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潜 – 女娲导航

吴潜

吴潜是,宣州宁国人。秘阁修撰柔胜之季子。嘉定十年进士第一,授承事郎、签镇东军节度判官。他自幼聪慧过人,才华出众,其诗文书法闻名乡里。南宋嘉定十年(1217)中状元,授予事郎佥镇东军节度判官。而吴潜为人正直不阿,无论是在地方任职,还是权掌六部,他都以正直无私、忧国忧民、忠义爱国闻名。那么你想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位吴潜吗?

吴潜简介——中国南宋大臣

吴潜人物简介

个人介绍

吴潜(1196~1262年),吴柔胜之四子,字毅夫,号履斋。他自幼聪慧过人,才华出众,其诗文书法闻名乡里。南宋嘉定十年(1217)中状元,授予事郎佥镇东军节度判官。

绍定四年(1231),吴潜升尚右郎官。京城临安(今杭州)发生火灾,吴潜上疏论致灾原因,劝理宗皇帝要严于律己,亲贤远奸。又书呈丞相史弥远提出“格君心,节奏给,赈恤都民”,用老成廉洁之人,用良将以御外患,革吏弊以新治道等六条建议。不久,吴潜担任吏部员外郎,后改任大府少卿、淮西总领。

嘉熙二年(1238),襄、汉溃决,兴、沔破亡,两淮�扰,三川陷没,南宋朝廷陷入困境之中,时任兵部侍郎的吴潜,随之组织义军,夜渡长江,协同攻击蒙古军,蒙古军只得引兵北还。

理宗淳七年(1247),时年53岁的吴潜,拜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开始参与朝中最高机密。

开庆元年(1259)蒙古军进攻武汉,京师震动。危难之际,宋理宗起用主战派吴潜为左丞相兼枢密使,进封庆国公。面对摇摇欲坠的南宋王朝,吴潜忧心如焚,再次陈述“畏天命,结民心,进贤才,通下情”之必要,言:“臣年将七十,捐躯致命,所不敢辞……。”

吴潜上任后对蒙古主张加强战备。其时蒙古军兵分三路进犯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面对蒙古铁骑,朝中一片惊慌失措,而投降派贾似道向宋理宗赵昀奏本,荒唐地主张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海)。在此紧急关头,吴潜面见理宗皇帝,极力谏阻:銮舆一出,民心将失,国家亦无望,臣恐生灵将遭涂炭。宋理宗权衡利弊,总算听从吴潜谏言,暂时保存了南宋半壁江山。

自吴潜出任左丞相以来,投降派贾似道便终日惶恐,贾似道官居右丞相兼枢密使,权势甚大,屡进谗言加害吴潜。景定元年(1260)吴潜被贬谪到循州(今广东省惠阳县)。

吴潜被贬,贾似道仍不解恨,必欲置其于死地。第二年,贾似道派心腹刘宗申为循州知州,并遣命杀死吴潜。景定三年(1262)五月,刘宗申假意设宴为吴潜做67岁的生日。吴潜不知是计,喝了刘宗申毒酒而亡。

南宋德�元年(1275),宋恭帝赵显为吴潜昭雪,追复原官,赠封少师。

吴潜是南宋词坛的重要词人,他的词风激昂凄劲,多为感时之作,有《履斋遗集》流传后世。

吴潜生平

横亘皖浙边境的天目山有一千秋雄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上演过一幕幕金戈铁马的故事。关下地名曰云梯,唐朝诗人罗隐有“回望千秋岭上云”之誉,其“山若城廓之状,风土有生化之机”,这就是一代名相吴潜的故里。

图片

吴潜1195年诞辰。嘉定十年(1217年),二十三岁的吴潜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第一,成为宁国1300年科举考试中唯一的状元。吴潜初授承事郎、签镇东军节度,后逐步升迁,历任太府卿表权沿江制置、知建康府、江东安抚留守、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权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工部尚书,以吏部尚书兼知临安府。淳佑十一年(1251年),入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开庆元年(1259年)拜左丞相兼枢密使。

吴潜为人正直不阿,无论是在地方任职,还是权掌六部,他都以正直无私、忧国忧民、忠义爱国闻名。时值南宋末年,蒙古大军不断南侵,吴潜于民族危亡之际出任宰相,颇想力挽狂澜,救国家于不坠。他曾对宋理宗赵昀惊呼:“国家之不能无敝,犹人之不能无病。今日之病,不但仓、扁望之而惊,庸医亦望而惊矣!”又曾上书议政:“边事当鉴前撤以图新功,楮弊当权新制以解后忧”。在上丞相史弥远论政事中,提出:“一格君心,二节奉给,三振恤都民,四用老成廉洁之人.五用良将以御外患,六革吏弊以新治道。”对蒙古,吴潜主张和、守、战三者结合:“以和为形,以守为实,以战为应。”但是,由于南宋王朝的腐败,吴潜的雄图大略成空。景定三年(1262年),他因反对立赵�(即宋度宗)为太子。惹怒了宋理宗,被革去丞相之职,贬黜广东潮州,任循州(今广东龙川)安置。不久,吴潜即忧愤去世。后来赵宋王朝为吴潜恢复荣誉,追赠少师。

为旌表吴潜及族人,吴潜故里云梯建有“三贤祠”,宁国县城敕建有“状元坊”(已废)。

开庆元年,理宗封诰曰:吴潜“天资忠亮,问学渊深。负经纶致远之才,抱博古通今之蕴。指陈谠论既有保安社稷之谋,措置时宜尤着沥胆洗心之策”。

《义门吴氏谱》中称吴潜为:“宋贤相状元左右丞吏兵工三部尚书枢密使封金陵郡侯金陵郡开国公加崇国相国庆祝国改封许国公赠少师。”

声名显赫的宁国吴氏家族

宁国吴氏三杰:吴柔胜(父)、吴渊(三子)、吴潜(四子)。父子三人均进士及第,其中吴潜为嘉定十年(1217年)状元。吴氏三杰同为台阁重臣,吴渊、吴潜兄弟先后入相,显赫一时。吴氏三杰为官廉洁清正,勤政爱民,为国家民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南宋历史上最显贵兴盛的家族之一。

吴仁寿,吴潜先祖,北宋熙宁至元符年间(1068~1100)任南容州水陆转运使,辗转来到宣州、宁国一带,宦游至皖浙交界处的宁国东乡,卜居于此,世代繁衍。

吴柔立,吴潜伯父,解元,太师,魏国公。

吴柔胜,字胜之,吴潜之父。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进士及第。历任国子正、太学博士、工部郎中、秘阁修撰等职。任职期间,守边镇,择将才,训练忠勇军,颇有政声。去世后谥正肃。

吴渊,字道父、潜之三兄。嘉定七年(1214年)中进士。历任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后拜资政殿大学士、封金陵侯,御赐“锦绣堂”、“忠勤楼”大字、进爵为公,并于宝佑五年(1257年)以功拜为参知政事(副相)。去世后,追赠少保、太师,封显应威严大王。

吴璞,潜长子,淳佑四年甲辰科进士,累仕至吏部尚书。

最早的抗倭民族英雄

宋朝时期,来自倭、高丽的海盗就已对我边防构成了严重威胁,沿江制置吴潜成为中华民族最早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

宝佑年间,吴潜任沿江制置时,订立了“义船法”。他命令三郡所属各县,分别选出各乡里有财力的人,要求他们联合起来,如“一郡岁调三舟,而有舟者五六十家,则众办六舟,半以应命,半以自食其利,有余赀,俾蓄以备来岁用。凡丈尺有则,印烙有文,调用有时,着为成式,其船专留江浒,不时轮番下海巡视。船户各欲保护乡井,竞出大舟以听调拨。旦日于三江合兵,民船阅之,环海肃然”。

又设永平寨于夜飞山,统以偏校,饷以生券,给以军舰,使渔户有籍而行旅无虞。设向头寨,外防倭、丽(高丽),内蔽京师。又立烽燧,分为三路,皆发韧于招宝山,一达大洋壁下山,一达向头寨,一达本府看教亭。从亭密传一牌,竟达辕帐。而沿江沿海,号火疾驰,观者悚惕。

并创设定海水军的港口招宝山自至壁下山的——“海上十二铺”。这绵延百余里的“海上十二铺”,构成了一个海上长城,对来自倭、丽(高丽)的威胁起到了有效的震慑作用。

面对这样的“军民联防”,明朝冯梦龙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海上如此联络布置,使鲸波蛟穴之地,如在几席,呼吸相通,何寇之敢乘?”

吴潜: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这首词《海棠春·已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海棠亭午沾疏雨。

便一饷、胭脂尽吐。

老去惜花心,

相对花无语。

羽书万里飞来处。

报扫荡、狐嗥兔舞。

濯锦古江头,

飞景还如许。

借写海棠,抒发自己心忧国事的悲慨和壮心不已的豪情。作者在庆无府(今宁波)任沿海制监大使时,已是六十五岁了,之前曾几度官居台辅,又几度削职,经历了宦海几多沉浮,意气未免有些消沉了。但他在庆元任内仍克尽职守,并写有诗词作品三百余首,佳作亦有多篇,读此词可见其心迹之一斑。

“对海棠有赋”,开头便咏海棠。“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清明时节,节物风光变化迅速。中午下了阵“疏雨”,顷刻间海棠就大放光艳了,“一饷”、“尽”将花开之快,观赏者的快感传神地表达出来,叫人多么惊喜。而这海棠沾雨之后更显得鲜活冶艳,就叫人更加喜爱了。词人老大风情减,面对如此国色,似乎有点不知所措了。“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红颜皓首,两相对待,在这“无语”中我们不难体会作者自怜衰疲之意。

下片由眼前的海棠而联想四川的战况。“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狐嗥兔舞”指蒙古入犯。吴潜作此词的前三年,蒙古就开始侵扰四川,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亲率十万军队自六盘山扑向川蜀,连败宋军,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受到很大挫折,因此曾一度考虑退兵。这大约就是捷书所报的内容。词人以跳跃式思维写此事,可以想见他心情的振奋。“濯锦古江头,飞景还如许!”这两句的意思就是:锦江头(以代蜀)的海棠,还是那般艳丽!这里又用“濯锦”二字,海棠花就显得更美了,真是锦上添花。“江头”前又着一“古”字,似乎表示:我华夏古来繁华之地,岂容狐兔闯来!

这首词写词人在衰暮之年观赏海棠,联想“海棠国”的战局,表现了烈士暮年心忧国事的忠忱。

吴潜(1195—1262)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www.ngnvip.com)

吴潜诗词有赏:望江南

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江南好》。《金奁集》入”南吕宫”。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据说,它是唐代宰相李德裕为悼念爱妾谢秋娘所作。段安节《乐府杂录》中记载:”《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后来因为唐代白居易曾依其句格而做《忆江南》三首,但嫌其名不雅,遂改名为《忆江南》。

此调二十七字。首句为三字句。第二句为仄起平韵之五字句,句法上二下三。第三句为仄起仄收之七字句,第一、第三字平仄可不拘。第四句为平起平韵之七字句。第五句句法与第二句同,故第一字可平可仄。此调三、四两句,其句法全与平起七言诗中之颔联无异;是以作者多用对偶求工整,历来词家,正多其例也。

《望江南·梳洗罢》

唐代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苹通:�)

《望江南·燕塞雪》

宋代华清淑

燕塞雪,片片大如拳。蓟上酒楼喧鼓吹,帝城车马走骈阗。羁馆独凄然。

燕塞月,缺了又还圆。万里妾心愁更苦,十春和泪看婵娟。何日是归年。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代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江南柳》

宋代欧阳修

江南柳,叶小未成阴。人为丝轻那忍折,莺嫌枝嫩不胜吟。留著待春深。

十四五,闲抱琵琶寻。阶上簸钱阶下走,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

(莺嫌一作:莺怜;留著一人:留取)

《望江南·咏弦月》

清代纳兰性德

初八月,半镜上青霄。

斜倚画阑娇不语,暗移梅影过红桥。

裙带北风飘。

《望江南》

宋代赵子发

新梦断,久立暗伤春。

柳下月如花下月,今年人忆去年人。

往事梦中身。

《望江南·江上雪》

宋代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望江南》

宋代黄公绍

思晴好,路滑少人行。

早信雨能留得住,仅教尽日自舟横。

直等到清明。

《望江南》

宋代方岳

寺中门有扁曰寿丘山,亲意欣然,盖以丘山为岳字云

梅欲老,撑月过南徐。家口纵多难减鹤,路程不远易携书。只是废春锄。

霜满袖,茶灶借僧庐。湖海甚豪今倦矣,丘山虽寿竟如何。一笑荐冰蔬。

《望江南》

宋代吴潜

家山好,不是撰虚名。世上盛衰常倚伏,天家日月也亏盈。退步是前程。

且恁地,卷索了收绳。六宇五胡生口面,三言两语费颜情。赢得鬓星星。

    

女娲故事会
历史趣闻   奇闻异事 灵异恐怖 科学探索 未解之谜 考古发现

欢迎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女娲养生之道网,读一则小故事,悟一份人生
哲理,读一年
小故事,成一个人生智者。

友情链接:
女娲导航   
阿里云社区   
吉龙商贸    女娲商城     
女娲社区

Readers' contributions

女娲导航,这是一个资源整合的时代!其实,你可以很优秀!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