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史书记载秦穆公用人殉葬?一生功绩被毁
是春秋五霸之一,他的故事流传的很多。因为从他带领秦国成为春秋的霸主,当时中原各国都看不起秦国,他励精图治,做了不少的事,有很多美名。但他却是史记中第一位被否定功绩的王,在秦本纪里,写到他的一生功绩就这样被毁了,究竟为何?
秦穆公五张羊皮换相,名垂青史
我们先看看他的功绩,所有的英名君王,带领国家强大的,都离不开有几个牛逼的文臣武将。而这些文成武将能够成名,就是因为这些君王是个伯乐,能够招纳人才。比如秦穆公时期的相国百里奚,这个名字很熟悉,很多文献里都引用过百里奚的事迹。
百里奚一开始在虞国为臣,晋献公灭了虞国。俘虏了百里奚,晋献公想用百里奚,百里奚认为他是个骗子,说是借道,结果灭了虞国,誓死不从。于是就把他当成仆役,当时秦穆公正好要娶晋献公的女儿,百里奚就在陪嫁里。
走在半路上的时候,百里奚跑了,跑到了楚国。被楚国当成奸细抓了,当时百里奚已经六十多岁了,说自己是个养牛的。楚兵一看,就让他去养牛了,结果他把牛羊的很肥壮,大家叫他放牛大王。
秦穆公知道后,想任用百里奚,就派人用五张羊皮把他换回来。百里奚到秦国后,又推荐了蹇叔,两人同时为秦国效力,这还不算完,百里奚又推荐了蹇叔的两个儿子,后自己的儿子也来了。于是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了五位贤人,被流传至今。
不计前嫌,救助晋国
在面对天下百姓,秦穆公也是做到了仁至义尽,当年他帮助夷吾会晋国登基。夷吾答应割让河西的地方给秦国,结果当了国君就反悔了。后来晋国饥荒,秦穆公认为晋国国君不守信,不应该加罪他们的百姓,不仅没有趁机报复,还答应给他们运送了好多粮食。
穆公亡马的美名
从穆公亡马这件事,足以看出秦穆公对百姓有多好了。秦穆公非常喜欢好马,话说伯乐当时就经常和秦穆公一起讨论马,有一次穆公的几匹好马丢了,找到的时候,已经被一个村子的人给吃了。
共300多人,本来都要处死的。秦穆公知道后,就赏给了他们好酒,说吃了好马的肉,要喝点好酒,否则会对身体有损害的。让后就放了他们,后来这些人在秦穆公受困被围的时候,救了他,算是报恩的。
三战称霸春秋,不是人殉毁了英名
上文说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了五位贤者,百里奚和蹇叔都是相国,他们的三个儿子就是秦国的三位大将军。三位同时领兵,攻打晋国,第三次大胜而归,秦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而在史记里,说秦穆公在死了的时候,让人殉葬,尤其是当时秦国又才能的一些官员一起陪葬,名声尽毁。事实上用人殉葬这种方式,在商朝和周朝非常盛行,有的是为了表忠心,有的是后世子孙为了孝顺做的,商朝、周朝,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晋国、楚国等都有用活人殉葬,从这几年挖掘的古墓就可以知道了。
人殉这种事是从秦朝建国之后逐渐减少,因为大家都觉得太残忍了。尤其是士大夫和群臣,当然要谏言,改掉这种陋习了,否则自己那天就随君王而去了。纵观史记,其实里面对秦国的国君的描写,多少有些偏见。
还有看到有人说孔子当年是支持人殉的,从一句话里可以看出,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理解成用陶俑代替活人来殉葬,这是糊弄先人的,这样的人是没有后人的。这样理解简直就是胡扯,这句话其实是出自孟子对梁惠王进谏的时候说的,因为战国时期很多人都不主张用活人殉葬了,而是主张用草人来殉葬。
孔子本来就不主张用人殉葬,看到有人用陶俑来殉葬,那些陶俑和人长得非常相似。于是很认同,认为是进步,就说了那句话,第一个用陶俑来殉葬的人,难道就没有后代了吗?是在反对人殉。现在的寓意是那些恶劣风气的创始者,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