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伏羲究竟有着怎样的“神力”?
作者:尹荣芳,上海海关学院教授
伏羲、女娲的神话,自古以来流传于我国广大地区,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女娲,传说她抟黄土造人、化生万物,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称她是“古之神圣女”。古书上还说,上古天有缺漏,女娲曾炼石补天。这个故事被曹雪芹写入《红楼梦》,产生了巨大影响。有的神话说,伏羲、女娲是兄妹;有的说是夫妻,上古发生大洪水,他们躲入葫芦,得免洪灾,出来后成为人类的祖先。那么,女娲、伏羲的神话故事具体有什么意蕴呢?
天地人间的变化源于阴阳两气消长变化
我国各民族很早就有“阴阳”这样的两气化生宇宙万物的思想。《淮南子》记载,古未有天地之时,唯象无形,窈窈冥冥,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高诱注:二神,阴阳之神也。
伏羲、女娲的形象,可能和阴阳两气的观念有关。在汉代的画像中,伏羲和女娲常以人首蛇身的形象出现。伏羲手举日或规,女娲手举月或矩。这种内容的伏羲、女娲石刻画像与墓葬砖画,在山东、河南、陕西、四川、湖南等地区都有发现。这种画像,在廊庙祠堂里也可以见到。据记载,西汉初期鲁恭王刘余的灵光殿墙壁上就有伏羲、女娲画像,并将伏羲、女娲看成开辟之神。
“阳”与“阴”这样的两气,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先民从自然物、自然界气候等变化中抽象得出相关概念后,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向他人表达内涵呢?最好的办法也即最传统的办法就是为它们立象,立象可见意,即通过具体的图像来更好地表达抽象的意思。因此,我们常见的伏羲、女娲图像,传达的原始信息就是阳与阴。天地人间的变化都源于阴阳两气的消长变化,阴阳两气是天地万物的化生渊源。因此,伏羲、女娲举规和矩,也即表示他们“规天”“矩地”以定方圆,即开辟天地的神性。
上古文化中,盛传阴阳两气化生万物,如《庄子》中就有表述。闻名中外的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里,还有伏羲、女娲夫妇生下代表四时的“四子”之记载,这实际上是阴阳化四时的具象化描述。制定历法意味着创世,而“四时之散精为万物”“万物成于四时之散精”,表明历法创制对化生万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阴阳两气生四时,四时化生万物。伏羲、女娲是阳(气)与阴(气)的一种形象符号,阳(气)与阴(气)既然具有化生万物之功能,则女娲、伏羲也必当有此功能。战国秦汉时期的人虽已不知女娲、伏羲之真身是什么了,但他们对女娲、伏羲化生万物功能的描述仍当是得之于传承。所以,女娲、伏羲在这一功能上的叠合,完全可以说明二者之间原来具有同一体的性质。但后来,伏羲和女娲作为阳、阴符号的初始意义似乎不为人知。他们渐渐被从阴和阳的初始指意中分离出来,神灵化为造人之神,又历史化为所谓三皇中的二皇。
人从土出的神话折射先民对大地的崇拜
少数民族神话中,也不乏阴阳二神经营天地万物的故事。例如,阿昌族的创世神话《遮帕麻与遮米麻》、景颇族民间史诗《穆脑斋瓦》都有记载。
纳西族东巴教崇信的造物主神是一对阴阳对偶神。阳神叫美利董阿普,是男神;阴神叫勒勤塞阿普,是女神。东巴经《创世纪》中有相关详尽的记述。阳神又简称董神,女神又简称塞神。最初天地还没有奠定的时候,在上方出了佳音,在下方出了佳气,“佳音佳气结合”,然后就产生了天地。
化生万物之万物中也包括人,南方少数民族多有关于伏羲、女娲遭遇洪水,人烟断绝,他们结为夫妻,人类因而绵延下来的神话。伏羲、女娲作为人类始祖的传说,尽管在情节上各有特点,但基本结构大同小异。我们认为,这类神话、传说的产生与万物包括人是由阴、阳二气化生而成的上古意识有关。
上古文化认为,人的躯体和生命是禀赋天地阴阳二气生成的。人的生命作为一种有机体,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阴阳二气之中,阴气具有更为基本、更加重要的功能。阴与地、土相应,所以有神话将造人的神迹直接归之于女娲。《太平御览》记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入絙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
这个传说带有阶级社会的印记,无疑有后人修订的痕迹,但起源或许甚早。许多民族都有人从土出的神话,有学者认为这表现了先民对土地的崇拜,当然不无道理。
伏羲、女娲的婚姻故事,出现于很多民族的神话传说中。它们有一个大致相同的模式:大洪水后,世上的人都死绝,只剩男女二人;天神或者其他神灵暗示,二人结婚才能繁衍人类;二人经由占卜或龟等动物的指示,确信结婚乃是天意;二人结婚后,人类再传。在伏羲、女娲的婚姻中,“滚磨占卜”出现的频率极高。甘肃天水伏羲庙里,就放有一只石磨,以此来纪念二人的成婚。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之气。这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许多渣滓,里面无出处,便结成个地。”可见,伏羲、女娲的“滚磨成婚”只是一种比喻,是对阴阳这一对概念的形象说明。神话学家张振犁认为,洪水后,人类的再生,正如同宇宙阴阳二气之间矛盾运转一样生生不已。这样的观念,在原人那里虽然还形不成后来哲学家的抽象思维,但这种形象的比喻,在洪水神话中暗示出原人的自然哲学观念,则是无疑的。“滚磨成婚”的深层含意,当然也蕴于典型的中国式阴阳五行演化、运转的天体和人类起源论之中。因而,用它来象征结婚生人,就恰当不过了。
“补天,射十日”与历法制定或修订有关
历法与实际天象不相应合,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甚至巨大灾难,因此原始初民将其称之为“天之缺失”。后世把观象治历的工作称为“测天”。远古时代,修订历法工作也被叫作“补天”。
测天、补天的工作在远古常常是祭司(部落首领)的神圣职责。例如,圣王尧禅位给另一位圣王舜时曾郑重地嘱咐:“天之历数在尔躬。”测天、补天的工作通常由祭司(部落首领)组织人员进行,但后人为什么要把“补天”的功劳归于女娲呢?这可以从女娲阴神的神性以及原始思维的特征得到说明。
原始人常把一些自然现象归因于自然神灵的作用,如下雨是雨神所致、刮风则为风神操纵。女娲是阴神,“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合度,靠的是阴阳的和合,因此,把阴阳合度、晷度顺序的历法修正或制定的功劳归于阴阳之神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与初民常把他们的一些业绩归功于相应的神鬼思路亦是一致的。
伏羲的神性中,与历法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古今事物考》引《春秋内事》说:伏羲建分八节,以应四时。《易纬·乾坤凿度》里曾说伏羲有“立四正”的功绩。所谓“四正”,就是一“定气”、二“日月出没”、三“阴阳交争”、四“天地德正”。
伏羲、女娲的功业,还包括“造历”。《路史》注引《尹子·盘古篇》云:“女娲补天,射十日。”我们熟知的后羿射十日,被不少学者视为历法改革的喻指。由此,女娲之射十日也当是喻指对旧历,即不能反映“天道”的历法的否定。由此,“补天”则可认为与新历法的修订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女娲补天所用的材料是“五色石”。古今学者对“五色石”诠释不多,但这其实是不应忽视的。如果“补天”的确包含了制定或修订历法的文化内容,那“五色石”很有可能是历法的象征。这种历法是把一年分为五个季节月,每个季节月用一种颜色来表示。令人惊奇的是,且不说上古正存在一年分五季的五行历法,而且的确有用颜色来表示时段和方位的习惯。《史记》中就明确载有秦襄公祠白帝、宣公祠青帝、灵公祭黄帝等。《封禅书》载汉高祖刘邦入关后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于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故立黑帝祠,命曰北畤。
五方帝原来指称五色帝,具有非常古老的历史。清代学者孙诒让注《周礼》时指出,五方天帝之祭,自秦襄公以来,史有明文,则其说甚古,非郑君臆定……但以《史记·封禅书》及《汉书·郊祀志》考之,西汉以前有五色帝之称,王莽定祭祀,五帝亦称五灵。
五色帝中,青帝象征春季,赤帝象征夏季,黄帝象征季夏,白帝象征秋季,黑帝象征冬季。《尔雅》中也保留了以颜色表示季节的上古文化:“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以色彩为象征符号,可以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和空间具体化、形象化,使季节和时间空间变成可以指认与传喻的对象,无疑是一种伟大的文化创造。
同时,五色帝的概念与所谓五行的内涵有相同之处。五色帝与五行都跟五季相应,五季各一分为二,就是十个月。中国上古也存在过分一年为十个月的历法。
总之,创世神话说到底是对“我是谁”“我来自哪里”的追问,这恰恰也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神话思维与哲学思维是相通的。例如,阴阳、五行等概念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它能在上古神话中扮演根源性的角色绝非偶然。我们对传统神话作品,实在应该怀有更多的敬意,因为里面蕴藏着先人的伟大智慧,浸染着他们对自然、人生的不倦探索精神。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