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和嬴政的关系是父子吗
在历史上的吕不韦一直都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吕不韦和嬴政之间的关系是不是真的父子关系呢?还是有人随便说的?而对于在记载上,吕不韦是一个商人,而且和嬴政也是有着政治上的矛盾,那么吕不韦和嬴政的关系是父子吗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吕不韦和嬴政的关系是父子吗
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吗?
在中国历史上,吕不韦是个有争义的人物,虽然司马迁在《史记》中有明确的记载,但后人仍有人对这些记载有怀疑态度,如明代的王世贞、的郭沫若等等。“文革”中盛行“法家”之说,吕不韦一度被捧为“法家人物”,是“儒法斗争”的“先锋”。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并无“儒法”的两条路线之争,封建统治者时而崇儒,进而崇法,无非是策略的需要,并无原则、性质之别。吕不韦既算不上儒家,也算不上法家,但他是权术家和杂家,这才是历史的真貌。
按史料所载,吕不韦(?—前235年)是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原为大商人,在理财经商中,颇有建树。因收留了秦国太子子楚而步入政治舞台,子楚后来成了秦庄襄王,吕不韦便当上了相国,封为文信侯。庄襄王死后他的独生子赢政(秦始皇)当政,吕不韦不仅还是相国,而且还被赢政称为“仲父”。大概是有了“仲父”之称,后人便以为秦始皇是他的私生子。
在秦国和秦朝之初,吕不韦官高位显,而且多少还有居功自傲的味道,引起不少人的不满。但他还是我行我素,门下有宾客三千,家产万贯,并主持宾客编著《吕氏春秋》一书。《吕氏春秋》汇集了先秦各派学说,“廉儒墨,合名法”,故有杂家之说。
作为一个商人入仕,吕不韦可谓得心应手,他将经营中的某些策略,化为政治权术,在仕途中曾一帆风顺,成为秦王朝大权在握的人物。在秦始皇亲政之后,这位暴君对吕不韦便不买账了,尤其是秦始皇信奉有神论,主张纵欲,重迷信,相信人间有长生不老药,而吕不韦则是无神论者,而且提倡官天下、民本思想,而且还坚持君主要任贤、重农业等秦始皇不喜欢的思想。于是,吕不韦的末日就不远了,他的失宠是顺理成章的事。
在被秦始皇免职之后,吕不韦从自己的居封地河南被逐往蜀郡(四川),后因畏惧秦始皇的暴力而含恨自杀身亡。
在历史上,吕不韦是个神秘的人物,因年代久远,关于他的身世,大多“事出有因,查之无据”。因此,后人杜撰了赢政是他的私生子的故事,而且还有赢政的母后与之有染的故事。总之,这些为后人编著有关吕不韦的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素材。
分析吕不韦与秦始皇的父子关系
吕不韦和秦始皇是政治矛盾
郭沫若先生说“吕不韦可以说是秦始皇的死对头,秦始皇要除掉他是理所当然而亦势所必然。”吕不韦只想发财,然而秦始皇不允许他分享王权;吕不韦想“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秦始皇连当世的红利都不允许他享受到头。商人要红利,皇帝要政权,两人长时间尿不到一个壶里,终于成了死对头。
对于秦始皇来说,吕不韦虽然死了,争夺政权的斗争还没有完,于是借口“窃葬”,继续清除吕不韦政治余党的斗争。
十二年,文信侯不韦死,窃葬。其舍人临者:晋人也,逐出之;秦人,六百石以上,夺爵,迁;五百石以下,不临,迁,勿夺爵。
究竟什么是“窃葬”,司马迁没有说,也没有写秦始皇对吕不韦曾经“掘墓鞭尸”,却处理所有参加和没有参加“窃葬”的吕氏集团宾客。司马迁的记载,只能说明秦始皇仅仅是用了“窃葬”这个借口,追求要达到的政治目的。
如果“窃葬”包括墓葬超过了应有规格,那么吕不韦的政治集团,就被秦始皇抓到了很“革命”的借口,从而能名正言顺的进行打击。至少现在还有实物证据,可以支持秦始皇的革命借口。
吕不韦的墓在秦朝的洛阳,在今天偃师第一高中院内东南角。今天偃师境内的名人墓葬星罗棋布,其中有不少还是帝王陵墓。吕墓高三丈余,群众俗称为大冢头,旁边一个村落因此得名。至民国年间,冢顶南北还长约12丈,东西宽约10丈,面积约二亩多;座北向南建大房五间,西厢房建瓦房三间,东厢房建楼房两层共六间。1958年为建校舍扒掉了冢上的建筑;文化大革命期间勤工俭学取土,将冢头削去了三分之二。这个规模和帝王陵墓比,可能就“窃葬”了。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儿子李弘的墓叫恭陵,又称孝敬皇帝陵,俗称“太子冢”。现在封土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30米,残高22米。经实地勘探,原来封土的长宽应在160-180米之间,高度应在30米以上。规模之宏大,可与他爷爷唐太宗在陕西的昭陵相媲美。
恭陵向西约六七公里,在铺刘村、逯寨和火神凹之间,有东汉质帝刘缵的静陵,当年“陵高五丈五尺,周百三十八步”。现在陵区只有陪葬墓,静陵在三十年前被取土平掉了。
静陵往西约六七公里,有东汉明帝刘庄的显节陵,当年封土“方三百步,高八丈”。而今整个陵区的封土大多在10米左右。
北边邙山上有商汤的陵墓。在1970年被平掉之前,封土东西长约20米,南北宽约17米,冢高只有五米多。
比较这些陵墓的封土,我们可以看出,总体上是朝代晚的高大,朝代早的矮小。这种情况,可能和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以及后来侵蚀的年代长短有关。
秦朝处在商朝和东汉之间,吕不韦是免职相国,他的陵墓在经过两千多年风雨后,残存封土冢顶面积,居然远远超过后世帝王的静陵,当年的规模就可想而知。秦始皇因此说他“窃葬”,就不是诬陷。
然而秦始皇能修万里长城,就能铲平吕不韦的墓,可是吕不韦的大冢今天还在。因此秦始皇只是借口“窃葬”打击吕不韦政治集团的人,是严肃的政治斗争,不是和吕不韦的个人恩怨。本来门客“临”与“不临”的都“迁”,李斯却没有“迁”,大概秦始皇不认为他属于吕不韦政治集团了。
对于吕不韦和秦始皇的关系,司马迁一直是按政治问题处理的。在中国历史上,《吕氏春秋》是一本不可忽略的书,然而司马迁写书却只是非常简要地一笔带过。
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馀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可能在司马迁看来,企图通过《吕氏春秋》谈吕不韦和秦始皇之间的政治关系太困难了,所以干脆不说。然而司马迁却为了另外的目的,故意造谣说吕不韦和秦始皇有父子关系,影响很大。
司马迁的故意造谣
虽然古代看不起商人,但是司马迁在《史记》里,对包括吕不韦在内的所有商人,不重复社会的歧视。只是存在另外的原因,他无法喜欢吕不韦,而且顺便制造了“献姬”案件。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后世的人认为司马迁的说法,在《秦始皇本纪》里和《吕不韦传》里不一样。前者说秦始皇不是吕不韦的儿子,后者说是吕不韦的儿子。于是就有了三种意见:
1,秦始皇不是吕不韦的儿子;
2,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
3,没有必要讨论秦始皇是不是吕不韦的儿子。
第一种意见的代表人物,我选择郭沫若先生。他认为,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第一,仅见《史记》而为《国策》所不载,没有其他的旁证。第二,和春申君与女环的故事,如像一个刻板印出来的文章,情节大类小说。第三,《史记》的本文即互相矛盾而无法说通。”他论证之后的结论是:“至少我们可以断言: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的话,确实是莫须有的事。”
请注意,郭沫若先生是全面肯定吕不韦,彻底否定秦始皇的。
第二种意见的代表人物可以选南开大学的教授,他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里说,让吕不韦给秦始皇当爹比较好。
现在支持第三种意见的,不少人说这是一个“说不清楚”或者是“不值得说”的问题。大概因为上面两种意见似乎都有道理,然而却无法把对方说服,从而感到“说不清楚”。以为秦始皇是谁的儿子很“不值得说”,倒是值得说一下。
首先,今天的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很可能是“一个教授,研究这些无聊花边事,简直是浪费,吃饱了撑的讨论这样无厘头的问题! 您就整天研究这个啊?…都像你这样无聊,不亡国才怪呢,神经病!”大概骂他一个狗血喷头也应该,谁让他研究了呢!
其次,郭沫若先生也可能是一个“无聊的所谓学者!整天研究没用的问题!这种所谓的学术有什么用?把时间花到这上面有意义吗?”虽然那时候郭沫若是文化高官,毕竟被蒋介石晾起来了。鲁迅先生说打了败仗的军阀是“无聊才读书”,郭沫若可能就是无聊才研究。
第三,秦始皇“是谁儿子不重要,能统一六国就是好样的!”
应该说,这些说法都有道理,至少说的人认为有道理,否则自己就不说了。然而当自己讲完了道理之后,也应该听一听司马迁的道理。因为这个问题是他挑起了的。
古人治学比今人严谨,司马迁却制造了“吕不韦献其姬”的虚妄故事;司马迁受刑之后仍然宁死不屈写书,不应该是为了宣扬无聊的内容。请问所有的聪明人:《史记》不是《水浒传》,更不是《金瓶梅》;司马迁在严肃的史学著作里,写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很正常,为什么还要用相当笔墨,写后人以为是无聊的男女情事?
自己不明白,就说一定是别人错了的现象,是允许存在的。
除了《史记》,司马迁还留下了一封信。从而让我们有理由怀疑,司马迁不惜代价写书,完全是别有用心。这个问题这里不讨论。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司马迁写“姬自匿有身”依据什么资料。司马迁不可能亲自问过当事人,如果没有文字资料,就只能是社会上的传闻。无论是否广泛知道这个事情,只要外人都知道了,王室成员就能够知道。是不是王室血统的人继承秦王的职位,对他们来说一定很重视。那么,既然存在“八年,王弟长安君成�将军击赵”的机会,为什么不让肯定是王室血统的人当秦王,而让一个已经知道是吕不韦儿子的人上台呢?就算当时吕不韦权力大,王室只能服从,然而屁总还是可以放一个吧!实际包括司马迁的《史记》在内,没有任何资料说王室有过表示,或者别人有过议论。
无论清朝皇帝是不是汉人的儿子,只少社会上有这个说法。秦朝为什么就没有人说秦始皇呢?司马迁在书里写了“大期”,可以指正常孕期,也可以是周年;可以从赵姬跟了异人后算起,也可以从实际怀孕算起。除了生的孩子叫政,其他的就是妇产科医生,恐怕也说不清楚。
王弟长安君的存在,说明异人有生育能力。有人说吕不韦和赵姬仍然继续偷情,那么长安君可能还是吕不韦的儿子。但司马迁和所有的史书都承认异人兄弟很多,为什么不让其他兄弟的儿子当秦王,一定要用没有生育能力人的所谓儿子呢?
讨论吕不韦和秦始皇有没有父子关系,当然不应该是打发无聊。司马迁为政治写《史记》,两千年里没有人写文章说过,可能就和用男女情事看待这个问题有关。先秦时代,至少到汉武帝时代,私生子相当普遍,司马迁在《史记》里就写了许多,所以他没有必要把尽人皆知的普通故事,煞有介事地写到史学著作中。
不从政治的角度讨论,或者说不从司马迁写书动机的角度讨论,恐怕永远无法说清楚吕不韦和秦始皇的父子关系。《汉书》和《资治通鉴》成书都在《史记》之后,有可能抄了《史记》中的说法,无法找到和《史记》同时代成书或更早的书,怎么说都没有证据。 (www.ngnvip.com)
吕不韦简介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早已形成一条叹为观止的长河,在这条长河中,经历了无数朝代的更迭,在乱世中展现出无数的英雄人物,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这就是时势造英雄,乱世出英雄了吧。
其中影响到了朝代更替的人物,更是不胜枚举,如战国时期的吕不韦、唐朝的武则天及杨贵妃、宋朝的赵匡胤、明朝的吴三桂、清朝的孝庄等等。那么今天,我们先来说说吕不韦。
吕不韦,他出生的历史背景是战国时期,准确来说是战国末期,身份是一介儒商,他出生在现今的河南省,在当时被称为卫国,但经商地点却不限于在卫国,而是遍布全国。
他和秦襄王的相逢地点在赵国,那真算得上是一次偶遇,当时的秦襄王还不是王,只是一枚被秦国放弃的棋子,用来稳定秦、赵国的政局关系。子楚(秦襄王)当时的境况真可谓穷困潦倒、饥饿交加,在这种情况下,他遇到了他生命中的贵人,吕不韦。
吕不韦,作为一个商人,以他独特的投资眼光看中了子楚,像是对待所有商品投资一样,愿意倾其所有帮助他。
最终,他投资眼光是准确无误的,他成就了子楚,帮助他顺利的回到了赵国,并辅助他登上了秦国的皇位,同样的,子楚也是一个守信诺的人,他也回报了吕不韦很多,给与了他梦寐以求的权利,授予了他无上的荣耀。
女娲故事会:
历史趣闻 奇闻异事 灵异恐怖 科学探索 未解之谜 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