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元春
贾元春,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即贾妃,后应选入宫,又加封贤德妃,大观园即为其省亲所造。元妃虽给贾家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她却被幽闭在皇家深宫内。
贾元春——红楼中身份高贵的贤德妃
贾元春到底是怎么死的?
刘心武先生的红学研究中,最令我不能忍受的结论就是贾元春居然是个“告密者”。她因为向皇上揭发了秦可卿是“废太子女儿”的秘密而获得晋升为“贵妃”,而这也导致了贾府的“事败被抄”。这样的结论在我看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或者说近似于“侦探小说”。
其实我们读《红楼梦》,会强烈的感受到曹雪芹对小说中的人物几乎都是比较“平和”的,包括心狠手辣的王熙凤,但是,我们也应该能够明显感觉到他对于秦可卿的“否定”,小说原文有“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节就是明证。即使后来听从脂砚斋的建议删节了,但依然在判词中保留了自己的观点,并在整部小说的叙述中“暗叙”了整个事件的经过(见拙文《揭秘“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真相》)。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曹雪芹对于宁国府贾珍贾蓉父子也是很不“感冒”的。
曹雪芹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就在于正是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这件事情直接导致了整个贾府的衰败,当然也导致了贾妃之死、贾母之死,进而导致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不能结合。而这,也就使得曹雪芹始终难以宽恕贾珍和秦可卿。关于贾母之死以及宝玉和黛玉的悲剧我将在其它文章中论述。在本文里,我将为大家揭开贾元春真正的死亡之谜。
我们看到,在小说前八十回,贾元春是没有死的。所谓贾元春的“暴病而亡”是高鹗后四十回续本的“杰作”。高鹗在第八十三回搞了个贾妃“染恙”作铺垫,到九十五回则写贾妃暴病而亡。应该说处理得还是有些“章法”的,但是,却严重违背了曹雪芹在小说第五回中关于贾元春的判词的定位。
在所有关于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中,应该说贾元春的判词是最明确、清晰而完整的。这是因为贾元春身在皇宫,是贾府一位非常重要而又难以细细加以描写的人物,因此,曹雪芹关于贾元春的判词几乎涵盖了她的一生,非常的具体,当然也包括了她的死亡方式。
还是让我们先来看看贾元春的判词吧:
“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相关的红楼曲为[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 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理解关于贾元春的判词和红楼曲,我们应该注意几个关键字眼:“辨是非”、“榴花”、“虎兕相逢”“大梦”以及“天伦”。
所谓“辩是非”,在我看来,其实就是道德修养的一种别称,道德的核心作用就是辨别美丑善恶。而二十年来辨是非,是指贾元春一生的主要精力,也就是大概从四五岁起就开始接受传统的诗书礼仪伦理教育,一直到以“德”入选,以“德”成为女史,以“德”成为“贤德妃”,她一生都是以“德”作为立身之本的。而不是刘心武先生所说的,二十年来都在寻找秦可卿是不是“废太子女儿”的真相,那简直是太离谱了。
所谓“榴花”,石榴花也。石榴在中国文化里有“结子”、“多子”、“生子”的意思,而榴花在我看来就是开花而未结子,因此,榴花开处照宫闱,也就是说后来贾元春在皇宫里已经有了“身孕”。
所谓“虎兕相逢”,兕是一种犀牛类的怪兽,虎兕相逢其实表示的是两种怪兽相遇而势不两立的争斗,暗指政治斗争,实际上指的就是贾府与忠顺亲王府的不和(见拙文《揭秘红楼梦中贾府事败被抄真相》)。
所谓“大梦”,一般理解是睡梦的意思,但在中国的古代,梦又有“昏迷”、“假死”的意思。大家也许还记得著名的春秋战国时期武姜生郑庄公的故事,有一种说法是武姜在睡梦中产下郑庄公,因此取名叫“寤生”,而《史记》对此的解释就是难产,有曾经让武姜一度因难产而昏迷死去的意思,这也就是武姜认为这个儿子克母亲,因此不喜欢郑庄公的原因。再结合上述榴花开处照宫闱之语,我们可以由此推测贾元春很可能是因“难产而死”。
而所谓“天伦”,一般人理解为对父母的另一种称呼,我以为是很牵强的。事实上天伦还有另一层更为主要的意思,那就是天理人伦,也就是说贾元春在临死时道出了折磨着自己并导致自己惶惶不可终日进而失宠进而难产且最终导致贾府衰败的真正原因——丧失了天理人伦(见拙文《揭秘红楼梦中贾府事败被抄真相》)。
如果,上述理解和分析成立的话,那么,贾元春一生的命运以及死亡之谜就几乎可以迎刃而解了。事实上,它是和贾府的衰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拙文《揭秘红楼梦中贾府事败被抄真相》里我已经说过,贾府的衰败是因为贾府的“敌人”忠顺亲王府收集了大量的以贾珍与秦可卿“爬灰”事件为核心的一系列为非作歹的“失德”的罪证,向皇帝参了一本,弹劾贾府“欺君罔上”、“乱伦失德”。而这个事件,应该发生在小说后四十回。
此时,经过“二十年来辨是非”的道德修养(是非本来就是道德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因此完全可以用辨是非来指称道德修养)而入选皇宫而成为女史进而晋升为“贤德妃”的贾元春此时已经身怀六甲,也就是说怀有了皇室的血脉。这无论对于贾妃还是贾府来说都是天大的喜讯,这必将进一步巩固贾府“皇亲国戚”的强势地位,如果是个儿子,将更加了不得,即便是女儿也值得庆贺,因为这样一来,贾府与皇室的亲戚关系就是“铁定”的几乎难以改变的了,这对于已经不得不依附贾元春强撑的贾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见拙文《《红楼梦》中贾府的靠山是谁?》),是天大的喜讯。但是,对于一直想扳倒贾府的敌人来说,却是天大的坏消息。只要贾妃一旦生育成功,贾府的强势就要一直延续下去。
正是这个原因,使得作为贾府敌人的忠顺亲王府终于坐不住了,他们决定放手一搏,在贾妃孩子还没有出生以前,在贾府的地位还没有完全巩固以前,发起致命的一击,冒险参了一本。而参这样的奏章,以忠顺亲王的身份来看是不违背朝廷礼仪的。忠顺王是亲王,也就是说是皇室近亲,比与贾府交厚的北海郡王、南安郡王要更亲,属于皇室近亲成员,他是可以通过宗人府参与皇室内部事务的,而作为国戚的贾府的“失德”也是在作为“皇亲”的他可以参奏的范围之内的。
忠顺亲王证据确凿的参奏肯定引起了极为推崇仁孝的皇上的震怒,所谓仁就是上(辈)对下(辈)的宽厚,所谓孝就是下(辈)对上(辈)的尊敬,贾府干出的公公与儿媳妇的不伦之事,不仅为皇上所不齿,也使皇室蒙羞。但鉴于贾妃已经怀有身孕,皇上很有可能只把事情透露给了主管后宫事务的皇后,但对于自己曾经骄傲的封为“贤德妃”的贾元春的态度肯定冷淡了很多。而曾经长期担任掌管皇后礼仪的女史的贾妃之所以能够从女史的位置升为妃,就因为她也是皇后的心腹,于是,也许皇后或者皇后身边与贾妃相好的人更或者贾妃的耳目把消息悄悄透露给了贾妃。
贾府这样的失德行为,对于以贤德立身的贾妃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致命打击。身怀六甲的她既不敢表露出自己已经知道此事,更不敢把此事传出去给贾府,既担心自己的命运,也担心贾府的命运,于是,因忧郁、恐惧过度,导致难产而死。在死前,她绝望而含蓄的呼喊贾府应该赶快“悬崖勒马”。
我们可以仔细对照红楼梦曲[恨无常]的情感心理起伏描写,与我所作的上述推测,可以说是“丝丝入扣”。这也极大的增强了我解读这段秘密的信心。由此来看,配画中的一张弓,既谐音“宫”,也暗指一种激烈的政治斗争和宫廷斗争,充满了血腥的气息。而贾妃以及贾府正是在这样的斗争中轰然倒下的。
孩子没了,贾妃也死了,皇上对于贾府仅存的一点“亲情”和“顾虑”也消失了,忠顺亲王府“全歼”贾妃、孩子以及贾府的目的完美的实现了。于是,在忠顺亲王证据确凿的奏章面前,皇上毅然下令“查抄”“欺君罔上失德乱伦”的贾府。
而这,就是贾妃的命运,也是贾府的命运!(www.ngnvip.com)
贾元春:没有笑到最后的甄�
说起《红楼梦》中的贾元春,很多读者都对她只有一个模模糊糊的印象:皇贵妃。
在现在通行的《红楼梦》中,贾元春的主要戏份主要集中在前八十回中回贾府省亲那一回。这也是许多读者对元春这一角色有所忽略的主要原因。
虽然贾元春的戏份不及钗黛,但是她是《红楼梦》全书贯穿始终的重要人物。
其实,贾元春和《甄�传》中的女主角甄�有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贾元春和甄�一样,“出身”都不错。元春是荣国府贾政与王夫人的长女。在宗法制社会中,这是一位贵族少女入选皇宫的必要条件。
其次,贾元春也是一位德才兼备、聪慧机敏的女子。
在《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就这样描述元春的情况:“现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作女史去了。”
而第十六回讲的是“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的故事,在这一回中,贾元春被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
由此可见,元春也像甄�一样,聪慧出众,并且能让龙颜大悦,擅于处理后宫中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正因如此,元春才能从宫中众多女史中脱颖而出。
再次,就是贾元春的外貌了。
贾元春是一位美人吗?
许多细心的读者在阅读《红楼梦》后会发现,自己对贾元春的容貌一点儿印象也没有。这是必然的。
因为,曹雪芹在书中根本没有描写过贾元春的外貌。其实,贵为贵妃,自然是风华绝代。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元春并不是一个“花瓶”,而是一位富有才华的美貌女子。
贾府四春各有一个大丫鬟,其名字中都有点明主子的才艺。惜春擅作画,故有入画;探春擅书法,故有侍书;迎春擅下棋,故有司棋。而元春的大丫鬟名叫抱琴,因此,元春的才艺便是抚琴。
最后一点,就是元春和甄�一样,都对嫁入皇宫持一种非常清醒而冷静的理性态度。换言之,她们并不向往皇宫朱红色围墙里面的生活。
当贾元春晋封皇贵妃的喜讯传到贾府,宁荣两府上上下下“皆有得意之状,言笑鼎沸不绝”。在一般人看来,“皇贵妃”是何等殊荣啊。但贾元春却看透了这份“虚荣”。元春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此外,繁杂的规矩礼节,妃嫔之间勾心斗角,此类事端数不胜数。因此,皇宫在元春眼里变成了“见不得人”的去处。
另一方面,贾元春也不是贪图名利的势力女子。在她看来,与亲人团聚,共享天伦要比当皇妃重要得多。“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红楼梦》第十六回)
元春只有回到,在亲人面前才敢吐真言。她和甄�一样,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既然皇宫是自己的宿命,只能谨慎小心,如履薄冰,维护好家族的利益。
可惜,说到底,贾元春还是和甄�不同。贾元春更加不幸。她没有像甄�一样反败为胜,步步为营,最后封为太后。她的结局是悲惨地死去。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这是元春的判词《恨无常》。
虽然我们现在无法看到曹雪芹对元春之死的描写,但通过元春的判词,我们可以知道元春的死亡并不是像高鹗在续书中描写的一样。她的死要比病死更加惨烈。她是皇权的牺牲品。
在宗法社会中,元春虽贵为皇贵妃,但是她的幸福并没有如影随来。从被迫嫁入皇家到被皇家杀死,贾元春又会有什么真正的幸福可言呢?
贾元春,一个胸无城府的女子
红楼梦》中对贾元春的描写不多,她正面出场的情节大多集中在省亲的那一回。
她在华美庄严的皇家仪仗队的前呼后拥下回到娘家,这在外人看来是多么荣耀的事啊,可她却似乎看不出有什么得意喜悦之情。
相反,见到贾母、王夫人等亲人之后,她悲悲戚戚、哽咽难言,说:“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
又隔帘含泪对其父贾政说:“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这是她见到久别亲人之际,发自肺腑的真心话。
由此可以看得出,元春虽贵为皇妃,但她生活得并不幸福,皇宫里的富丽堂皇、金尊玉贵的日子,并不是她真正向往的生活,她喜欢一家人在一起安享天伦之乐的平凡日子。
然而,她是皇帝的妃嫔,一言一行时时处处都要顾及皇家身份,说什么“那不得见人的去处”、“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这些话,岂不是对皇家的大不敬?
在这样一个隆重的场合,有多少双眼睛在注视着她的一举一动,有多少耳朵在倾听着她的一言一行!她怎么能如此毫不掩饰地说出这样的话来?她难道就不怕周围那么多太监和宫女吗?即使他们都是自己的亲随,但能保证个个都对她忠心耿耿?
可见,元春为人心思多么单纯,多么缺少心机,像她这样不懂得防范别人、把内心的喜怒哀乐轻易外露的人,要在复杂险恶的宫廷中生存,那是何其地不容易!
那次省亲临别之际她还对贾母等人说“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万不可如此奢华靡费了”,这说明她是期待着再次省亲的机会,可自从那次去后,就再也没有见她来省亲,也许,她失去了皇上的欢心和信任也未可知。
在第二十七回制作灯谜的那段情节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元春直来直去的性格。书中写娘娘差人送出一个灯谜儿,命大家猜,大家都猜了,也都各自制成一谜,挂在灯上。
太监拿回去,至晚间出来传谕:“前娘娘所制,俱已猜着,惟二小姐与三爷猜得不是……”太监当时就给猜着的人颁赐了娘娘所送的东西“每人一个宫制筒,一柄茶筅,独迎春、贾环二人未得。迎春自为玩笑小事,并不介意,贾环便觉得没趣。”
读到此处,我都不禁为迎春、贾环二人感到委屈,在这么一个热闹的公众场合,身为贵妃娘娘的姐姐怎么能如此明显地揭露弟弟妹妹的短处?这不是公然给他们没脸吗?
人都有自尊心,尤其是十几岁的少年,更爱面子,更宜小心呵护才对呀,元春怎么能不懂这一点呢?就像我们在课堂上讲评作文,也往往只表扬那些人写得好,很少当众宣布谁写得多么糟糕,对写得不好的,一般会和他们单独面谈,免得他们难堪。
考试成绩也一样,现在许多专家也不提倡公布排名和分数,因为公布排名会给一些成绩差的同学增加心理压力和伤害——扯远了,我们还是回到文本。
看,元春不但没给迎、环二人赏赐,还令太监传话说:“三爷说的这个不通,娘娘也没猜,叫我带回来问三爷是个什么?”众人都来看,见贾环做的是:“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众人看了,大发一笑。
贾环只得告诉太监,“一个枕头,一个兽头”。看到这里我就更想不通了:如果前面的事还可以说是娘娘不徇私情、赏罚分明的话,这里就有些故意为难的意味了。
我觉得这个谜语虽然文字不雅,但还是很好猜的,枕头、兽头是当时人们都熟悉的寻常之物,难道才华出众的元春真会猜不着?即使真一时猜不着,也没必要大张旗鼓地让太监传话出来当面问他吧,不就猜个谜语嘛,只是玩笑取乐而已,并非什么正经大事,何必如此认真?
想必是元春没进宫之前,在家里经常见到母亲王夫人和赵姨娘的明争暗斗,耳濡目染之下,对赵姨娘也满怀一腔怨恨,以致“恨屋及乌”,在面对贾环时也不自觉地流露出嫌憎之态?
另外,元春省亲的那次给家人赏赐的礼物,也可以明显看出她的感情倾向。给贾母的自然是一等赏赐:金、玉如意各一柄,沉香拐拄一根,伽楠念珠一串,“富贵长春”宫缎四匹,“福寿绵长”宫绸四匹,紫金“笔锭如意”锞十锭,“吉庆有鱼”银锞十锭。
邢夫人、王夫人二份,只减了如意、拐、珠四样。贾敬、贾赦、贾政等,每分御制新书二部,宝墨二匣,金、银爵各二只,表礼按前。这几个算是二等赏赐。
给宝玉的和宝钗、黛玉诸姊妹一样,都是:“新书一部,宝砚一方,新样格式金银锞二对”,贾兰则是“金银项圈二个,金银锞二对”,给这几个的赏赐都是属于第三等的。
第四等是尤氏、李纨、凤姐等,“皆金银锞四锭,表礼四端”。而唯独给贾环的却只和贾珍、贾琏、贾蓉等一样:“皆是表礼一份,金银锞一双”,这是所有主子中最末等的赏赐。
这就有些令人想不通了:同样是姊妹,为什么独对贾环待遇不一样?如果说是因为他是庶出,那迎春、探春不也是庶出吗?
还有更明显的一次,是在第二十八回中,元春端午节给众位姊妹赏赐的礼物中,独宝钗和宝玉的是一样的,都是“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
而“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元春在省亲的时候对黛钗二人同等看待,为什么到端午节就态度变了呢?这其中的用意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说明在元春的心目中,宝钗是理想的宝二奶奶的人选,而黛玉不是。
元春的这种态度,府里明眼人都已看得清清楚楚,只有宝玉还为此大惑不解,还傻傻地问:“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
由以上种种事例可以看出,贾元春虽因过人的才华和学识而才选凤藻宫,后来加封贤德妃,显赫一时荣耀无比,但其实她是个很不会做人的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智商有余而情商不足,她说话做事总是按着自己的心意和好恶,不懂得矫饰遮掩,不会虚与委蛇、上下周全。
她的这种个性,使得她在那种尔虞我诈的宫廷里很难顺利生存下去,最后终于走向“虎兕相逢大梦归”的悲惨结局——在残酷的宫斗中败下阵来,或在失宠的冷遇中郁郁而终,或被阴险的仇敌害了性命。
在第七十二回,写到王熙凤一次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有一个人向她要一百匹锦,说是宫里的娘娘打发来的,她问是哪个娘娘,听那人回答说不是自家的娘娘,就不肯给,那人就来夺。
这个看似闲笔的梦境,其实就是元妃在宫中困难重重、步步惊心的处境的暗示。高鹗的续书中写元妃是因圣眷隆重、身体发福而终致痰�而终,这实在有悖于曹公塑造的这个人物性格和故事的发展逻辑。
贾元春作为《红楼梦》的命运之神,却是一个颇具真性情性的率意女子,不会自我保护,虽荣华已极,然而不过是供皇帝消遣玩耍的艺术品而已,一旦失宠,便连命都难保了,由此也映现了贾府呼喇喇似大厦倾的必然命运。
女娲故事会:
历史趣闻 奇闻异事 灵异恐怖 科学探索 未解之谜 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