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允文
虞允文是南宋大臣,字彬父,一作彬甫,抗金名将。虞允文幼时聪慧,七岁即能提笔作文。后来凭借父亲为官的缘故,进入仕途。虞允文原籍四川仁寿,宋亡后为避战乱,迁居崇仁二都(今江西省崇仁县石庄乡)。父虞祺,北宋末政和年间进士,仕至潼川府路转运判官。,淳熙元年卒,年六十五,赐谥忠肃。墓位于仁寿县虞丞乡丞相村。那么你想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位虞允文吗?
虞允文简介——大宋文臣书生退敌名将
虞允文人物简介
虞允文(公元1110年—公元1174年),字彬父,一作彬甫,南宋大臣,抗金名将。汉族,南宋隆州仁寿(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人,绍兴年间进士。公元1160年(绍兴三十年)使金,见其大举运粮造船,归请加强防御。次年,以参谋军事犒师采石(今安徽当涂境内),适主将罢职,三军无主,而金完颜亮正拟渡江,遂毅然督战,大破金军。三十二年,任川陕宣谕使,与吴�共谋进取,收复陕西数处州郡。公元1169年(乾道五年),为相,任用胡铨、王十朋等。八年,再任四川宣抚使,淳熙元年卒,年六十五,赐谥忠肃。墓位于仁寿县虞丞乡丞相村,明代、清代曾先后三次维修,现存墓碑为光绪十九年重立,高2.3米,宽1.8米。世袭护墓人宋氏历代守护。
个人作品
文学作品
虞允文曾为唐书及五代史加注,并着有诗文十卷,经筵春秋讲义三卷、奏议二十二卷、内外志十五卷,传颂于世。
虞允文文采出色,主要是奏疏类散文,采石一役,虞允文作《江上军事第一�子》 、《江上军事第二�子》、《江上军事第三�子》、《奏还汪应辰知衢州词头疏》。后来虞允文入 川为川陕宣谕使,虞允文作《论用吴�以图恢复疏》、《论巩州未下可忧疏》、《论营田之利弊》等奏疏。隆兴元年,虞允文又有著名的《论今日可战之机有九疏》。乾道三年,虞允文出为四川宣抚使,作《论明良交感惟信与诚疏》、《谢赐御书汉崔�政论疏》、《论西蜀草木之妖、措置水旱盗贼之备疏》等 。
虞允文还著有《经筵春秋讲义》三卷、《唐书注》、《五代史注》、《乾道重修敕令格式》一百二十卷、《虞雍公奏议》二十三卷、《内外志》十五卷、《诗文集》十卷、监修《续会要》三百卷,《宋诗纪要》收录其诗两首,《宋代蜀文辑存》收录其文八十五篇。虞允文另外还有两篇早年之作比较有名,一是《辨乌赋》,一是《诛蚊赋》。
传世丹青
虞允文不仅诗文出色,还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书法家。明代书法家吴宽评论说:“虞忠肃手帖,词语详雅,气象雍容。”明代文艺评论家王世贞也说:“《停云馆帖》第六卷 ,为南宋名臣书,如虞雍公之俨雅,皆有可采。”
传世的墨迹有《适造帖》、《钧堂帖》等。
虞允文一个书生的战争奇迹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在采石发生了我国历史上宋、金两国长期对峙局面下一场大规模的水陆大战。金国皇帝完颜亮经过长期谋划,遣兵六十万、兵分四路南下,欲图一举灭亡南宋。就在南宋社稷危在旦夕之际,南宋抗战派官员虞允文挺身而出,指挥不到两万人的宋军与金兵决战,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于采石江面大败完颜亮,取得了辉煌胜利,在我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虞允文(1110—1174),字彬甫,隆州仁寿县(今四川仁寿县)人。幼时聪明,七岁即能提笔作文。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先后出任彭州等地的地方官。虞允文虽为文官,却很关注边防武备。当高宗进行防御部署,派成闵去荆襄时,虞允文认为荆襄非金兵进攻重点,成闵该往淮西。当完颜亮造都于卞(开封),南下渡淮之势十分明显时,虞允文再次向高宗建议:宜令成闵军在池州者驻池,在九江者驻江,不要再去荆襄,若金兵出上游则援上游,若金兵出淮西则援淮西。事实证明,他的这个估计是十分正确的,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南宋统治集团的重视。
虞允文在采石闻说北岸有金兵四十万,战马八十万匹。采石戍区尽是自和州溃退而来的南宋败兵,秩序混乱,士气低落,叹之曰:“危及社稷,吾将安避至?”又语士兵:“今日事有进无退,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战死沙场,捐躯报国正是我平生志向。”于是他与将官时俊、盛新等商议,决定采用水、陆配合,以水战为主之战法。步兵与骑兵埋伏于江岸高地之后,水军分五队,各以海鳅船(一种用车轮激水,行动快速船)和战船组成,一队泊大江中流,为主力;两队分东西两翼,成倚角之势;另两队隐蔽于姑溪河与锁犀河中,以袭击敌船和援助前阵。采石宋军,经虞允文一番整治调拨,由原来的散兵游勇变成了一支同仇敌忾的生力军。
宋军部署稍定,即遇金军顺风鼓噪渡江。金将蒲卢浑进谏道:臣观宋舟甚大,行驶如飞,我舟既小,行驶反缓,水战非我所长,恐不可速济。完颜亮斥道:“以前我跟梁王(兀术)追赵构至海岛,曾有大舟么?”执意号令进军。他先使部分水军倦攻以试探宋军虚实。宋军识破金兵动机,未予反击,江面并无动静。于是完颜亮挥动小红旗,率战船数百,自杨林渡口(今和县双桥附近)出发,顺风顺水,向东岸冲来。及到近岸,突闻鼓号四起,只见宋军从岸头隐蔽处跃于滩于,严阵迎战金兵。这气势,金军自入淮西以来尚属初遇,不觉震惊,欲后退而为风阻。前行之七十余战船勉强靠岸,部分金兵开始登陆。但大部船只因船底宽平,行动不便,在江中飘摇不定,无法前进。虞允文在前沿见金兵登陆,回头拍着勇将时俊之背云:“你的胆量,天下闻名,此时立在阵后做甚?”(见《宋史·虞允文传》)时俊挥舞双刀冲向金军,大队宋军跟着冲去,人人奋勇杀敌,登陆金兵被全部消灭。
这时江面风力渐弱,南宋水军开始反击。海鳅船踏车之士,虽系新征民工,却毫无惧色,冒着射来的飞箭踏车前进。兵将见民工这般勇敢,深为感动。海鳅船冲入金军船队,将其船队拦腰截断。船上金兵大半溺死江中。
完颜亮不甘失败,将其余船只重新集结,准备再次进攻。这时天已傍晚,暮色苍茫。适有一队自光州(今河南潢川县)撤下的宋军路经采石,虞允文立即让他们自山后至江边往返运动击鼓,充作疑兵。据载,当时采石附近百姓,也来助战观战,采石至东梁山沿江山坡滩岸,连绵数十里喊声不绝完颜亮忽听岸上鼓声震天,人声如潮,又见“山上人皆驻足动,遂成江南壁立万仞之势”,以为宋援军到达,慌忙下令退兵。
虞允文预料完颜亮虽遭重创,但不会死心,必将卷士重来。于是连夜部署:将战船秘驶杨林河口,封锁金军出入的水道;另派一队海鳅船停泊于杨林河口上游,船上盛以火箭和霹雳炮,安置一批神射手,以用霹雳炮和神臂弩杀伤敌人。虞允文命令水军将领盛新道:“决不能让敌船逃脱一只,如果敌船不出杨林河口,就远射岸上的金兵。”
翌日,金水军果然又发动进攻。完颜亮督军进至杨林河口,宋军战船已列阵守候。金军正准备上前突阵,宋军射手扳动神臂弩,箭如飞蝗,金兵纷纷应弦而倒,上岸逃命者亦被射死在江岸烂泥中。杨林河口上游之宋军战船,趁势引发火箭、霹雳炮。霹雳炮“盖以纸为之,而实以石灰硫磺,炮自空而下坠水中,硫磺簿水而火自水跳出,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迷其人马之目,咫尺不相见,遂压虏舟,人马皆溺。”(明张)燧《采石之战有先备》)完颜亮战船缺乏防火装置,全军三百多艘战船被烧毁大半。金军在淮西之主力,在此基本被消灭。
完颜亮军事上遭到惨败,意欲使离间计瓦解宋军。遂修书信一封送至宋营。此时他尚不知王权已去信仍致王权云:前时我率大军南下,你不敢交锋,可见你惧怕于我。现在,我来到江边,见宋兵并不很多。昨日交锋,却见你水军进退有方,对你甚为欣赏,你若率军投降,保你高官厚禄;你若执迷不悟,我将从瓜州渡江,到时对你决不宽饶。虞允文认破了完颜亮的离间计,在与李显忠商议后,决定以李显忠名义书一回信,信中云:前王权误国,临阵逃脱,使得你如此嚣张狂妄。现朝廷已革去王权之职,统兵将军已换成我李显忠,难道你不知我大名?倘若你等在瓜州渡江,我定会在那里与你一决雌雄。完颜亮读后,旁顾左右曰:我只知南宋老将刘,怎么李显忠也这般厉害?左右诸将无词对符号。一偏校道:莫非是李世辅?完颜亮吃惊不小,大骂左右:你们劝我渡江,难道不知李世辅么?因此气得暴跳如雷,连杀几名将士泄愤。随即率残兵至淮东,企图从瓜州渡江。
完颜亮何以会惧怕李显忠?李显忠原名李世辅,父亲李永奇为南宋延安巡检使。显忠年十七,即随父出入行阵,颇有胆略。后金人陷延安,授显忠父子官职,李永奇常私下对显忠道:“我为宋臣,岂可为金人所用?”父子俩时刻寻机归宋。绍兴九年,因李显忠欲率军归宋,金人将李永奇一家三百口全部杀害。李显忠遂用南宋绍兴年号,招兵买马,得万人,缉得杀父仇人,碎尸泄愤,股南宋四川宣抚使吴。吴送其至临安见高宗,高宗赐名显忠,授都统制。一次李显忠、张俊与金兀术战于庐江,兀术对部将云:“李世辅归宋后还不曾立功,此人勇猛异常,宜且避之!”乃焚庐江而走。绍兴二十九年,李显忠率二百骑兵在安丰战败金将小韩将军兵五千人,后来金又增兵万余,李显忠率骑兵冲杀,自早至午,以大刀砍敌阵,“杀获甚众,掩入淮者不可计”(以上俱引自《宋史·李显忠传》)。王权败退,南宋以李显忠代之,也有借重其勇猛为金人所惮之因素。
完颜亮自和州去淮东后,虞允文以刘卧病,成闵未接任,镇江极为空虚之故,要求李显忠拨以兵士战船,由他率领星夜入淮东增援。李显忠当即拨出步兵一万六千人和部分水军船只归虞允文指挥。李显忠自己则率万余人渡江收复淮西州郡。
十一月十六日,虞允文至镇江,拜会才将刘。刘在病塌上握住虞允文手道:“想不到朝廷养兵三十年,大功反出于你这样一个儒生,真叫我们武将羞死。”(《宋史·虞允文传》)虞允文将马船改为战船,命张深守滁河口,扼大江入口处,苗定驻下蜀为援。同时与杨存中率宋军加紧操练。十一月二十六日,完颜亮下令:“明日全军渡江,后退者死。”将士们暗中密谋以为:“进攻则被宋军杀死,后退将被完颜亮杀死,”不如“杀完颜亮与南宋讲和,然后各自回家,这是唯一的生路”(《宋史·虞允文传》)。二十七日黎明,起事将士们涌入完颜亮之御营,一箭射中完颜亮,然后用绳子将其勒死,取其衣襟裹住烧为灰烬。金军杀死完颜亮后,向北退兵三十里,遣使与南宋议和。完颜亮南侵之计,终以宋军采石大捷和其自己毙命而结束。
为了纪念虞允文指挥采石大捷的功绩,在他死后四十二年的南宋嘉定九年(1216),常平使李道传在采石广济寺西侧建虞忠肃公祠。淳佑九年(1249),虞允文曾孙虞凭供职池州,请求制置使吴注释、太平郡守张琰,修祠立碑。几年后,太平郡守马光祖改建记号地宝积山之西,宋理宗赵昀赐庙额“英烈”二字。元代,虞公祠被毁。至明景泰三年(1452)太平积压府李郁在宝积山故址重建,并确定每年十一月一日为祭祀日。(www.ngnvip.com)
虞允文和岳飞相比如何?
百家争鸣之时,荀子与孟子曾经就“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善”进行过争论。荀子坚持“人性本恶”,也就是说人从出生之时便是“恶”的,随着时间的增长,通过教育学习,转而为善。孟子则坚持“人性本善”论,人还在婴儿之时是最善良的,只是慢慢长大之后,接触到了一些社会黑暗的方面,或者其个人心理发生变化,慢慢的变成了一个坏人。
无论是“本恶论”还是“本善论”,两者之间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人性是有善恶之分的,而且他们之间有一个转化的过程。观一个人是善是恶,最好的时机便是在乱世。在社会最为动荡黑暗之时,人们往往会展现出最本质的一面。在这个时候,你会看到许多与他本人定性不同的一面。街市里的混混,也许会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而与敌人奋勇厮杀,乃至付出自己的生命。而端坐庙堂高高在上,满嘴之乎者也,圣人言论的“儒士”,则会选择向敌人投降。
宋朝从建国之时起,就不断与北方的游牧国家作斗争。从辽国到西夏到金国,再到元朝。期间有许多大臣选择了向敌国投降,特别是在南宋之时投降数量最多。投降的人在外国处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所以为了融入进那个圈子里,在调转矛头对准自己的国家之后,他们往往厮杀的更狠。当然对于士子阶级里的人也不能一言以概之,还是有许多大臣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殚精竭虑,废寝忘食,豁出性命的。本文的主角虞允文便是这样一个人,他为了北伐中原,收复失地,最后积劳成疾,遗憾去世。
虞允文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不聪明他也不可能做到后来四川武安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的职位,并且受封国公。然而需要强调的是他幼时便很聪慧,七岁的时候就已经能拿起毛笔作文了,应当算是一个天才式的人物。
虞允文是一个有勇有谋之人,文武双全。他是文科进士出身,但是却以文入武,能有效的统领士兵,获取战斗的胜利。他胆量过人,办事情刚勇果断,很是让人钦佩。
当初金军大将完颜亮领兵南侵,希望横渡长江,一举将南宋吞食。宋金两军即将交战,然而当时位于采石矶的宋军,却因为主帅未到而军心不稳,形势堪忧。虞允文当时任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被朝廷采石矶犒师。虞允文见军中人心惶惶,当即亲自督师。
虞允文不是傻瓜,他非常明白被金军打残了的宋军的心理。在主帅不在的时候,面对的还是金国的虎狼之师,这场战斗绝对会失败。既然注定了失败,又该怎么打呢?虞允文将将士们团结在一起,鼓励他们,让他们认识到就算现在可以退缩,那么将来被逼到绝境的时候,又该往哪儿退呢?国家危难之际,作为士兵的他们不誓死奋战,那么家乡的父老乡亲,亲族姐妹,妻子儿女遭受到的只能是被金国奴役的结果。
虞允文说:“若金军成功渡江,你们又能逃往哪里?现在我军控制着大江,若凭藉长江天险,为何不能于死里求生?何况朝廷养兵三十年,为什么诸位不能与敌血战以报效国家?”他晓之大义,同时也让将士们看到胜利的希望。
在虞允文的一番鼓舞之下,将士们团结在一起,终于成功将金军阻击在长江以北。不说其他,只说这一点,在看见虞允文胆气的同时,也让人看见了他在军事方面,至少在人心的掌控上的才能。
虞允文与岳飞都是南宋以挥师北伐,收复中原为人生志向的人物。将这两个人物放在一起,许多人都说没得比,毕竟岳飞在后世的名声太过响亮了,可以说他是南宋时期最出名的一位将领。然而岳飞的家喻户晓,毕竟有悲剧性戏剧性结局在里面的原因。我们并不能就凭此说二者无法相比,至少在小编看来,虞允文也是一位民族大义在心的人。而且相对于岳飞想要青史留名的功利性,虞允文个人更倾向于无私奉献。他最后虽然因为积劳成疾,北伐之行而未能顺利进行,但是却无法抹去,在世之时为倾颓的南宋所作的贡献。
女娲故事会:
历史趣闻 奇闻异事 灵异恐怖 科学探索 未解之谜 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