃乾隆皇帝第十七子永�之孙,当过清廷的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和内阁总理大臣,与袁世凯是姻亲。载涛在《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中说:“奕�之无钱不要,为人所共知。”“当革命事起。十月十七日北京报纸曾登载,奕�私有的金银珠宝衣饰详单估计所值在现金万万两以上;其来源固无从深悉,恐亦不是随便捏造。”奕�是敛钱高手,其子载�则堪称“风月场上魁首,赌博局中豪客”,是名副其实的“散财真人”。当年,载�为讨京城名妓“红宝宝”的欢心,便按照“红宝宝”的意愿建造了这么一座“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豪宅。岂料,不久载�或因赌运欠佳,或因赌技不精,就把全部家当连同这座豪宅输与他人。后来,此宅转手成为一家中法企业的办公处;抗日战争胜利后,成为蒋介石在北平的行辕;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共中央华北局曾在此办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作为南斯拉夫驻华使馆和亚非作家协会所在地,现为宾馆。

现状

1984年5月24日,后圆恩寺胡同7号作为“四合院”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启用时间

蒋介石行辕启用时间应是1945年12月11日蒋介石飞抵北平之时,废止时间应是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之日。期间,蒋介石在北平行辕有两次重大活动:一是1945年12月来平,以“抗战领袖”身份慰问北方同胞;二是1948年9月来平,应付辽沈战役。两次重大活动见证了蒋介石在政治上由巅峰跌入低谷。

军事家蒋介石的老婆

第一任妻子:毛福梅

1902 年冬天,15 岁的蒋介石结婚了,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据传说婚礼开始就有男女不到头的先兆。

毛福梅是蒋介石的结发之妻,是岩头村人,生于1882 年,卒于1939 年。从19岁进蒋门到45 岁被休,她与蒋介石的夫妻名分维持了26 年之久。

蒋介石的第二任妻子姚冶诚

毛福梅嫁给蒋介石,是由双方家长做主包办的旧式婚姻,毛氏又是缠足的旧式家庭妇女,年纪比他大,长相又一般。因此,结婚以后,夫妻二人感情极其一般,蒋介石对她很冷漠。所幸毛福梅心地宽厚,性情柔顺,“大姐姐”般地悉心照顾心无定性的小丈夫,事夫维谨,同时尽心尽力地辅助蒋母操持家务,极具孝道,深得王采玉疼爱。

1921 年6 月,蒋母王采玉溘然长逝,毛福梅成了丰镐房名副其实的女主人。虽然外有总管,内有账房,但她事无巨细,均插手过问,里里外外一把手,深得蒋家上下之敬重。然则,蒋母逝世,毕竟使毛氏失去了最强有力的依傍,使原本就不满于这桩旧式婚姻的蒋介石,更加为所欲为。11 月,蒋母的丧葬大典方毕,蒋介石就正式向毛福梅提出离异的要求。 其实,蒋介石提出离婚已非一次,也非最后一次,第一次是因为姚冶诚,第二次是因为陈洁如,第三次是因为宋美龄,事不过三,第三次终于离成了。1927 年9 月蒋介石与毛福梅离婚,后迎娶宋美龄为新婚夫人。

蒋、毛协议离婚后,毛福梅被孙琴风接到萧王庙暂住,待蒋、宋在上海新婚大典后,毛福梅又回到丰镐房,主持家务,生活费由蒋介石供给。逢年过节,亲友往来,一应乡俗依旧以毛氏为正宗。

1939 年12 月12 日,日本侵略军的6 架飞机突然出现在溪口上空,滥施轰炸,以蒋家故居丰镐房和武岭头文昌阁乐亭别墅为主要目标。毛福梅本来逃出房外,发现房门钥匙未带,又急忙回去取。待她再次跑出后门,刚到后墙弄,3 枚炸弹便在她周围炸开了,与毛氏同时遇难的还有担任丰镐房账房的外甥宋涨生和其他六七人。

辛亥革命后,蒋介石在上海活动,认识了一位娘姨,并与之同居,即他的侧室姚冶诚。姚冶诚生于1887 年,由于父母双双故去,为叔叔姚小宝收养。

蒋介石与姚冶诚结合的第二年,便将姚氏送回奉化溪口家中,与蒋介石的发妻毛氏一同住在丰镐房。由于毛福梅的宽容大度,加上姚氏乖巧,对婆婆王采玉十分孝顺,对毛福梅也极尊重,从不“僭越”,因而一家人相处融洽。

姚冶诚与蒋介石结婚后,一直没有生育子女,后来蒋介石在上海收养了戴季陶过继来的儿子蒋纬国。1919 年,蒋纬国4 岁时,被送回奉化溪口,交由姚冶诚抚养。 在姚冶诚携蒋纬国搬至上海,住在张静江的别墅时,蒋介石的新欢陈洁如也在上海。蒋纬国有时去陈洁如处,称她为陈家姆妈。

自从蒋介石新娶三夫人陈洁如后,尤其是1924 年蒋介石出任黄埔军校校长离沪赴穗,与陈氏长住广州,姚氏带纬国留居上海,蒋介石便对姚氏彻底疏远、淡忘了。姚冶诚于1966 年病逝。

第三任妻子:陈洁如

陈洁如是蒋介石继毛福梅、姚冶诚之后的第三个妻子。从1921 年与蒋介石结合,到1927 年被蒋介石抛弃,陈洁如与蒋介石夫妻一场,共同生活了7 个年头。陈洁如原名陈风,1906 年出生在浙江镇海,自小随父亲到了上海,住在西藏路33 号。1921 年12 月5 日,蒋介石陈洁如的婚礼在上海永安大楼大东旅馆的大宴客厅举行。证婚人张静江,主婚人戴季陶,经办律师是江一平。订婚时,蒋介石为陈风改名为陈洁如。时年,蒋介石34 岁,陈洁如15 岁。

蒋介石与陈洁如新婚不久,即应孙中山电召,举家南下广州。从这时起直到1927 年北伐胜利前夕,无论是蒋介石在粤军高级将领任上,还是在黄埔军校校长任上,直至最后领衔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期间,陈洁如始终相伴在侧,独享夫人风光。由于陈洁如受过中等教育,中、英文俱佳,各种社交场合,无不应付自如,蒋介石也深以为傲。夫妻两人的感情此时也比较深,蒋介石几次大的政治风波和磨砺,陈洁如都曾与之携手同履,生死与共。 后来,蒋介石听从了孔祥熙、宋霭龄的劝告,开始筹划与宋美龄的政治联姻,以换取宋氏家族的支持。在九江,蒋首次向陈洁如披露了他的这桩“政治婚姻”的计划。蒋要求陈从他的长远前途考虑,做出自我牺牲,赴美留学,退让5 年给宋美龄——俟中国统一大业完成,蒋介石执掌国柄,即恢复与陈洁如的夫妻关系。

陈洁如深为震惊,愤而离开蒋介石返回上海家中。1927 年8 月,蒋介石第一次下野,以退为进。为了尽快地东山再起,蒋介石加紧“蒋宋联姻”的步伐。

下野前夕,蒋介石亲赴上海陈宅,做陈洁如及其母吴氏的工作,劝说陈氏出国。陈洁如看到蒋介石此事蓄谋已久,势无更改,只得“相信”并“服从”蒋介石的“安排”,同意赴美留学。

1927 年8 月19 日,蒋介石委托杜月笙安排陈洁如出洋“考察”,临行前给了陈洁如10万元旅行费,叮嘱陈:“要好好学习,回国后可以更好地尽到总司令夫人的职责。”陈洁如在蒋介石的侍从秘书陈舜耕以及张静江的两个女儿张荔英、张倩英的陪同下,乘坐美国大来公司杰克逊总统号轮船启程赴美。1928 年春天,由江一平律师与陈洁如洽谈离婚条件,经虞洽卿从中劝解,陈洁如看木已成舟,才被迫同意与蒋分手,正式离婚。陈洁如出国时,年方20 出头。由于遭此感情悲剧,矢志终身不再嫁人。留美5 年多,以全副精力深造,苦修英文、养蜂和园艺,并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

获得硕士学位。

1933 年,陈洁如返回上海。养女瑶光,在蒋陈离异后改从母姓,与陈洁如生活在一起。在上海期间,陈洁如闭门谢客,悄然隐居。

1949 年,国民党败退台湾,陈洁如在与共产党有着密切联系的女婿陆久之的帮助下,决意留在上海,开始新的生活。陈洁如的明智选择,受到了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尊重和欢迎,她被推选为上海市卢湾区政协委员,每月领有200 元的生活补助费。20 世纪50 年代末60 年代初,由于政治形势日趋紧张,陈洁如感到压力甚大,于是提出了移居香港的请求,得到周恩来批准。陈洁如到香港后,蒋介石、蒋经国赠了一笔10 万美金的巨款,为陈洁如在九龙太子道买了一层大楼,但陈洁如并未去住,而是用来出租,收取租金,自己仍住在百德新街按月付房租的房子里。蒋氏父子通过戴季陶之子戴安国,每月接济她500 美元。

陈洁如在香港孤身一人,无依无靠,又年老多病,心灵上和生活上的艰难是不难想见的。

1971 年2 月11 日,一女友去看望她时,再三叫门不应,喊来人一起破门而入,发现她横卧地下,已经溘然长逝,终年65 岁。周恩来得悉陈洁如在香港病逝的消息后,亲自批准陈洁如的养女陈瑶光赴港奔丧,料理后事。

第四任妻子:宋美龄 1927 年8 月13 日,蒋介石下野,开始了全力向宋美龄求婚的努力。9 月16 日,上海宋霭龄寓所热闹非凡,一个别开生面的记者招待会正在这里举行。宋霭龄向记者和摄影师介绍了蒋介石和宋美龄,并宣布“蒋将军将同我小妹喜结伉俪”。第二天,世界许多报纸和杂志都预先刊出了蒋宋携手并肩的照片,并配文字解释“蒋介石与孙夫人的妹妹即将婚配”。

12 月1日,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礼在上海隆重举行。婚礼分两次举行。第一

次是在当天下午3 时5 分,在上海西摩路宋家的宅邸内举行的基督教式的婚礼,第二次是下午4 时20 分在戈登路豪华的大华饭店举行的规模宏大的中国传统的婚礼。第一次婚礼庄严肃穆,安静平和,充满了宗教气息。那天清晨,当慕尔教堂的大钟撞响的时候,宋霭龄、孔祥熙、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等51 名基督教徒和至亲好友已经聚集到西摩路宋家的私邸。

当教堂钟声再次响起的时候,婚礼正式开始。人们聚集在耶稣像前,新人蒋介石和宋美龄站在最前排。第二排是宋氏家族的人,其次是宋氏家族的亲朋。婚礼进行得颇为顺利,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助会总干事余日章主持婚礼,他带着新郎、新娘跪着一起祷告。

婚礼第一项是主婚人余日章致新婚贺辞。致完辞后,余日章将预先拟好的誓文授予新郎新娘,新郎新娘先后朗诵。接下来,双方交换戒指。主婚人余日章开始宣读其告文。最后一项,宣读祷文和祝福词。

祝福完毕,新郎新娘向余日章鞠躬致谢。宗教仪式的婚礼结束时是下午3 时20 分。

众人簇拥着蒋、宋二人走出肃穆宽敞的教堂,转移到外滩的大华饭店舞厅,再次举行邀请来宾参加的婚礼。

第二次婚宴带有外交性质,盛况空前。下午2 时许,大华饭店的舞厅中大约挤满了1300 多名观礼的本国名流及各国政要,外面街上还拥挤着1000 余人。

下午4 点15 分,这场隆重的婚礼正式开始。婚礼主持人是当时中国很有影响的人物,前北京大学校长、南京政府的教育部长蔡元培。 国民党各要人怀着种种心态参加了这次婚礼。政界有:汪精卫、吴稚晖、何香凝、褚民谊、戴季陶、叶楚怆、陈果夫、张寿镛、缪斌、邵力子、邵元冲、吴铁城、沈钧儒、陈布雷、朱家骅、潘公展、周佛海、曾养甫、韩士元(南京特别市代表)等;军界有:柏文蔚、陈铭枢、马福祥、熊克武、焦易堂、陈家卢(代表贺耀祖、叶开鑫)、李祚辉(代表赵恒惕)、杨振春(代表李景林)等。

英国、美国、日本、挪威、法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领事、记者等也出席了蒋宋婚礼。如此之众多的外宾出现在婚礼上,意味着国际社会对蒋介石的承认。这是婚礼之外一个重大收获!

蔡元培用中、英两种语言向来宾致意,一一将众来宾向观众介绍,足足持续了半个多小时。末了,他宣布:“欢迎新娘、新郎入场,向众位宾客致谢致礼!” 台下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蒋介石穿着欧式礼服,在孔祥熙和作为男傧相的首席秘书的陪同下缓步登堂,乐声悠扬。新娘宋美龄挽着宋子文的臂膀从廊子后面缓缓步入礼堂。

这是一次高雅文明的婚礼。蒋介石陪着宋美龄走上礼坛,在孙中山遗像前站好。

蔡元培让一对新人分别向孙中山遗像、宋母、来宾鞠躬致礼。而后,蔡元培宣读结婚证词。宣读完毕,一个大印盖在结婚证书上,一式两份,新郎新娘每人一份。在接受证书的时候,一对新人向主婚人蔡元培躬身施了礼。然后他们又向证婚人蒋介卿鞠躬敬礼,向来宾鞠躬敬礼。 这时,管乐齐鸣,美国男高音歌手霍尔唱起了《哦,答应我!》洪亮的歌声,伴着人们有节奏的掌声,弥漫于大厅,舞会正式开始了。

舞会一直持续到晚上7 点钟,接着,大华饭店为来宾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宴会中,新郎新娘频频举杯向来宾致谢。12 点钟时,蔡元培宣布晚宴结束。

当天晚上,宋美龄和蒋介石带着200 名卫兵登上了事先准备好的专列,去了莫干山,在那里他们开始了新婚蜜月的生活。虽说婚礼对蒋介石来说,已是曾经沧海,数度梅开,但此次婚礼却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对于宋美龄而言,这次婚礼是个重大的突破,是她一生的一大转折。

    

女娲故事会
历史趣闻   奇闻异事 灵异恐怖 科学探索 未解之谜 考古发现

欢迎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女娲养生之道网,读一则小故事,悟一份人生
哲理,读一年
小故事,成一个人生智者。

友情链接:
女娲导航   
阿里云社区   
吉龙商贸    女娲商城     
女娲社区

Readers' contributions

女娲导航,这是一个资源整合的时代!其实,你可以很优秀!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