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
朱标是明太祖的嫡长子,母高皇后马氏。自幼受到悉心教导,太祖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朱标出生在攻占太平府的军旅之中,长子的出世,给酣战中的朱元璋带来了莫大的欣喜。得报后,元璋兴奋地在当地的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兴奋之馀,也对儿子抱以极大的希望。但二十四年八月,朱标巡抚陕西,回朝后献上陕西地图,患病不起,次年四月死。那么你想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位朱标吗?
朱标——明朝明太祖的嫡长子
朱标人物生平经历
储君生涯
朱标生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正史记载其乃高皇后马氏所出,是为明太祖的嫡长子。但又有史学家指出朱标出生在太平陈迪家中,而当时马皇后尚在江北的和州,所以,朱标不可能是马皇后之子。据说朱标,朱�,朱�均为李淑妃所生。只因朱棣篡位后担心自己庶出的身份得不到认同,索性将三位兄长和同胞兄弟朱�归到马皇后名下,以期使自己的身份合法化。当时虽仍处乱世,但其父早已是一方诸侯,并凭藉其出色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很快完成了建国大业,使他在十三岁尚未成年时,便已贵为太子。既没有经受戎马倥偬、生活磨难,亦未身陷宫闱惊变,他的一生似乎完全是在风平浪静中度过的。
朱标出生在攻占太平府的军旅之中,长子的出世,给酣战中的朱元璋带来了莫大的欣喜。得报后,元璋兴奋地在当地的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兴奋之馀,也对儿子抱以极大的希望。稍长,便让其拜宋濂等名儒为师,接受教育。
1367年,太祖自称吴王,并立其为世子。同年,令朱标赴临濠祭拜祖墓,希望藉机训练他将来为人君的本领,临行前,元璋教导说:“像商高宗、周成王,都知道小民的疾苦,所以在位勤俭,成为守成的好君主。你生长富贵,习于安乐。现在外出,沿途浏览,可以知道鞍马勤劳,要好好观察百姓的生业以知衣食艰难,体察民情的好恶以知风俗美恶。到老家后,要认真访求父老,以知我创业的不易。”
1368年,大明王朝建立,朱标亦被立为太子,从而开始了他长达二十五年的储君生涯。为了训练出理想的继承人,能干的守成之君,朱元璋处心积虑,费尽心机。建国后,广聘名儒,在宫中特设大本堂,贮藏各种古今图书,让诸名儒轮班为太子和诸王讲课,并挑选才俊青年伴读。在教学中,太子的一言一行,都被要求按礼法行事。太祖自己也时常赐宴赋诗,商榷古今。他曾特地对教育太子和诸王等人的儒臣说:“我的孩子们将来是要治国管事的,……教育的方法,要紧的是正心,心一正万事就办得了,心不正,诸欲交攻,大大的要不得。你要用实学教导,用不著学一般文士,光是记诵辞章,一无好处。”故此,除了让太子诵习儒家经典,又专门选了一批德行高雅的端人正士,作太子宾客和太子谕德,让他们把“帝王之道,礼乐之教,和往古成败之迹,民间稼穑之事”,朝夕向太子讲授。太祖还常常以自己的经历训导太子,要他明白创业的不易,守成的艰辛。同时,为了避免前代经常出现的东宫官僚自成体系,与朝廷大臣闹意见,甚至宫廷对立的弊端,太祖就命李善长、徐达等朝廷重臣兼任东宫官僚。朱标尽管生于安乐,但并无纨绔之习,应该说,他没有辜负乃父的寄托。他生性聪颖、忠厚,颇能领会,而且还尽心受教,对宋濂等人言必称师父。长大后,温文儒雅,慈仁殷勤,颇具儒者风范。史籍中多称他:“为人友爱”、“孝友仁慈,出于至性”。方孝孺曾称颂他:“三朝兼庶政,仁孝感婴孩。”“懿文光典册,善美过昭明。”虽不无溢美,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
洪武十年(1377年),朱标二十二岁,朱元璋见他年纪已长,遂令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有意让太子“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并告诫说:“我所以要你每日和群臣见面,听断和批阅各衙门报告,学习办事,要记住几个原则:一是仁,能仁才不会失于疏暴;一是明,能明才不会惑于奸佞;一是勤,只有勤勤恳恳,才不会溺于安逸;一是断,有决断,便不致牵于文法。我从作皇帝以来,从没偷过懒,一切事务,惟恐处理得有毫发不当,有负上天付托。天不亮就起床,到半夜才得安息,这是你天天看见的。你能够学我,照著办,才能保得住天下。”从此,朱标开始学习并协助其父处理日常政务。在这过程中,他每每希望实行“宽通平易之政”,但终多因与太祖意趣不合而难行其道,作为储君,他的任务只能是学习和协助,最终的权柄无疑都操之于太祖之手。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标受命巡视陕西,一方面想让他看看西安是否适合作为都城。当时,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临濠为中都。御史胡子祺又推荐以西安为都,认为“举天下莫关中若也”。另一方面,时秦王朱�以多过失,被召回京师,也要他趁机调查一下秦王的言行。朱标巡视归来后,献陕西地图,又替秦王说了一些好话,朱元璋才放朱�回西安。但不料,他本人归来后不久就开始生病,最终于次年四月撒手尘寰。
东宫心慈
作为一代未及享国的储君,正史中对他的记载,大致不过如此。而且,就是这点内容,也基本都是围绕著太祖而予以记录的,几乎看不到他独立的生活经历。若仅仅立足于以上正史所载,我们除了感叹他一生的平淡无奇和年寿不永外,实在很难说他有什�不幸,相反,似乎还可能艳羡他生于富贵,天生就位极人臣。然而,如果我们能透过这些记载的表象,进入历史具体情境之中,设身处地的思考一下他的生活,就不难想见,他相对短暂的一生,其实无时无刻不处于其父朱元璋的阴影笼罩之下。身为几无可能远离历来凄厉残忍的政治斗争漩涡的太子,他生活应不会风平浪静、一帆风顺。特别是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中,更是如此。
朱元璋虽雄才大略,但生性猜忌,权力欲望极强。吴晗曾指出:“全国大大小小的政事,(朱元璋)都要亲自处理。交给别人办,当然可以节省精力、时间,但是第一他不放心,不只怕别人不如他的尽心,也怕别人徇私舞弊;第二更重要的,这样做就慢慢会大权旁落,而他这个人不只是要大权独揽,连小权也要独揽的。”(《朱元璋传》)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太祖不惜大兴党狱,大肆屠戮功臣。洪武十三年以后,太祖屡兴大狱,特别是胡惟庸和蓝玉两案,株连残杀更多达三万和一万五千馀人,诛杀之惨烈,恐为历史之最。太子是自家人,固与外人不同,但在皇位的争夺上,以往骨肉相残之事并不罕见,于此,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所以,以他的为人处事,就是对太子,恐怕也不会全然无所顾虑和防范。特别是洪武十年后,太子对一些政事处理,常常与元璋意见相左,这必然更会促成他的猜忌。据《明史袁凯传》记载:朱元璋曾在审决刑囚後,让御史袁凯交太子覆审,朱标多所矜减。太祖便问袁凯,谁批决得对?袁不得已对曰:“陛下法之正,东宫心之慈。”太祖的这一发问,未始不含有考察一下臣子究竟是对己还是对太子忠心的心机。另一些史籍记载,太祖欲诛朱标老师宋濂,太子为他求情,太祖竟怒言:“等你当了皇帝再赦免他吧!”显然已具有鞭策他要摆正自己位置的意味。而尤为明显的是,太子自巡视陕西归来後,元璋让其审决刑囚,并令吏部尚书詹徽佐之,在审批中,太子欲宽,而詹徽欲重,太祖则明确支持徽,太子就争辩说:“立国应以仁为本。”太祖盛怒,道:“孺子难道欲自己当皇帝,来教导我吗?”顿令太子悸骇不已,不知所措。《明书》((邓元锡撰)和《名山藏》等一些史书认为,正是这件事,直接导致了懿文的早逝。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储君之位,历来都是政权斗争的焦点,朱标的太子地位虽未见受到明显的威胁,不过他弟弟众多,被立为太子时,已是十三岁的少年,而太祖不过四十一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这就预示著,他必须经受不知何日是终点的漫长等待。俗话说,夜长梦多,因此,在对人人觊觎的皇位继承的漫漫等待中,朱标也不大可能完全安之若素,无所用心。事实上,随著同太祖矛盾的加剧,他也不是完全没有防备。据《名山藏》记载,朱元璋在征战中,尝为敌兵追击,高皇后马氏背著他逃命。马皇后死后,太子可能是考虑从此失去与其父缓冲的馀地,便将这一事件绘作图像,藏在怀中,以备不测。後来果真发挥了作用。一日太祖又大开杀戒,太子劝谏说:“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元璋不作声。第二天故意把一条棘杖放在地下,叫太子拿起,太子面有难色,元璋说:“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这些刺都给去掉了,再交给你,岂不是好。我所杀的都是天下的坏人,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当这个家。”皇太子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是说有怎么样的皇帝,就有怎么样的臣民,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朝他掼,并继续追打,他就有意把图掉在地上,太祖看到图,终因感念马氏的旧情而宽恕了他。此外,朱标虽忠厚仁慈,但并不是没有主见和原则的逆来顺受之辈。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已然看到,他明明知道太祖喜好严猛之政,但仍始终不改自己凡事宽仁的主张,甚至不顾冒犯龙颜的危险,屡屡据理力争。实际上,他的这一个性,在尚未被要求帮助处理政事以前,就表现出来了。洪武七年,孙贵妃去世,太祖令太子服齐衰杖期,太子以其不合礼法而拒绝执行,气得太祖要用剑击他。後来在众人的劝解下,事态虽得以平息,但父子君臣间的嫌隙还是由此形成了。
父子俩出身不同,所受教育不同,生活境遇不同,思想作风和处事方式自然也就不同。太祖主张以猛治国,运用法庭监狱特务和死刑镇慑官民,使人知惧而莫测其端,太子却生性忠厚,又长期接受儒家教育,所以往往讲仁政、讲慈爱,认为杀人愈少愈好;太祖要用全力消灭内部的敌对力量,巩固皇家统治,太子却要照顾将相过去的汗马功劳,照顾亲戚情谊,兄弟友爱,向父亲说情争执。一个严酷,一个宽大;一个从现实政治出发,一个从私人情感出发;一个欲树立绝对的权威,一个却总有自己的原则而不肯屈服。如此这般,父子间的分歧日渐扩大,冲突不断升级,也就难以避免了。这类的矛盾和冲突若出现寻常人家的父子间,也就罢了,但发生在皇太子和性情暴戾的皇帝身上,这给懿文太子造成心理压力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在这样情境中,朱标不仅难以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相反不得不常常在漫长而没有期限的等待、紧张、郁闷甚至惊恐之中苦忍度日。他中年而逝,固然不会仅仅是因为其父亲的一次怒斥,但他们父子间日趋严重的矛盾冲突,无疑早已在逐步地消耗著他的心力,损害著他的健康,终致因一次似乎偶然的事件而一病不起。
无法消受
出身皇家,而且贵为太子,该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然而对缺乏足够强健的身体和坚韧的心理承耐力的朱标来说,太子之尊却没有给他带来多少生活的幸福,尽管他生活在尊贵和优裕之中。他一出生,就具备了继承其父权位的资格,且就被朱元璋寄以厚望,然而望之愈切,责之愈严,他从小就被严厉管教。特别是立为太子后,身边围著众多的名儒和正人君子轮番对他训导和规劝,一言一行都被严格要求按礼法从事。在这样的环境中,还能享受到多少常人应有的童年情趣实在殊可怀疑。逐渐长大后,也没有因此而获得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力,仍只能一如既往地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下,在漫长而无奈的等待和不安中生活著。尤其是,随著他与太祖矛盾分歧日趋激烈,更不得不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压力。最后,在多重因素的折磨下,终于尚未来得及登上他孜孜以盼且理应属于他的皇帝宝座,过早地先他父亲而去了。
更令人哀叹的是,因为他特殊的身分,他甚至不能享受人人应有的天伦之乐,沐浴人类至情的天然母爱。按照传统的礼法,皇位的继承人,必须是嫡长子,正史中均言,他为马皇后所生,然而,据明末清初的潘柽章等人的考证,懿文实为淑妃李氏所出。(《国史考异》卷四)若情况果真如此,太小的时候,他当然不会感觉到什么,但随著年龄增长,就必然会渐渐有所察觉,而他的身分和环境又决定他无法去确认和亲近生母,故一旦感知,内心的痛苦和不满就不难想像了。上文所举他拒绝为孙贵妃服齐衰,完全可能正是这种情绪的发泄。
若有在天之灵的话,至少暂时可以告慰他的是,他虽然走了,但他继承大统的血胤并没有中断。他死后,太祖悲恸不已,为他举行了极隆重的葬礼,赐谥号懿文。四个月后,他的次子允�(长子雄英此时已逝)被正式立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太孙允�顺利继位,为建文帝。他也被追尊为兴宗孝康皇帝。然而这一切,对他已无任何意义,建文帝在皇帝宝座上,屁股还没有坐热,他的四叔朱棣便兴兵发动了靖难之役,并最终夺取了皇位,同时也削除了朱标的皇帝尊号。
作为常人,朱标自小就被剥夺了常人之性情和天伦之乐,作为政治人物,他一直生活在无奈和等待之中,至死也未获得自我作主、实现自己的抱负的机会。朱标的一生虽然尊贵,究竟是喜、是悲,于此也就不难作出判断了。
朱标去世后,著名的文士方孝孺,不胜悲切,作挽诗十章以志纪念。其中云:“盛德闻中夏,黎民望彼苍。少留临宇宙,未必丑成康。”“已失群生望,空馀万世传。长江一掬泪,留恨绕虞渊。”“德隆尊未及,仁与寿难全。”“圣子承皇业,能疏四海衰。”斯人已去,究竟他是否真的“能疏四海衰”,至此已成一个永远无法验证的假想。不管时人抑或後人对他赋予多少美好的希望和设想,也不管後人给他套上怎样美丽的光环,那都不过是别人的事,留给他自己的,似乎只有尊贵而却郁郁不乐的一生。令人不禁要再发出一声“何生于帝王家”的哀叹!
朱标如果没有死的话朱棣会造反吗?
?公元1399年,建文元年七月初五,雄踞一方的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儿建文帝朱允�,此次战役被称为“靖难之役”。这是一场明朝上层统治者的内战,在这场战争中,建文帝朱允�因为缺乏谋略,任用主帅不当,以及过于求成等原因,最终使得战役一败再败,最终被朱棣攻破京都应天,而他自己也在这场大变中消失。
靖难之役打了三年,结束后朱棣登上皇位,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史称永乐大帝。
永乐帝朱棣画像
燕王朱棣谋反的原因,据历史记载和史料传说,一共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是,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朱棣认为自己在兄弟间居于长位,因此自己才是最好最适合的皇位继承人,哪知道后来朱元璋竟然将皇位传给了孙子辈的朱允�,这就让朱棣感到反感,反心渐生。
第二个原因,便是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之后,实行分封制度,分封自己的儿子们为各路诸侯王,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兵权、行政权。朱允�登基之后,觉得自己的各个叔叔手中的权利太大,不利于皇权的唯一性和独尊性,因此开始着手削藩。朱棣手握重权,日子过的极为潇洒,自然不想做一个没有实权的王爷,朱允�想要削藩,他自然不可能答应,因而最终发动来了“靖难之役”。
结合以上两种原因,有人提出这样一个假设,那便是如果太子朱标还活着,并且活着继承皇位之后,朱棣会不会反叛呢?
史料记载,朱标因为生性仁慈,因而于自己的几个兄弟相处的都极为融洽,这里面自然也包括朱棣。有这么一层原因在,朱棣应该不会进行削藩。而且如果朱标健在的话,朱棣造反的第一个原因,也就不存在了。
当然也有人持不同看法,毕竟藩王的权利是朱棣的根本利益,如果朱标上台之后,没有实施削藩政策还好说,如果要开始进行削藩的话,朱棣有很大中程度都是会反的。
另外,还有人持第三种看法,不管什么原因,朱棣最后都会选择反叛篡位。朱标两父子都是接受儒学教育长大,骨子里带有仁慈的心。而朱棣则与朱元璋一样,是一个铁血之人,都是经过战争洗礼之人。
朱标剧照
朱棣从很小的时候,就被分封至演京。燕京实际上就是后来的北京,那里虽然在后来成为首都,但实际上不是太平地,相反而是一个军事重地。朱棣之所以移都北京,也是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朱棣从小被分封至此,大大小小的战役无数,养成了他极为刚果的性子。
史书记载朱棣:“帝刚果善断,能决大谋。用兵常以少击众,开阖如神。身先士卒所向克捷。知人善任,使士有一艺辄录用,弗遗与臣下语。表里洞达,无识芥之嫌,不侈祯祥。每谨灾变水旱饥馑赈恤如弗及以故六军数出,工役繁兴与而民不至困敝。在位二十二年,励精勤政,威德远被。穷荒绝域,受朝命修职数十国,其建司置卫,设官世守者以千百计,有明功烈于斯为盛矣。”
有资本有能力,面对皇位的诱惑,朱棣应该是很难能抵抗的,所以最终还是会选择反叛。三种说法都存在着其可能性,也有着缺陷所在。不管作何种猜测,朱标到底还是早死了,朱棣也选择反叛侄子,谋夺了皇位。历史已定,多说无益。
史书记载,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母亲是马皇后。但是后来有人提出异议,因为朱标出生在太平陈迪家中,而当时马皇后尚在江北的和州,所以,朱标不可能是马皇后之子。据说朱标,朱�,朱�均为李淑妃所生。
史书之所以记载说,朱标是马皇后的儿子,那是因为朱棣篡位,为了昭示自己继承皇位的合法性,便将自己说成是马皇后亲子。而为了粉饰谎言,干脆一并将朱元璋的其他三个儿子,都归在马皇后膝下。《南京太常寺志》所记:“右一位贡妃生成祖文皇帝”,则为这种说法提供了证据。(www.ngnvip.com)
太子朱标是朱元璋的私生子吗
7月2日,南京明文化研究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南京中山陵园管理局召开。省内外近五十名著名明史专家、学者云集一堂,同庆明孝陵成功“申遗”两周年。会上,专家、学者们为进一步挖掘、保护、弘扬、传承明文化纷纷献计献策,并提出建议:我们应该修订一本《紫金山志
朱标是朱元璋的私生子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在明文化的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生于1355年,一直被认为是朱元璋长子的朱标却无人问津。对于朱标,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他是朱元璋的私生子。会上,中国社会科历史研究所张德信指出,朱标长子、朱元璋长孙朱雄英在朱标死前10年就早早死去,这是朱家王朝一个令人不解的宿命。张德信说:“朱标的一生是生活在南京,在明史中,对朱标的研究顺理成章应由南京明史学家来担此重任。”他还说:“对于他的葬仪规模、葬仪风格、墓葬何处,以及墓葬格局等等是怎样的,这都是我们所要研究的方向。”
沐氏墓�群该“圈地”
著名考古专家、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蒋赞初指出,位于南京南郊的沭英家族墓葬群是一个重要的明文化遗产,南京博物院曾对位于江宁区将军山下沐英曾孙沐瓒的墓葬进行挖掘,获得相当丰富的出土文物。当谈到对文物保护时,蒋赞初指出,对于沐瓒墓葬,相关部门应该加以重点保护,特别是周边的沐氏墓群的保护工作,不能虎头蛇尾。
该修一本《钟山志》
南京紫金山含有深厚的文史底蕴,是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名山。南京六朝文化、明代文化和民国文化相继交汇融合于此。会上,南京博物院原院长梁白泉提出要编纂一本《钟山志》,这一提议得到了与会成员的一致认同,这将填补地方志的一个空白。梁白泉指出,《钟山志》应融合人文和自然景观,尤其是紫金山的沧桑历史和六朝文化、明代文化和民国文化,同时还要把紫金山的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都应归纳进去。
女娲故事会:
历史趣闻 奇闻异事 灵异恐怖 科学探索 未解之谜 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