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镛
黄镛是南宋莆田县涵江黄巷(今福建莆田市)人,我国南宋右丞相泗黄乡始祖朝奉公。官至右丞相,参知政事、平章军国兼知枢密院事,加太傅,封涵国公。与陈文龙主持国事,他没有就任,不久谢世,年61岁,赐茔于兴化县温阳。陈文龙为之书于兴化军之东轩。那么你想更加深入了解这位黄镛吗?
黄镛简介——我国南宋右丞相泗黄乡始祖朝奉公
黄镛人物简介
宋宝�元年(1253),黄镛以明经入太学,试中监元。时丞相 丁大全当权,陷害忠良,黄镛因与同僚 陈宜中、 林则祖、 曾唯、刘黼、 陈宗六人上书陈述要“以礼进退大臣”,揭露丁大全之奸而被流放,士论翕然,时称“ 六君子”。黄镛于景定二年(1261)被忠直大臣 江万里保荐还朝,翌年,擢状元方山京榜进士,授正字;咸淳二年(1266),由左丞相兼枢密使江万里举荐拜国子编修,摄御史;三年,擢秘书省校书郎,束力书褒异曰:自游六馆,学问文章,禀节可称,用擢汝兼枢密院编修,崇政殿说书;四年,升正言兼侍讲,拜刑部侍郎。
德�元年(1275),黄镛除给事中。他正色立朝,言论不挠,慷慨陈述时政十二事,转兵部侍郎,兼国史实录院修撰,升吏部尚书,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加太傅。皇上玺书褒崇,追封五代,遣尚书宋用臣营府,御书“新府堂”赐之。以镛为右相,参知政事,平章军国,兼知枢密院事,封涵国公。与邑人陈文龙起兵赴国难。会新州太守谢枋得与元军主帅吕夔师战,流矢中黄镛的右肩,舆疾而归。他归家养伤时,曾在东湖书堂讲学。景炎元年(1276),朝廷再授他为右丞相,与陈文龙主持国事,他没有就任,不久谢世,年61岁,赐茔于兴化县温阳。陈文龙为之书于兴化军之东轩。
关于南宋丞相黄镛的简介
涵江黄巷历史上人杰辈出,南宋末世就出了后人引以为豪的诤臣名相黄镛。
黄镛,字器之。生于书香官宦世家,幼时便显露聪慧灵性。他先入县学、军学读书,后于宝佑年间(1253-1258年)进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太学深造。当时宋理宗荒淫怠政,侍御史丁大全陷害忠良,赶走宰相董槐,却升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朝野哗然。黄镛不畏强权,与陈宜中等5名太学生联名上书,痛斥丁大全恶行劣迹,被誉为“六君子”。后遭迫害,被开除学籍,流放出朝。
开庆三年(1259年),蒙古军队包围鄂州,丁大全不思抵抗蒙蔽朝廷,不久阴谋败露被罢相。新任宰相吴潜即为黄镛等“六君子”鸣冤,上书请求召返朝廷入试。景定三年(1262年),黄镛成功考中进士,授正字。
咸淳元年(1266年),宋度宗即位,次年即拜黄镛为国子编修、摄御史,并敕书褒其“学问文章,禀节可称”。黄镛清廉忠直、刚正立朝,“进贤才,通下情”,短短二年先后升为秘书省校书郎、枢密院编修、崇政殿侍讲、刑部侍郎。
德佑元年(1275年),宋恭帝即位,元军大兵压境,进逼常州,国势危急。时任给事中的黄镛忧国忧民,慷慨奏陈时政十二事,欲力挽狂澜,被任命为兵部侍郎,后升任吏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加太傅。皇上还“玺书褒崇”,追封其五代,并特遣尚书宋用臣为其“营府家里”,御赐“新府堂”之匾,不久又拜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封“涵国公”。
黄镛身负重任不辱使命,与邑人陈文龙起兵救国难,英勇抗击元军,不幸右肩中箭负伤。不久,首都临安陷落敌手,朝廷权贵贪生怕死,纷纷附和议降。黄镛与陈文龙大义凛然,坚决反对,最终愤然辞官回乡讲学。
景炎元年(1276年)宋端宗在福州建立流亡朝廷,再度起用忠直刚正的黄镛为右丞相,与陈文龙共主国事,招兵抗元。然而,此时的黄镛已年迈身衰,伤病卧床,不久便去世,时年61岁。朝廷特赐墓葬于兴化县温阳。
黄镛生前不仅刚正忠直,而且才华横溢,他博览群书,通贯古今,尤擅赋诗,构思新巧,富有情趣哲理、还与南宋著名文学家、同乡前辈刘克庄结为忘年交,书信来往频繁。刘克庄曾赠与诗作《答黄镛》:“少年妄意假韶鸣,忧患欺人两鬓星。此去真当盟社友,向来不合诳山灵。百年如夜何由旦,万古惟天只麽青。若到桐城逢旧友,为言多醉少曾醒。”可见两人志同道合,情深意笃。 (www.ngnvip.com)
历史名人黄镛:学问文章,禀节可称
黄镛(1230-1300年),字器之。南宋莆田县涵江黄巷(今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新府)人。黄镛出身儒学仕宦家庭,长在水秀山明之延福山,幼受父辈的熏陶和影响,天赋和环境种下了慧根,养成豪侠的胸襟。其生有奇资灵性,早年入莆郡县学、军学读书,祖父尝与之对语,应答如响,英气勃发,才华显露。
宋理宗宝佑年间(1253—1258),以明经入太学,试中监元。当时丞相丁大全当权,陷害忠良,黄镛因与同僚陈宜中、林则祖、曾唯、刘黼、陈宗六人上书陈述要“以礼进退大臣”,揭露丁大全之奸而被被开除学籍,流放出朝,舆论哗然,时称“六君子”。开庆三年(1259年),蒙古军队包围鄂州,丁大全不思抵抗蒙蔽朝廷,不久阴谋败露被罢相。新任宰相吴潜即为黄镛等“六君子”鸣冤,上书请求召返朝廷入试。景定二年(1261)被忠直大臣江万里保荐还朝,翌年,成功考中进士,授正字,任建宁府建山书院山长。咸淳元年(1266年),宋度宗即位,次年即拜黄镛拜国子编修,摄御史,并敕书褒其“学问文章,禀节可称”。黄镛清廉忠直,更具刚直不阿之风骨,提倡“进贤才,通下情,”短短二年先后升为秘书省校书郎、枢密院编修、崇政殿侍讲、刑部侍郎。
德佑元年(1275),宋恭帝即位,元军大兵压境,进逼常州,国势危急。时任给事中的黄镛忧国忧民,他正色立朝,言论不挠,慷慨陈述时政十二事,转兵部侍郎,兼国史实录院修撰,升吏部尚书,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加太傅。皇上玺书褒崇,追封五代,遣尚书宋用臣营府家里,御书“新府堂”赐之。咸翌年二月,又升任右丞相,参知政事,平章军国,兼知枢密院事,封涵国公,黄镛身负重任不辱使命,与邑人陈文龙起兵救国难,英勇抗击元军,不幸右肩中箭负伤。不久,首都临安陷落敌手,朝廷权贵贪生怕死,纷纷附和议降。黄镛与陈文龙大义凛然,坚决反对,最终愤然辞官回乡。他归家养伤时,曾在东湖书堂讲学。
景炎元年(1276年)宋端宗在福州建立流亡朝廷,再度起用忠直刚正的黄镛为右丞相,与陈文龙共主国事,招兵抗元。然而,此时的黄镛已年迈身衰,伤病卧床,不久便去世,时年61岁,赐茔于兴化县温阳。陈文龙为之书于兴化军之东轩。
黄镛生前不仅刚正忠直,而且才华横溢,勤学不辍,博览群书,通贯古今,尤擅赋诗,不囿于前人之见,所咏诗篇能以新巧之构思,于素语奇趣中蕴含哲理,化平淡为神奇,独具其风采和匠心,即所谓“神来之笔”。勤学不辍,与刘克庄既是同乡,又为忘年交,二人平素交谊甚笃。《丙辰元日》诗云:“二十宦游今七十,于身何损复何加。”黄镛特别敬重这位七十高龄“文名久著,史学尤精”、“学贯古今,文追骚雅”的先辈,对理宗赞颂克庄“知卿爱君忧国,至老不衰”,深有感怀,凡事总喜欢向刘克庄求教,书信往来频繁。刘克庄《答黄镛》诗云:“少年妄意假韶鸣,忧患欺人两鬓星。此去真当盟社友,向来不合诳山灵(山神)。百年如夜何由旦,万古惟天只麽青。若到桐城逢旧友,为言多醉少曾醒。”刘克庄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黄镛抑恶扬善之举的殷切期盼,同时也流露了仕途坎坷屡遭被罢官的忧伤之情。可见两人志同道合,情深意笃。时人有“开庆六君子,至元三搭头”之语。《全宋文》卷8246录其文《汤文孔子闻知如何论》等共5篇。
女娲故事会:
历史趣闻 奇闻异事 灵异恐怖 科学探索 未解之谜 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