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迁都行改革
魏太武帝死后,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北魏更替了三个皇帝,政治腐败,引起人民不断反抗。公元471年,文成帝拓跋的皇后冯氏以太后身份,杀了专权的大臣乙浑,逼十八岁的献文帝拓跋弘禅位给刚满四周岁的太子拓跋宏,冯太后则被尊为太皇太后,临朝听政二十年,实际上掌握着政权,历史上称她为“文明太后”。
拓跋宏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孝文帝。他在位期间实行的一系列重要改革,不少内容是由汉族出身的冯太后直接决定和实施的。 孝文帝的思想和政治决策,不能不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冯太后的影响。
北魏前期,朝廷不给官员发俸禄,任凭他们盘剥掠夺百姓。孝文帝觉得应该实行俸禄制,却遭到不少人的反对。
有人说:“给官员发俸禄,不是会增加朝廷负担吗?”
孝文帝回答:“这笔开支,可以通过增加赋税来解决。”
又有人说:“增加赋税,不就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吗?”
孝文帝回答:“这样做,看起来好像百姓的负担加重了,但官员从此不准再任意向民间要钱要物了,实际上对百姓还是有利的。”
孝文帝排除重重障碍,推行俸禄制,严惩贪官污吏,先后处死了四十多个贪官,北魏吏治得到了整肃。
孝文帝认为,要巩固北魏的统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先进文化,对落后的风俗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但他知道,改革谈何容易,首先要冲破鲜卑族上层贵族的阻力,还要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当时北魏的首都在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土地贫瘠,需要中原供给食物和财物;加上北方柔然人的巨大威胁,都城偏北不利于朝廷安全。他想,要改革,还是把都城迁到洛阳比较合适。
洛阳是当时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离开鲜卑族的祖居之地远了,生活方式必然会有所改变。孝文帝明白,如果提出迁都洛阳,许多大臣都会反对,所以就想了个迂回的办法,提出要攻打南齐。
许多大臣都反对攻齐,觉得条件不成熟,没有取胜的把握。孝文帝力排众议,亲自率领三十万兵马南下。到了洛阳后,天就开始下起雨来了,整整下了一个月,孝文帝故意下令继续进军。
大臣们纷纷劝阻道:“雨下个不停,道路泥泞,不要说行军打仗,连出门走路都很困难,陛下还是下令停止前进吧!”
孝文帝说:“我们兴师动众南征,如果半途而废,岂不让人笑话?这次行动总得有点成果吧,如果要停止南下攻齐,就干脆把都城迁到这里。各位有什么意见?”
大家没想到孝文帝会突然提出迁都洛阳,但又不想南下攻齐,一时不知道说什么是好。孝文帝要他们明确表态。有个贵族带头说:“陛下如果同意不再南下攻齐,那么我们也愿意迁都洛阳。”其他贵族大臣也表示同意。
孝文帝把都城顺利迁到洛阳后,马上开始了以汉化为中心内容的改革。他征求大臣们的意见:“你们说应该移风易俗,还是因循守旧?”
咸阳王拓跋禧首先表态:“臣以为应当移风易俗。”
孝文帝扫视了一下大臣们,说道:“那么我一旦真的搞起了改革,你们可不要反对啊!”
于是,孝文帝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规定官员和百姓一律改穿汉人的服装;禁止说鲜卑语,朝廷命官不说汉语的,就要降职或撤职;将鲜卑复姓改为音近的汉姓,皇族原来姓拓跋,改为姓元,贵族丘穆陵氏改为穆氏,独孤氏改为刘氏,共计有一百十八个姓改取汉姓。皇族元氏等级最高,鲜卑八个大姓与北方汉人世族崔、卢、李、郑四姓门第相当,鼓励鲜卑人和汉人的贵族按门第互通婚姻。
孝文帝还派南朝降官王肃参照南朝制度,在官制、法律、礼仪、典章等方面都做了改革,从而建立起完备的国家机器。
孝文帝大刀阔斧的改革,遭到保守的鲜卑贵族的强烈反对。太子元恂不满改革,阴谋叛乱,被孝文帝处死。孝文帝还坚决镇压了旧京平城发生的几次叛乱,保障了改革措施的贯彻和实施。通过改革,北方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