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
徐志摩是中国著名新月派诗人、散文家、新月诗社成员,徐志摩是曾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而徐志摩与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结束了其短暂又传奇的一生;那么你想更加深入的了解历史人物徐志摩吗?
历史人物徐志摩——新月派代表人物
历史人物徐志摩生平经历
求学历程
1908年在家塾读书,进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树森,从而打下了古文根底,成绩总是全班第一。
1910 年,徐志摩满十四岁时,离开了家乡,来到杭州,经叔沈钧儒介绍,考入杭州府中学堂(1913年改称浙江一中,现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和杭州第四中学前身),与郁达夫、厉麟似同班。他爱好文学,并在校刊《友声》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认为小说裨益于社会,“宜竭力提倡之”,这是他人生的第一篇作品。同时,他对科学也有兴味。并发表了《镭锭与地球之历史》等文。
1915年夏,徐志摩毕业于浙江一中,接着考入上海浸信会暨神学院(沪江大学前身,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同年十月,由家庭包办,与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结婚。
1916年秋,生性好动的徐志摩并没有安心念完浸信会学院的课程,离沪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预科攻读法科。
1917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也随着转入北大就读。在北方上大学的两年里,他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因素。在校期间,他不仅钻研法学,而且攻读日文、法文及政治学,并涉猎中外文学,这又燃起他对文学的兴趣。这一时期他广交朋友,结识名流,由张君劢、张公权的介绍,拜梁启超为老师,还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大礼。梁启超对徐志摩的一生影响是大的,他在徐志摩的心目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徐梁虽系密切的师徒关系,但他们二人的思想差别还是存在的,已经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的徐志摩,他不顾一切,舍命追求他的理想的人生,他要争取婚姻恋爱自由。
他在北方上大学时期,亲身感受了军阀混战的场景,目睹屠杀无辜的惨象。他厌恶社会,决计到国外留学,寻求改变现实中国的药方,实行他心中的“理想中的革命”。
1918年,徐志摩离开北大,同年8月14日从上海启程赴美国学习银行学。留学第一年,进的是美国乌斯特的克拉克大学(Clark University),而后他进历史系,选读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课程,以期自己以后做一个中国的“汉密尔顿”。入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当年即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徐志摩也因此获得了广泛的哲学思想和政治学的种种知识。
1919年“五四”革命运动的浪潮波及到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群中,徐志摩也为爱国心所驱使,参加了当地留学生所组织的爱国活动,经常阅读《新青年》、《新潮》等杂志,同时,他的学习兴趣,逐渐由政治转向文学,因而得了文学硕士学位。
1920年徐志摩已在美国待了两年,但他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掠夺的疯狂性、贪婪性,讲求物质利欲却感到厌倦,他又受到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吸引,终于摆脱了哥伦比亚的博士衔的引诱,买舟横渡大西洋,不料罗素个人生活发生意外的变故,致使他不曾达到跟随罗素从学的夙愿,结果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里混了半年,正感着闷想换路走的时候,这时,他结识了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并由于林长民介绍,认识了英国作家高斯华绥·狄更生。
1921年由于狄更生的介绍和推荐,徐志摩以特别生的资格进了康桥大学(现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开始创作新诗。
1921年-1922年,徐志摩在英国也住了两年,他在康桥接受资产阶级的贵族教育,接受了“吸烟的文化”,他喜与英国名士交往,他广泛地涉猎了世界上各种名家名作,也接触了各种思潮流派,在这个时期,孕育了他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识——理想主义,他自己要成为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 康桥的环境,不仅促成并形成了他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同时,也触发了他创作的意念。他开始翻译文学著作,他翻译了英国作家曼殊斐儿的几个短篇,德国福沟的小说《涡堤孩》,法国中古时的一篇故事《吴嘉让与倪阿兰》,意大利作家丹农雪乌的《死城》和伏尔泰的《赣第德》。同时,他写了许多诗,他的“心灵革命的怒潮,尽冲泻在你(指康桥)妩媚河中的两岸”(徐志摩:《康桥再会吧》)最为经典。他崇拜的偶像不再是美国的汉密尔顿,而是英国的雪莱和拜伦,他“换路”走入诗人的行列。
新月历程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春,徐志摩在北京办起了俱乐部,编戏演戏,逢年过节举行年会、灯会,也有吟诗作画,徐志摩出于对印度诗人泰戈尔一本诗集《新月》的兴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5 年以前,徐志摩自己除了作诗以外,还联络新月社成员从事戏剧活动。10月,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同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4月1日,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这时,闻一多已由美国回国并参加了《诗镌》的编撰工作。除第三、四两期由闻一多和第五期由饶孟侃负责编辑外,其全各期均由徐志摩主编。发表的《诗刊弁言》和《诗刊放假》也是徐志摩执笔。《诗镌》的撰稿人努力于中国新格律诗的创作和关于诗艺的探讨,所以《晨报诗刊》的创办,标志着诗歌流派——新月诗派的形成。同年与陆小曼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创办《新月》杂志。
1927年春,新月社一些成员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及其它种种原因,纷纷聚集到上海。此时,徐志摩也与陆小曼结婚并移居上海。徐志摩四处访友,奔走联络,与闻一多、胡适、邵洵美、梁实秋、余上沆、张禹九等在上海环龙路环龙别墅办了新月书店,由胡适任董事长,余上沆任经理,后由张禹九接任。同年,徐志摩也出国游历英、美、日、印等国。
1928年3月,徐志摩一边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等校担任教授工作,一边又创办了《新月》月刊。同年11月6日,作《再别康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新月》一共出刊四卷四十三期。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1月20日,徐志摩与陈梦家、邵询美、方玮德等又办了一个《诗刊》季刊,徐志摩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出了四期。
飞机遇难
1931年11月19日早8:00时,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他要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不料飞机撞上开山(现济南市长清区崮云湖街道办事处境内),当即坠入山谷,机身起火,机上人员(两位机师与徐志摩)全部遇难。关于他遇难的原因,除直接原因林徽因外,还与陆小曼迟迟不肯答应北上,以及大雾影响、主机师王贯一前晚准备女儿婚事忙到很晚,飞行时精神太差有关。蔡元培为其写挽联: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徐志摩逝世后,新月派为梁实秋、胡适等人所左右,到了1933年6月1日,《新月》出至四卷七期而停刊。在《新月》出版期间不仅刊出新月派成员的著作,其中也有郁达夫、巴金、丁玲、胡也频等思想倾向进步的作家作品。不过,这已是新月派活动的后期,后期新月派,其成员虽各有差异,就其整个政治倾向而言,却是日趋反动。但是新月派从事诗歌创作,研讨新诗的这条“连索”似乎还没中断。
综上所述,从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动(尤其是文学方面的活动),徐志摩在其中都起着主角的作用,他确实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对新诗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推动和影响作用。但是,他们过分地追求形式和格律,又走向歧路,尤其是徐志摩到后期思想和创作都发生危机。(www.ngnvip.com)
历史人物徐志摩的爱情故事
书几卷,梦一帘。一把油纸伞,遮住了多少聚散无常的情缘。你曾是锦瑟,我曾为流年。只因这场无声的雨季,让未了的故事匆匆擦肩。就这般,丢失了想要的永远。时光如水,总是无言。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有人说徐志摩不像话,为了在异国他乡心动的女子而抛妻弃子,面对为她生养的女人却毫无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甚至在生命最后的一段岁月里疯狂的爱上了朋友的妻子并最终收归房中。
其实徐志摩只是太看重爱情了,他把爱情看做是重于生命的东西,值得他毕生去追寻,当他不顾一切的爱上朋友之妻陆小曼而又因重重阻隔得不到的时候。他甚至想以死来换取爱的自由,但他爱林徽因爱的没错,只是林徽因没有陆小曼的勇气,她和徐志摩的那一场绝世的康桥之恋给了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关于爱的一切美好,她们在桥头相拥,许诺一生一世,但相伴雨季,走过年华后,她们终究还是在某一个路口离散,因为林徽因不忍看到一个无辜的女人为她爱的人独守空房,养育着孩子孤独终老,她要的是没有压力没有愧疚细水长流的日子,她要每一天都活在温暖而踏实的阳光里。
所以林徽因爱的理智,爱的清澈,爱的洒脱,她从来都善于掌控自己的感情,她不会让自己陷于错到深处爱到不可自拔终难收手的境地,她总是在必要的时候收拾好感情“畏罪潜逃”,她永远都想告诉身边的人,她一如既往的快乐,一如既往的好,就像从来没有受过伤那样。她给得起徐志摩灵魂上的爱,却终难给徐志摩一段稳定踏实的婚姻,她有她的追求,她有她的选择,只是她的选择让徐志摩一度颠沛流离。林徽因的一个擦肩便让一个未了的故事匆匆落幕,一个转身便让徐志摩丢失了想要的永远。
张幼仪是徐志摩的原配,是明媒正娶的妻子,她在家乡侍奉公婆,养育后代,打理家务,可徐志摩面对这般为她生养的女子却表现的极其冷漠,甚至在后来张幼仪为他第二次怀孕的时候他竟狠心的逼张幼仪签了离婚协议书,将自己的亲生骨肉和结发妻子独自扔在德国不管不问。张幼仪是徐志摩最对不起的一个女人,而张幼仪还是那么心甘情愿的替不在家的徐志摩供奉父母,尽管早已没有了婚姻的关系。
都问张幼仪爱不爱徐志摩,张幼仪自己也不清楚,徐志摩对她比任何人想象的都冷漠无情,她从来没有体会过爱与被爱的感觉,她说如果这样被冷落可还是甘愿为他生养后代,供奉父母就叫爱的话,那她就是爱徐志摩的,她还说在徐志摩一生中所遇到的所有女人中说不定她最爱他。这段话让人听而心碎,其实都知道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就是为了能许诺林徽因一个踏实的未来。说来张幼仪理应将林徽因恨之入骨,可她却没有,她确实埋怨过林徽因,她埋怨林徽因为什么明明与徐志摩相爱却还要离开,明明将对方都爱到深入骨髓却还是要互相折磨。
其实并非徐志摩薄情寡义,其实骨子里原本浪漫的徐志摩是无法接受过那种被别人安排好的生活,他是一个插上翅膀就可以飞的人,他要在自己喜欢的世界里过活。他是爱的信徒,拿爱当做信仰来顶礼膜拜,他尊重的是自己的内心与感觉,他忠于自己的真爱陆小曼,并做到一生不离不弃,哪怕是在陆小曼颓废的沉迷于鸦片,败家到不管有用没用的东西都要乱买一气,窘迫到被债主追的东躲西藏,甚至由于堕胎而不能生育时徐志摩都没有离开陆小曼,他对陆小曼永远只有怜爱没有太多的责怪。这样说来他所做的一切也并没有错,如果一个人真的抛弃真我而无谓妥协的话,那他就是白来红尘走一遭,只是命运最起初把一个徐志摩不爱的人安排在了他的生活里,要和一个之前没有见过面的女人强行的生活在一起,浪漫而倔强的徐志摩肯定做不到,起初的抵触使得这段婚姻注定要被辜负。
面对这样不公平的命运,只能说人各有命,命运从一降生起就早已成定数,任凭各自修行也终难改变初时的摸样。你爱他,他爱她,她爱他,人生是一场修行,爱也是一场修行,是债就当欠,是罪就当赎了。
历史人物徐志摩与林微因的爱情故事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变革时代,社会制度的巨变,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各种各样新思想、新文化的萌发,都让这个时代显得与众不同。而就在这样一个文明碰撞、社会动荡的时期,却产生了众多的文化大师,也有着浪漫的才子佳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林徽因与徐志摩的故事。
一位是才色双绝的千金小姐,以为是诗文风流的文坛新星,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可惜事实并不如人所愿。
1920年,16岁的林徽因跟随父亲林长民游历欧洲,到英国后,当时在剑桥读书的徐志摩听闻林长民在伦敦旅居,便上门拜访,这是二人第一次相见,年轻的诗人对林徽因一见钟情。随着徐志摩的频繁来访,二人之间的了解也不断加深,徐志摩已经无可救药的爱上了林徽因,开始疯狂的给林徽因写诗、写情书,对她进行追求,但林徽因却拒绝了。
因为一方面当时的徐志摩已经成家,并与发妻张幼仪育有一子,而林徽因虽然是家中的掌上明珠,但从小就受着父母关系不和的极度煎熬,她并不真的忍心去打破一个家庭;另一方面,林徽因是个聪明人,她知道自己对徐志摩的好感只是在国外的孤单苦闷中的慰藉和对他才华的欣赏,这个风流的才子,也并不是她心中最理想的选择,她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当徐志摩一面闹着离婚,一面又疯狂的追求林徽因时,这种为爱的痴狂让16岁的林徽因感动恐惧,便随父亲一起回了国。
林徽因的离开,并没有能阻止徐志摩离婚的决心,他早已忍受不了张幼仪,他固执的认为小脚和西装又怎能相配呢,而与林徽因一起度过的美妙时光更让他决定必须与原配妻子离婚。便在国外就草草的离婚,又草草的就回到了国内。此时的林徽因已和梁思成牵手在了一起,当徐志摩再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开始想尽办法的追求她的时候,也许会让林徽因感到有一些不知所措。后来梁思成不得不在快雪堂的门上挂上“Lovers want to be left alone”的牌子才得以和林徽因继续约会。
但徐志摩毕竟是不死心的,他创办的新月社受到了喜爱文学的林徽因的欢迎。而泰戈尔访华时,二人又是一起的陪同,当时的报纸也将他们二人渲染成了文坛的金童玉女,这无疑让徐志摩又看到了追求林徽因的希望。当徐志摩再一次向林徽因表达自己炽热的爱意时,却从林徽因口中得知了她将与梁思成一同赴美国学习的消息,这桶冰水算是浇灭了徐志摩心中的爱火。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徐志摩投入了陆小曼的怀抱之中,林徽因也最终和梁思成牵手一生。可故事还没有结束,林徽因在美国时,徐志摩也会成为她写信倾诉的对象,在林徽因回国后,徐志摩也依然是林梁二人的座上宾客,这种情谊一直持续到1931年徐志摩乘坐飞机失事为止。那天,徐志摩本打算飞回北平后去听林徽因的讲座,飞机却遭遇恶劣天气,不幸遇难。林徽因得知后,请求将去事故现场处理的梁思成为她带回一块飞机的残片,来缅怀她对于徐志摩的回忆,这块残片也一直摆放在林徽因的桌前,这就是他们的故事。
对于徐志摩来说,他曾数次追求过林徽因,林徽因应该是他曾经遇到过的,最符合他诗人情怀的女子。林徽因的青春美貌、聪明才学,无一不让他神魂颠倒,这种形象在他的头脑中完美到了不,连林徽因自己都说,徐志摩所向往的她,并不是真正的她,只是徐志摩自己的想象。但是徐志摩对林徽因却是的的确确的炽热的爱着。
对于林徽因来说,徐志摩是他文学上的领路人和知音。她对徐志摩是有感情的,但那可能并不是真正的,更像是在她苦闷时光中的一种陪伴,陪伴着她度过了自己的青春。而那片林徽因始终放在桌前的飞机残片,则是她对于自己青春最真实的见证吧。
女娲故事会:
历史趣闻 奇闻异事 灵异恐怖 科学探索 未解之谜 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