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
贾母又称史太君,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娘家姓史,也是四大家族之一。她凭着自己的精明能干,才坐稳了贾家最高统治者的位置。她虽已年老,也不管家,但余威犹在。那么你想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位贾母吗?
贾母——红楼梦中贾府的最高权位者
红楼梦中贾母人物简介
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人物。贾代善之妻,出嫁前为金陵世家史侯的小姐。她在贾家从重孙媳妇做起,一直到有了重孙媳妇。她凭着自己的精明能干,才坐稳了贾家最高统治者的位置。她虽已年老,也不管家,但余威犹在。当她发现有下人在园中聚赌时,便立即一一查实,并作严厉的处罚。贾母这一人物的许多特点都可以从她年事已高这一点出发——因为年事已高,她喜欢儿孙绕膝,喜欢伶俐的凤姐;因为年事已高,她对许多事情采取了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比如贾琏在凤姐生日偷情的事情,采用的是折中的处理办法;因为年事已高,贾府的衰败她虽然有所感觉,但是没有心力也没有精力去力挽狂澜了。她不太喜欢大儿子贾赦和大儿媳邢夫人,偏爱小儿子贾政和小儿媳王夫人。她喜欢众孙女,溺爱孙子宝玉,从前80回的文字中,可以看出,贾母是支持宝黛的,但高鹗续本中却说贾母并不支持宝玉与黛玉的爱情。并写她批准了王熙凤的“调包计”,使宝玉被迫娶了薛宝钗。她在续本中以八十三岁高龄去世。
在书中除了高鹗所续反对宝黛爱情的事情之外并没有过激的表现。她本人喜欢儿孙们吟诗甚至创办诗社,书中也没有体现出她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但仍旧无法改变她对封建制度的迷信和盲从。
贾母没有过激的表现,但对任何细小的事情都有敏锐的洞察,观点也更接近现实,而且也具有人性和美丽,当然她不是革命者。贾母欣赏晴雯、岫烟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两人地位并不具优势,唯一的是个性
美,贾母能欣赏这一点。对刘姥姥没有表现出清高,而是恰如其分地表现世俗的人情一面。懂世故而不弄世故。这就是大家闺秀的风范。不同与凤姐一味地刚,也不同与王夫人的封建固守者,尽管她们都是世族出身。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但,每一个人的洞明、练达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贾母是封建社会的高级统治者,她虽然没有在表面上手握大权,但是她很聪明的统治着大管家王熙风。她的思想也受到了宝玉和黛玉的影响,有了一些前卫的思想。总之贾母能受到大家的尊敬,说明她的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她的能耐也是有的,要不能在封建社会保持长久的地位么?
贾母为何不为黛玉做主
《红楼梦》里的贾母,有一种不显山露水的睿智,既能慈祥,又能犀利,既能见泰山,又能见毫厘,任荣国府里有各色人等花样百出,她都能稳稳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唯独有一件事,贾母办得非常不明白,那就是黛玉的婚姻大事。明明宝黛姻缘已经呼之欲出,连凤姐的小厮兴儿都跟外面人说:“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她就是不开言。难怪紫鹃丫头急不可待,生怕老太太保不齐哪天归了西,有情人无法终成眷属,一场爱恋变成镜花水月。
紫鹃的焦虑不是没有道理,既然是老太太一句话的事,她为什么不早早发下这句话来?让那两个情痴各自对月长叹临风洒泪,为对方弄出一身的病来。她是糊涂?还是装糊涂?
毕竟是书中人事,作者早已作古,无法揪着衣襟问个明白。但一本书看久了,就会不拿自己当外人,对于贾母的心理,也有了许多自以为是的猜测,不妨说一说,就如曹公说的,供同好消闲解闷而已。
贾母无疑是极其疼爱黛玉这个外孙女的。她自幼失怙,在贾母身边长大,伶牙俐齿,风流袅娜,从贾母那样喜欢“眉眼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晴雯,就可知道,黛玉的模样,也是贾母最喜欢的那一款。
贾母对她的疼爱逾于常人。黛玉一进贾府,贾母就命令宝玉给她腾地方;宝玉提了句宝钗给黛玉送燕窝,贾母就叫凤姐每天供应;就连偶尔的抱怨都透着亲昵,直喊小冤家:“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跟刘姥姥介绍家中孩子时,说:“我这三个丫头都好,只有两个玉儿可恶”。她到底是疼三个丫头,还是疼这两个“可恶”的玉儿,但凡对人情世故稍有了解,都不会有所误解吧?
撇开这些细节不谈,黛玉自己的精神面貌也是一面。她是那样一个敏感的缺乏安全感的人,刚进贾府时小心翼翼,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后来却口齿伶俐神采飞扬,这固然与宝玉的殷勤呵护有关,但如果不是感受到了贾母的疼爱乃至宠溺,她性格的整体色调大概都要调暗好几度。
作为一个慈祥的老外婆,贾母能够给黛玉最大的福利,应当是给她安排一门好亲事。理想的人家,要有最基本的门当户对,还要相貌才情相当,最关键的,得对黛玉好。这几条一列举,让人不想到宝玉都难。对于贾母来说,她最爱的两个孩子在一起,应当是最心甜意洽之事。
我猜贾母一定是动过这念头的,所以善窥人意的凤姐才老拿宝玉黛玉两个开玩笑,虽然闹得黛玉很窘迫,但窘迫里未必没有甜蜜。凤姐的玩笑,是预热,也是推波助澜,她这样一个无利不起早的人,能老是这么八卦兮兮的,当是感觉到了贾母的意图。
其实凤姐不必如此煞费苦心,贾母一句话顶一万句,但贾母就是不放下这句话来,我觉得,这是因为,她的内心也很纠结。
在宝玉的婚事上能说得上话的,除了贾母,还有王夫人,母亲有更多的话语权,也会因为更关情,而有更多的现实考量。
黛玉之美,极其风格化,不见得人人都能欣赏,而作为母亲,谁会喜欢一个动辄让儿子“死了大半”的女孩呢?再说黛玉的身体是真不好,宝钗也不很健康,但她的病不过是咳嗽两声,吃一丸冷香丸就能搞定,黛玉的身体坏到在探春她们面前都“礼数粗疏”,探春也能体谅她实在是精力不济。宝玉早晚要继承这份家业,黛玉即便有能力也没有精力管理好,作为一个母亲,谁愿意为自己的儿子娶一个“风一吹就坏了”的美人灯呢?
从世俗常理上,王夫人没法和贾母抗衡,但她背后还有另外一股力量,那就是元春的支持。
对黛玉和宝钗这两位小妹妹,元春都是一面之缘,印象应该不太深,书中只写她看到二人都如姣花软玉一般。赏赐节礼时,她却非常奇妙地将宝玉宝钗列为一等,黛玉和其他人列为另一等。这是一个太明显的暗示,宝玉是惊诧,黛玉是不爽,而贾母,应该能接收到更多的东西。
王夫人和元春组合,等于在贾母划的那条明线之外,又划出一条暗线,至此,贾母不能不思考,怎样面对这件事。
如果她先下手为强,非要把黛玉许配给宝玉,王夫人她们也没办法,难不成跟贾母撕破脸,落个不孝的名声?但贾母不可能这样做,尽管曹公一直是用仰视的态度写这位老祖宗,但我们还是能对她的性格有个基本的掌握,那就是,和很多大人物一样,她的感性虽然很发达,她的理性却更发达,而且,在关键时候,理性更能占据上风。
从晴雯事件里可窥一斑。
晴雯跟宝玉最后一次见面时,说:“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不料痴心傻意,只说大家横竖是在一处。不想平空里生这一节话来。”
她为什么会以为她和宝玉横竖在一处?以为他们还有一个茫茫无边的未来?我想,应该是,这个聪明过人的姑娘,感觉到了贾母的意图。贾母自己也跟王夫人说:(晴雯)“甚好,言谈针线都不及她,将来还可以给宝玉使唤的”。
贾母向来审美优先,房间里珠环翠绕,她喜欢的人,也大都鲜明悦目,她想为宝玉收在房中的,自然是晴雯而非袭人,“袭人从小儿不言不语的,我只当她是锯了嘴的葫芦”。但当王夫人告诉她,自己已经把晴雯撵出去,准备将袭人收房时,贾母也未做反对,只说:“既然你深知,岂有大错误的。”表达了对原本可能微觉不安的王夫人的信任,很快就把话题转到别处去了。
大人物都是这样,他们也许表现得很感性,最终还是会听理性的。刘邦的最爱是戚夫人和赵如意,但只要别人认真劝一下,他就会在明知道吕后一定会狠整戚夫人母子的情况下,确定吕后的儿子为接班人;毛主席对丁玲曾经无限激赏,为她写下“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的诗句,但后来批判她的时候并没因此放水;如今职场上也是这样,千万不要以为饭桌上领导抬举你一下,就能保你江山永固,突如其来的宠爱,常常也会无缘无故地消失。
贾母在贾氏企业跌爬滚打多年,见惯风高浪险,手中又有许多利益可以分配,大家族的大领导,也算半个政治人物了,贾母不可能像个倔老太太那样,一意孤行地坚持自己的主张。
黛玉和晴雯的确不同,前面说了,黛玉是贾母心尖上的人,在正常情况下,贾母一定会坚定地维护她的利益,但事关贾母的核心利益,她就不能不三思而后行了。这个核心利益,就是宝玉。
即便贾母再疼爱黛玉,王夫人忧虑的那些,她也不能不考虑到,如果黛玉真的不适合做宝玉房中的当家人,她也不可以非要这样。至于说,宝玉深爱黛玉,要为她寻死觅活,在包括贾母在内的贾家长辈眼里,也许是不需要耗费太多脑细胞的问题,“打小都是这么过来的”,他们见惯风云,认为人人最后都会变成跟他们一样的大人。
在这种情况下,贾母的理性使她放眼黛玉之外的人选就不难想象了,但对于王夫人和元春中意的宝钗,贾母似乎并不买账。她的目光越过宝钗,投向宝琴,还让那个不着调的张道士帮着物色,完全无视宝钗的存在。
没错,小说一开始是说宝钗为待选秀女,但是除了这一笔之外,宝钗跟其他待字少女没有任何差别。薛姨妈跟王夫人说,宝钗戴的那个金锁是个和尚给的,要等有玉的才能配。宝钗因此刻意地和宝玉保持疏远,黛玉也因此对宝钗十分顾忌,还曾在心中对宝玉叹息,你我之间为何来一宝钗,即便有金玉良缘之说,也该是你我才对啊。如若宝钗是待选秀女的话,这些话题统统不存在,更何况,宝钗这待选的时间也实在忒长了一点吧。
我不知道曹公当时为宝钗拟定这一身份是何意,只知道写着写着他把这一茬完全丢下了,那么,贾母执意将宝钗视为透明,便显得意味深长。我姑且根据我有限的人生经验猜一下,那可能是,虽然贾母非常非常欣赏宝钗,但很有意思,有时候,你最欣赏的,恰恰是你所不喜欢的。
贾母对宝钗的欣赏在多处体现,宝钗十五岁生日,贾母特地要凤姐大办一下,又夸宝钗“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王夫人也作证,说“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证明不只是当面表扬。
这四个女孩儿,自然包括黛玉了,也包括探春,但贾母会喜欢一个外人多过自己的孙女外孙女吗?她对宝钗的表扬,更像是领导的高度评价,很严肃,很正色,就差没有进一步给数据化了,这跟她提起黛玉时那口口声声的“小冤家”不同,跟一迭声地喊凤姐“猴儿猴儿”也不同。贾母对宝钗的欣赏,是透着距离感的,甚至有一种因为自己做不到她那样,所以才特别欣赏的意味。
宝钗知道贾母上年纪人喜欢热闹戏文,喜欢甜烂之物,但她也许不知道,贾母未必喜欢她这份知道。在长辈们面前,宝钗表现得像电脑程序一样无懈可击,若是碰到个同样追求秩序的人,比如王夫人,倒是很投缘,但贾母活到这把年纪,最看重的是快乐,宝钗,却是一个不能够像凤姐那样,能让贾母“狠笑”一场的人。
她的衣服太素净,她的房间太简约,她的表现太克己复礼,这些,都与贾母所爱迥然不同。这个时候,贾母的感性重新占据上风,是的,她可以放弃黛玉,但她同时也不想选宝钗,她于是放眼周边,宝玉的婚事因此一再拖延,这给宝黛恋情留下了足够的缠绵悱恻的时间。
宝玉后来是怎样失去黛玉的呢,又如何终于选择了宝钗?贾母和王夫人究竟作何感想?都是尽人猜测的话题,只有一点可以肯定,贾母的表现,决不会像高鹗写的那样无情与粗糙,说到底,一个老想着在小说里塞点私货、比如夸奖一下自己最拿手的八股文的人,怎么能勾画出贾母那样一个复杂的心灵世界?贾母这个老祖母,只是在前八十回里活色生香着。(www.ngnvip.com)
贾母是如何设计贾探春的未来?
这是探春的判词,还有一首曲子:
【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虽然贾母最疼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但对贾府的其他孙女也是很疼爱的。
贾迎春是贾赦的庶出女儿,贾探春是贾政的庶出女儿,贾惜春是贾珍的胞妹,也就是贾母的侄孙女,贾母无论亲疏,把她们都养在身边,统一居住,统一调教。这已经很不容易了,毕竟贾母年迈,精力有限。
然而,在这三个女孩子当中,贾母最关注的还是贾探春,尤其经过了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以后,对探春的态度更加亲热。
贾府作为权贵阶层中的一员,派系中的重要人物,相互结亲也是必要的外交手段。如果能嫁给与贾府交好的世家子弟,甚至皇室宗亲,是小姐们最好的归宿。
我们也许还记得,当贾迎春和孙绍祖定亲的时候,贾政、王夫人觉得不妥,来求贾母,贾母是有些搪塞的,至少是知难而退,所谓“何必出头多事”,而对于贾探春就不一样了,至少在前八十回,贾母关于贾探春的未来婚姻是有设想的。
第七十一回,贾母做寿,南安太妃亲自过来祝寿,和贾母有一段对话:
南安太妃因问宝玉,贾母笑道:“今日几处庙里念‘保安延寿经’,他跪经去了。”又问众小姐们,贾母笑道:“他们姊妹们病的病,弱的弱,见人腼腆,所以叫他们给我看屋子去了。有的是小戏子,传了一班在那边厅上陪着他姨娘家姊妹们也看戏呢。”
南安太妃笑道:“既这样,叫人请来。”贾母回头命凤姐儿去把史、薛、林带来,“再只叫你三妹妹陪着来罢。”
凤姐答应了,来至贾母这边,只见他姊妹们正吃果子看戏,宝玉也才从庙里跪经回来。凤姐儿说了话。宝钗姊妹与黛玉探春湘云五人来至园中,大家见了,不过请安问好让坐等事。
众人中也有见过的,还有一两家不曾见过的,都齐声夸赞不绝。其中湘云最熟,南安太妃因笑道:“你在这里,听见我来了还不出来,还只等请去。我明儿和你叔叔算帐。”
因一手拉着探春,一手拉着宝钗,问几岁了,又连声夸赞。因又松了他两个,又拉着黛玉宝琴,也着实细看,极夸一回。又笑道:“都是好的,你不知叫我夸那一个的是。”早有人将备用礼物打点出五分来:金玉戒指各五个,腕香珠五串。南安太妃笑道:“你们姊妹们别笑话,留着赏丫头们罢。”五人忙拜谢过。
这一段描写,貌似只是贵妇小姐们的平常交往,其实却很可玩味。
其一,南安太妃问的是“众小姐们”,出来相见的却以贾府亲戚家的小姐为主。
这里南安太妃问的“众小姐们”应该主要指贾氏一族的小姐,而非贾府亲眷家的小姐,但是贾母却命把史、薛、林带来。
其二,贾母的回答很玄妙。
一是说小姐们有的在“看屋子”,有的“在那边厅上陪着他姨娘家姊妹们也看戏呢”。如果说陪人看戏还说得过去,给贾母“看房子”就说不过去了,在丫鬟仆人众多的贾府,用得着小姐看房子吗?
二是,从出来见面的人可以看出来,贾迎春和贾惜春是“被看房子”了,而贾探春是“被陪看戏”了。
三是从后面“他姊妹们正吃果子看戏”看出,贾母的所谓“给我看屋子”纯属在托词,其实众小姐们都在看戏呢。
可是不过是和南安太妃见个面而已,贾母为何要一再托词呢?其实只是为了让贾氏宗族小姐中的贾探春一个人出来而已,因此贾母亲自对王熙凤说“再只叫你三妹妹陪着来罢?。”
那么,贾母为什么只想让贾探春一人来呢?这就必须进一步追问了。
其三,南安太妃为什么要看贾府的“众小姐们”呢?
从史湘云、薛宝钗、林黛玉、薛宝琴、贾探春来了以后南安太妃一一观察的情形来看,是很有些“相看”的味道,更有可能就是“相亲”了。
其四,从贾母安排出场的人员来看,很有些“充数”的味道。
1. 先是靠托词先把贾迎春和贾惜春淘汰了,如果是一般的见面,以贾母喜欢热闹的性格,全来了岂不更好?
2. 在出来见面的五人中,史湘云和薛宝琴只是凑数,因为史湘云本来就与南安太妃熟识,而且是已经定了亲的;薛宝琴也是定了亲的,第五十回的时候薛姨妈已经向贾母说过了。
3. 那么,就只剩下薛宝钗、林黛玉和贾探春了。而之前贾母又有一句话“他们姊妹们病的病,弱的弱”,这句话表面是说“被看房子”的贾迎春和贾惜春,但我们知道,这两位其实身子不弱,也不多病。而出来的五人里,最弱最多病的其实是林黛玉。
于是,我以为,贾母这里“病的病,弱的弱”是在向南安太妃暗示自己的外孙女林黛玉,她的“不足之症”是很容易看出来的,而王室宗亲挑选媳妇很看重体质和健康,因此贾母料定南安太妃看不中林黛玉。
4. 这样一来,贾母真正想推荐的人其实只有两个,一个是贾探春,另一个就是薛宝钗。
而从引文中南安太妃相看的顺序来看,她最看中的果然就是这二人。
其五,贾母推荐探春、宝钗的意图是什么?
至第七十四回贾探春打了王善保家的一巴掌,公开反对抄检大观园之前,贾探春和薛宝钗一直都是王夫人很信任的人,甚至在王熙凤告假之时料理大观园的日常事务。如此一来,真相明矣。
贾母重点推荐的贾探春和薛宝钗,无论谁被南安太妃相中,都削弱了王夫人的势力。如果是相中的薛宝钗,就彻底击败了王夫人,保护了贾宝玉和林黛玉;如果相中的是贾探春,既是削弱了王夫人的力量,也给贾探春安排了一个不错的未来。
其六,从南安太妃相看的顺序来看,可以猜出她看中的是贾探春。
1. 五人中,南安太妃只相看了薛宝钗、林黛玉、贾探春和薛宝琴,史湘云和她熟识,是被排除的。
2. 相看的顺序,先看的贾探春和薛宝钗,看了很久,才松手又看林黛玉和薛宝琴。
3. 相看贾探春和薛宝钗时是“一手拉着探春,一手拉着宝钗”。这里同样有一个先后,先是贾探春,然后是薛宝钗。
4. 说到薛宝钗,还有一点需要补充。薛家初上京城来就是准备待选入宫,无论薛家也好,薛宝钗也好,都是希望与皇室与宗亲建立姻亲关系。
所以,贾母推荐薛宝钗,既是顺水人情,又无可挑剔,并且可以深深打动薛家。
5. 还有一点,从贾府此时的声势来看,鼎盛之极,贾母的寿辰居然有如此多的王妃来祝贺,世交只是一方面,其实根源在于贵妃贾元春在宫中的得势。
因此,南安太妃此次相亲,重点选拔对象只是贾氏小姐,因为对于王室来说,相看媳妇看的不仅是对象本身,更重要的是对象的身世。
这样一来,答案就出来了,贾母重点推荐的就是贾探春,而南安太妃此次相中的也是贾探春。
这就是贾母为贾探春设计的未来。
女娲故事会:
历史趣闻 奇闻异事 灵异恐怖 科学探索 未解之谜 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