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 鲁迅 李敖谁最伟大? – 女娲导航

韩寒 鲁迅 李敖谁最伟大?

有人问李敖对于韩寒的评价,他说:“韩寒如果不超出他的本位,仅仅是写一些小说,他肯定可以写一辈子;赛车也可以尽管赛,因为这是健身的范畴,但他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很痛苦。”“这就就好比你要和一个历史学家谈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你必须把294卷都通读一遍,因为这是进入知识境界的先决条件”。言下之意,韩寒写小说还凑合,但写杂文谈时政,韩寒是没有这个资格的,这个领域是他李敖本人所擅长的。    

李敖的话有两点:1、做学问是专家学者的事情,不是普通大众所能班门弄斧的;2、研究历史问题是历史学家的事情,普通人没有这个资格。李敖的这番话在中国当前知识分子圈内很有代表性,也是知识分子脱离普罗大众、远离现实高居象牙塔的一个主要原因。    

李敖的话引发我的一些疑问:难道我们普通人就没有资格谈论历史吗?我们必须读书破万卷才有资格写文章吗?依此类推,如果一个普通人没有熟读诸子百家、四书五经,是否意味没有资格评论传统文化呢?    

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如何读书?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先从李敖和韩寒的历史观谈起。固然韩寒的读书量和李敖无法相提并论,李敖确实是一个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但学富五车的目的是什么?不是炫耀,而是读书有用、学以致用,读书的功用无非就是陶怡情操、安身立命、服务社会、启迪民智。其中陶怡情操是娱乐,是读书的最低层次;安身立命是为人之本,是第二层次;服务社会是第三层次;启迪民智是读书目的的最高层次,这正是鲁迅这类真正的知识分子所承担的医治民族精神痼疾、引领民族精神方向的使命价值,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公共知识分子。    

但是学富五车的李敖给我们展现了什么样的历史观呢?这位通晓经史、胸罗万象的大知识分子却得出了这么一个历史观——毛泽东万岁!众所周之,万岁崇拜已经成为当代国际社会,包括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和中国知识分子界所深恶痛绝的个人崇拜典型范例。李敖的所谓历史观和“两个凡是”如出一辙!    

那么,李敖真的有万岁崇拜情结吗?从他桀骜不驯的本性来看,很可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李敖在蒋介石父子手里曾经蹲过大狱,李敖可能本着仇人的敌人是朋友的私怨来评价毛和蒋,高呼毛泽东万岁的同时,李敖将蒋介石父子贬低得一塌糊涂。    

与李敖相反的是,对蒋介石父子的评价,目前大陆台湾两地基本有着同样的共识,承认了国民党抗日主战场的领导地位,肯定了蒋介石抗战有功。近日,中央电视台10频道以连续专题报道的形式报道了中国首个个人专题抗战博物馆——西川樊建川抗战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有较大的部分是国民党抗日展馆,国内各大主流媒体和抗战历史学家纷纷对此表示肯定。    一个知识分子是否有客观的历史观,主要表现在是否能够超脱个人阶级立场和私人恩怨。与李敖成鲜明比较的是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司马迁被汉武帝宫刑,成为一个阉人,这是对人格的巨大摧残。但是司马迁《史记》中对汉武帝的历史评价却不偏不歧,中肯客观,不贬低、不美化,后代历史学家们将《史记》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范本。    

再谈鲁迅,鲁迅是一个愤怒的斗士,他也有私愤,和一些政见不合的文人争斗,如胡适等,但鲁迅文章大多是公愤而不是私愤,为民族陋习而愤,为体制腐败而愤。从犬儒文人的角度来看,按理说鲁迅是不该愤的,他每月工资加上稿费整整300大洋,这个价格在当时的北京可以每年买4栋四合院,而当下的北京四合院的房价大约是千万乃至上亿。可见,鲁迅享受的待遇可谓不低。    而李敖呢?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却只甘局限于台湾一小小泥丸之岛发愤,他的怒气丝毫不敢逾越小小台湾海峡,向炎黄子孙的腹地来愤一愤,最近却写出了这么一本书《阳痿美国》,台湾海峡越不过,却一步跨到太平洋彼岸的美利坚去了!    

李敖常常贬低鲁迅,认为鲁迅的思想格调实在不高,过于情绪化;认为鲁迅的胆子太小,不敢批评蒋介石。但是在我看来,李敖的愤怒和鲁迅相比格调差了不是一个档次,是私愤与公愤的区别。    

当下有两个人常常被人比喻为“现代鲁迅”,一个是李敖,一个是韩寒,但人们用李敖来比喻鲁迅,却是用鲁迅的缺陷来比喻的。鲁迅是民族的灵魂,但鲁迅的一个缺憾是好斗,他的这种好斗也误伤了一些不该被他批斗的人,如与林语堂、梁实秋、苏雪林的个人义气争斗。李敖恰恰继承了鲁迅的这些糟粕——好斗,却少了鲁迅最为重要的精华——公愤,取其糟粕、弃其精华!从他对韩寒这个后辈文学青年的轻率评价上就可以看出李敖的这个“冒牌鲁迅”的刻薄好斗特点。    

韩寒和鲁迅类似,两者都是收入丰厚,以韩寒的声望完全可以向作协组织靠拢,写几篇《含泪文》或《奥运鬼诗》,早日争取“德艺双馨”,成为一个又红又专的精英模范。但韩寒和鲁迅一样,不甘安逸、不甘平庸,对社会之丑恶毫不留情,以投枪匕首的文字树立了自己公共知识分的形象。因韩寒的公众影响力,一些问题因为韩寒的呼吁而得到妥善的解决。《南方周末》将韩寒评为2009年度新闻人物,美国时代周刊将韩寒评为百大华人公共知识分子。    

台湾著名女主持陈文茜刻薄的批评韩寒没文化时,韩寒很有风度的回言:咱不和女生斗。相比于与鲁迅对北师大女校长杨荫榆的刻薄,韩寒比鲁迅更有绅士风度。    

公共知识分子的本质是公愤知识分子,是公益的代言人。对于韩寒,虽然还有很多争议【但即便对于已经逝去多年的鲁迅至今也有很多争议】,不过莫庸置疑的是,对于韩寒的正面评价基本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因为对于我们这个鲁迅已经消亡多年的民族来说,任何一个哪怕有一点点类似鲁迅风骨的珍稀异类,都应该值得我们好好珍惜!毕竟,韩寒还是一个80后,一个仍在走向成熟的年轻人。当我们的电视和网络整天充斥着芙蓉姐姐、凤姐、赵本山卖拐、小沈阳逗乐的新闻时,当我们的文化新闻整天充斥着《含泪文》、王兆山的《奥运诗》时,我们这时候能在一个小小的新闻角落看到有韩寒这样的80后,他让我们觉得民族还是有希望的,鲁迅死后,我们的人种还没有完全退化!    

韩寒和鲁迅相比,还算不上什么大思想家;韩寒和李敖相比,也算不上什么大学问家;韩寒和某某国学大师比,更是小溪和大海的差距……但是,我们应该知道,韩寒这样的80后新生代,仅仅是一个象征,他预示着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比韩寒更优秀的青年,更有正义感、责任感的新生代,他们丝毫不比韩寒差,只是他们还没有韩寒出名而已。这才是韩寒现象的价值所在。      

而更为关键的是,我们读书是为了什么?我们学富五车又是为了什么?假如越读越糊涂,这样的读书又有何用!假如学富五车者是揣着明白装糊涂,难得糊涂,那么这样的学富五车不禁让人想起那句话——知识越多越反动!书读越多越反动!    

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写好《含泪文》,读书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写《奥运鬼诗》,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显摆“读书破万卷”;读书可以为了写好文章,但写好文章不是为了诡辩的技巧更高明……     求知、求真,才是读书最伟大的目的。求知是骨肉,求真是灵魂,缺一不可。读书,要读好书,要会读书;求知,要求真知,真知灼见。

Readers' contributions

女娲导航,这是一个资源整合的时代!其实,你可以很优秀!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