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芾 – 女娲导航

蒋芾

  蒋芾,生于北宋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今宜兴杨巷镇人。乾道四年二月,蒋芾由参知政事升为左正议大夫、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宰相)。服丧期满后仅授予观文殿大学士、知绍兴府、提举洞霄宫,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逝世。那么你想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位蒋芾吗?

  蒋芾简介——我国宋朝宰相

  蒋芾人物简介

  蒋芾,字子礼,生于北宋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今宜兴杨巷镇人。蒋芾在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廷试一甲第二名(榜眼),被任命为建康府推官。后被授予起居郎兼直学士院、中书舍人。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被授予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代参知政事(副宰相)。不久因边境安全与军队建设的奏议使皇上深受感悟,升迁为左中大夫,拜参知政事。乾道四年二月,蒋芾由参知政事升为左正议大夫、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宰相)。为母奔丧期间,孝宗欲大举攻金恢复国士,蒋芾上奏道:“天时人事未至。”结果违背上意。服丧期满后仅授予观文殿大学士、知绍兴府、提举洞霄宫,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逝世。

  蒋芾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逝世,享年72岁,葬于家乡的孙墓。赐谥荣敏。其著作有《逸史》、《荣敏奏议汉史》20卷。

  我国宋朝蒋芾小传

  大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此时距离宋金的十七年战争结束已经整整十年了。自宣和七年金国向大宋开战,到两国签订《绍兴和议》,北方领土尽数沦陷,大宋的国界从燕山一路南移到了淮河。在这十七年中,江南地区成了宋金战事的前线,屡遭兵灾,民生凋敝。经过战后的十年重建和北方移民的迁入、落籍,江南又开始全面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一年,无锡人蒋芾在杭州的锁厅试中进士及第,名列一甲第二,也就是“榜眼”,成了无锡历史上第一位榜眼,日后又成了无锡历史上继李绅、李纲之后第三位官至宰相的大僚。

  关于蒋芾的籍贯一直有一个小小的争议。虽然他出生、生长在无锡,但他的祖父蒋锴是迁居无锡的宜兴人,按照大宋的户籍制度,迁居异地要满三代才算入籍,因此《宋史·列传》仍将他列为宜兴人,《宜兴县志》也将他列为宜兴人,并标注“一说无锡”。不过到了宁宗朝时,蒋氏早已入无锡籍,当时嘉定十六年的状元蒋重珍,就是蒋锴次子蒋兴祖的曾孙,《宋史·列传》也就将他列为无锡人了。

  这样看来,无锡历史上第一位状元、第一位榜眼都出在蒋家,而无锡蒋氏又源出宜兴。纵观宜兴历史,蒋氏可以说是仅次于周氏的一流望族,而且是典型的文化大族。蒋氏自汉代迁居宜兴,到唐代繁衍至极盛,三百年间出了五位进士,而整个宜兴在唐代也只出了七个进士而已。在这五人中,蒋涣、蒋洌兄弟都先后担任从二品吏部尚书,蒋伸则两朝为相。

  众所周知,自隋开始,国家开科取士选拔人才,从此有了“进士”。但就录取人数而言,唐代的进士最为金贵,每榜只录取四五人,最多时也不过十余人,和明清时期每榜动辄二三百人的录取量相比那是值钱得多了。而且在关陇集团把持中央政权的唐代,这些少得可怜的进士名额也常常分给关陇贵族和山东士族,江南人除了南朝旧士族之外,庶人能取得进士确实不易。

  到了大宋,国家实行文人政治,关陇贵族和山东士族失势,政权向民众开放,进士录取量大幅增加。历大宋三百余年,宜兴蒋氏共出了十七名进士。其中大中祥符五年(1012)中进的蒋堂是第一位,官至从三品礼部侍郎。四十五年后的嘉�二年,他的小侄子蒋之奇也进士及第,官至知枢密院事。蒋之奇与苏轼,以及后来的无锡知县焦千之都是同榜,三人在琼林宴上结为莫逆。此后在官场数十年,三人始终关系亲密。后来蒋之奇之子迁居无锡,成为无锡蒋氏始祖,焦千之定居无锡成为无锡焦氏始祖,苏轼终老常州,后裔迁居也无锡成为无锡苏氏始祖,三人的后代都留在了无锡。熙宁六年,蒋之奇弟弟蒋之美中进,元�三年,蒋之奇儿子蒋锴中进。政和二年、宣和二年,蒋之奇孙子蒋宁祖、蒋及祖、蒋荣祖中进。绍兴二十一年,蒋之奇曾孙蒋芾高中榜眼,蒋堂一门此时达到极盛。

  蒋芾出生于徽宗政和七年(1117),他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战乱中度过的。因此蒋芾在日后执政时期对军政格外关注,多少也与他的生长环境有关。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三十四岁的蒋芾荣登榜眼,被授予起居郎兼直学士院的官位,入了馆阁。这两个职位都是散官,没有什么实事,但却是十足的高位。按照大宋官制,馆阁是国家储备人才、培养高级官僚的地方。馆阁官平时的职守就是掌管文书图籍,编修国史,同时也参与国家重大政策的制定,是知识阶层参政的最直接途径。而且馆阁官的升迁十分迅速,大宋的宰相、执政基本都出自馆阁。因此,宋人都将入馆阁看作莫大的荣幸。入馆不久,蒋芾就进了中书省,升任中书舍人。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56岁的高宗下诏退位,将皇位传给太子赵伯琮,即孝宗。高宗称太上皇,居德寿宫。孝宗是高宗的养子。高宗在南渡逃难时受惊过度,失去了生育能力,唯一的独子早夭,自己的皇兄皇弟们又都被金兵掳到了东北,因此只能选择远房的宗室小孩赵伯琮作为皇位继承人,从小养在身边。赵伯琮虽然是宗室,但却是太祖赵匡胤的后裔。大宋自太宗“兄终弟即”开始,皇位就一直在太宗一脉相传,所以到了赵伯琮这一代,由于早就失去了王爵,他们已经和平民一样了,有的甚至比平民更惨,要靠卖自己的子女度日。赵伯琮被选入皇室,实在是幸运至极,而高宗又愿意主动禅位于他,因此他一直都将高宗视为亲生父亲,极其孝顺。

  不过,虽然孝宗对高宗百依百顺,但在基本政治观点上,他们却有一个很大的矛盾。高宗是国家南迁后的第一个皇帝,抵御了敌国的侵略,维持了国家政权的继续运转,在这方面功劳不小。但他的对金政策过于保守,使国家在对金关系上始终对于劣势。孝宗则不然,在他执政的早期,他坚持收复北方领土的主张,积极备战。

  话说回来,如果从国民的角度考虑,高宗的“偏安”政策也无可厚非。宋金经历十七年战争,最终形成对峙的局面,两国军事实力相当,谁也没有能力消灭对方,如果硬打,最终遭殃的还是两国国民。只是,中国的传统,始终以“大一统”作为评价皇帝的最高标准,立志要做明君的孝宗,自然不会像选择高宗的政策。

  孝宗继位四年后的乾道二年(1166)八月,蒋芾升任端明殿学士、签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进了“二府”。所谓“二府”,一个是尚书省,管内外政,一个是枢密院,管军政。蒋芾在他的奏疏中强调边备和军队建设:方今财最费于养兵,艺祖取天下,不过十五万人。绍兴初,外有大敌,内有巨寇,然兵数亦不若今日之多。近见陈敏勇汰三千人,戚方汰四千人,然多是有官人,与以外任,请券钱、添借给如故,是减于内而添于外,何益?又招兵耗蠹愈甚,臣考核在内诸军,每月逃亡事故,常不下四百人。若权停招兵一年有半,俟财用稍足,招丁壮,不惟省费,又得兵精。孝宗对此赞赏不已,认为切中肯綮。不过“冗兵”是大宋的一大弊病,立国三百余年从始至终不曾改变,而且这也是宋初压制武人、重用文人的基本国策决定的,改变不了。

  由于蒋芾关于兵备的奏疏经常得到孝宗的共鸣,孝宗对他愈加赏识。甚至曾对他说:“将来北伐,都督非卿不可。”蒋芾还特地将他和其他执政们的边备意见集为《筹边志》,上呈给孝宗。乾道二年十二月,刚升官四个月的蒋芾又升任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

  乾道四年二月,蒋芾升为右仆射,也就是右相,正式出任宰执。七月,蒋芾的母亲病逝,蒋芾辞官回乡奔丧。十月,孝宗在蒋芾服丧期间任命他为左仆射、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蒋芾成为“二府”长官,达到了政治生涯的顶峰。

  不久,孝宗决意北伐,召集群臣开会商讨。臣僚们有积极支持的,也有激烈反对的,无法统一政见,孝宗便让蒋芾决定。孝宗原以为蒋芾会同意他的主张,没想到蒋芾却以“天时人事未至”为理由,否定了出兵的决议。孝宗大怒,随即找了个理由将他贬为观文殿大学士、知绍兴府、提举洞霄宫,逐出京城,外派到绍兴去了。

  当时的臣僚们认为蒋芾反对北伐的主张和他以前的政见完全不同,是怕孝宗会任命他为都督,因此认为蒋芾是个只会空谈不会实战的纸上谈兵的典型。其实蒋芾的政见一开始就并不和孝宗一致。他主张修边和强军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北伐收复领土,而是为了防止金兵的南侵,是“守”而非“攻”。当时大宋立国江南已经近五十年,当年南渡而来的北方籍官僚已经老的老死的死,朝廷内的人事也已经完全江南化。何况金国也已经在北方组织起有效的政权,南北分治也是既成事实。这时的“北伐”,已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作为江南人的蒋芾,选择以江南为本位的静守政策是情理之中的。

  淳熙二年(1175),台谏又上疏弹劾蒋芾,蒋芾被贬为观文殿大学士,前往建昌军,也就是今天的江西南城县。淳熙七年正月,蒋芾重新升任正议大夫、提举洞霄宫。淳熙九年六月,蒋芾以正奉大夫的身份致仕,赠资政殿大学士,政治生涯就此结束。回顾他三十一年的从政历史,华丽开场,惨淡落幕。淳熙十五年(1188),郁郁不得志的蒋芾病逝,享年七十一岁。

  蒋芾逝世后的第二年,孝宗禅位给了儿子光宗,学高宗做起了太上皇。孝宗如果总结自己这二十七年的官家生涯,心中也不免会是无限惆怅。他最初是一位非常有理想的皇帝,可是发动了数次北伐,屡战屡败,到了晚年不得不面对现实,无奈的选择了退位,远离政治。

  蒋芾逝世三十五年后,他的侄孙蒋重珍高中状元,那时已经是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宝庆元年(1225)理宗登基,当时主政的是权相史弥远。他为了巩固自己的相位、提高自己的名望,一再出兵北伐,结果一败再败,导致国势日弱,就此埋下了大宋亡国的祸根。当时的蒋重珍也和蒋芾一样,主张不要妄开战事,结果被史弥远排挤,始终徘徊在政坛边缘。最后蒋重珍对政局丧失信心,辞官回锡,隐居乡里。淳�九年(1249)蒋重珍病逝,享年六十一岁,葬在了无锡胡埭十八湾。

  到如今过了七八个世纪,蒋芾在无锡的遗迹已经完全不可考了,蒋重珍的遗迹也已所剩无几。唯一还稍有名气的就是雪浪山上的那座蒋子阁,蒋重珍青年时期曾经在这里学习居住,师从当时无锡的大儒、被称为中兴四大家之一的尤袤。

  有意思的是,民国时期,时任总统的蒋公中正,曾两次携夫人宋美龄前往蒋子阁游览,纪念同宗。蒋介石明明是浙江奉化溪口人,怎么会和蒋重珍拉上关系?其实早在晋代,宜兴蒋氏的蒋极,迁至浙江台州定居,后代蒋显于五代时迁居宁波,元代又有人迁入奉化,明代蒋仁杰迁居溪口,成为溪口蒋氏的始祖。这样算来,奉化蒋氏和宜兴、无锡蒋氏自然都是同宗了。后来宜兴蒋氏编修宗谱,除了收录无锡蒋氏和宜兴蒋氏外,将蒋介石一族也收了进去。为求安全保险,特地派人送往南京给蒋介石过目,蒋公欣然接受,从此关于蒋介石的介绍,就多了一个“原籍宜兴”。到如今,宜兴、无锡的蒋氏虽然早已失去往昔的光彩,但台湾的蒋氏却成了豪门,那些荣登鼎甲的先贤们多少也该有点欣慰了吧。(www.ngnvip.com)

  宋朝宰相蒋芾的相关事件

  奸相秦桧想把他拉入门下,被拒绝,秦桧恼羞成怒,声称终其世不召用。南宋孝宗即位(公元1163年),蒋芾先后被授予起居郎兼直学士院、中书舍人。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八月,又被授予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代参知政事(副宰相)。蒋芾十分关注边境安全和军队建设,他奏请朝廷要重视边防工作,不久,又上奏朝廷,要“拔将才行伍(军队基层)间,记其姓名,一旦需要,可立即选用”。这些奏议均得到朝廷的采纳。十二月升迁为左中大夫,拜参知政事。蒋芾针对军费开支太大的情况,又上奏道:“方今

  国库最费于养兵,艺祖(赵匡胤)取天下,不过15万人。绍兴初,外有大敌,内有巨寇,军队也没有现在这样多,若暂停招兵一年半,待财政宽裕一点再招身强力壮的兵丁,不仅可以节约费用,而且又可使部队精干”。蒋芾的奏章有理有据,言辞恳切,使皇上深受感悟和启迪。

  一日,皇上看到边防的报告,便对蒋芾说:“将来都督非卿担任不可。”蒋芾回答说:“臣未尝经历兵间”。接着又说:“方今钱、谷不足,兵士也不训练,将帅与臣不相识,希望陛下另外考虑合适的人选。”后来,他经过多方调查,汇集众人的意见,又参与自己的见解,撰写了《筹边志》一书,上奏朝廷。

  乾道四年二月,蒋芾由参知政事晋升为左正议大夫、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宰相)。这时适逢他的母亲逝世,便立即回家奔丧。朝廷下诏起用,拜左仆射,蒋芾极力推辞。当时,有密旨,孝宗欲大举攻金恢复国土,手诏廷臣商议,有的主和有的主张出兵,莫衷一是。皇上有意用兵但又一时拿不定主意,便派使者告知蒋芾让他作出决定,蒋芾上奏道:“天时人事未至。”结果违背上意。蒋芾服丧期满,只是被授予观文殿大学士、知绍兴府、提举洞霄宫(今浙江临安境内)。不久落职,在建昌军居住。期年,皇上下诏由蒋芾自便。后来,蒋芾被第二次提举洞霄宫。

    

女娲故事会
历史趣闻   奇闻异事 灵异恐怖 科学探索 未解之谜 考古发现

欢迎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女娲养生之道网,读一则小故事,悟一份人生
哲理,读一年
小故事,成一个人生智者。

友情链接:
女娲导航   
阿里云社区   
吉龙商贸    女娲商城     
女娲社区

Readers' contributions

女娲导航,这是一个资源整合的时代!其实,你可以很优秀!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