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帝
嘉庆帝即清仁宗爱新觉罗·�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乾隆帝第十五子。他在位期间是世界工业革命兴起的时期,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国内爆发了白莲教起义,清朝统治危机出现。他继续推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导致清朝落后世界大潮,留下千古遗恨。那么你想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位嘉庆帝吗?
嘉庆帝——上承康乾盛世,下启咸道衰世
嘉庆帝人物生平介绍
嘉庆帝(1796-1820年在位)爱新觉罗·�琰,清高宗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初名永琰,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乾隆五十四年(1789)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帝宣布第二年正月初一禅位,�琰于是于次年登基,改元为嘉庆,在位25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终年61岁。庙号仁宗,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葬于河北易县清西陵的昌陵。
爱新觉罗·�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密建为皇储。五十四年(1789年)被封为嘉亲王。六十年(1795年)九月,被正式宣布立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初一日,受乾隆帝禅位即帝位。其后,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帝控制,�琰暂时居住在毓庆宫。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帝死后,开始亲政。面对乾隆末年危机四伏的政局,嘉庆帝打出“咸与维新”的旗号,整饬内政,整肃纲纪。诛杀权臣和�,罢黜、囚禁和坤亲信死党。诏求直言,广开言路,祛邪扶正,褒奖起复乾隆朝以言获罪的官员。诏罢贡献,黜奢崇俭。要求地方官员对民隐民情“纤悉无隐”,据实陈报,力戒欺隐、粉饰、怠惰之风。但其对内政的有限整顿,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清朝政局的颓败。
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如火如荼。�琰即位后,倾尽全力,大举围剿镇压川、楚、陕农民大起义。更易统兵大员,严惩镇压不力的将吏。严密军事部署,实行剿抚兼施的两手政策,分化瓦解起义军。实行寨堡团练的坚壁清野政策,割断了起义军与人民的联系。嘉庆十年(1805年),川、楚、陕农民起义被镇压,清统治力量也受到严重削弱。嘉庆十五年(1810年),镇压了爆发于东南海疆的蔡牵起义军。嘉庆十八年(1813年),北方爆发天理教起义,部分天理教徒,在太监接应下冲进皇宫,“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琰下诏罪已,同时严令对冲进皇宫的起义军血腥屠戮,无一幸免,并捕杀在城外的头目林清等。天理教起义被镇压。
在对外交涉中,嘉庆帝力主严禁鸦片,对英国侵略者在沿海的骚扰活动保持了高度警惕性,对英国提出的帮助清朝镇压起义军,帮助澳门葡人抵御法国的居心叵测的要求,明智地严辞拒绝。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拒绝了英国提出的建立外交关系、开辟通商口岸、割让浙江沿海岛屿的要求。而闭关锁国的传统观念,也使其对外来事物采取盲目排斥态度。
卒谥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嘉庆帝为何会是一个平庸的皇帝?
?在大清王朝中,有这样的一位皇帝,他前承“康乾盛世”后接鸦片战争。可以说,这位皇帝是大清王朝中十分关键的一位人物——他就是大清中衰皇帝:嘉庆帝。如果说将清王朝的衰败归罪于一人太过的武断,那至少可以说在嘉庆皇帝时期,大清王朝就已经开始加速走下坡路。嘉庆帝只不过是一个平庸的好人而已!
嘉庆皇帝的二十多年统治,就在这一日日抱怨、迷惑、痛苦、尴尬中过去了。
二十多年间,虽然经常心灰意懒,但是他从来没有放松过权柄,一直到去世前一天,还在不倦地处理政务。
其实,这种勤奋已经成了一种惯性,成了一种“懒惰”着的勤奋。他弄不明白为什么他越努力,形势就越糟。他不明白他已经在中国历史上找遍了所有药方,为什么还是不见效。越到后来,皇帝越对扭转社会大势丧失了信心,他已经成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表面上,他一天到晚,一刻也不休息。实际上,他已经习惯于不动脑子,让祖宗为自己动脑子。“体皇考之心为心,本皇考之治为治。”只要祖宗说过或做过的,他都依样画葫芦地执行贯彻。
到了晚年,他的“守成”“法祖”已经升华到如此高度,那就是每天都死按“实录”办事。
嘉庆二十年(1815年),礼亲王昭琏因小事将其属下人等禁押在王府之内,严刑拷打,手段非常残酷。皇帝闻知十分生气,判昭琏革去王爵,圈禁两年。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六月,皇帝早起恭阅康熙“实录”,看到内有平郡王纳尔图打死无罪人又折二人手足一事,当时康熙的处理方案是革去王爵,免其监禁。礼亲王案远较之平郡王案轻,于是皇帝当日下旨,改变前判,“敬承家法”,将昭琏释放。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十月十九日,宫内文颖馆失火。火势不大,内宫太监鉴于天理教血染紫禁城的教训,怕引来坏人混入宫中,没有开宫门命护兵入内救火,而是由太监们亲自扑灭。按理说这事处理得不能算错。可是嘉庆皇帝在八天之后读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九月“实录”,内载乾隆帝规定,凡宫内园庭遇失火等意外之事,即行开门放外边人等进内扑灭。于是皇帝根据这一记载,以违背乾隆指示为由,下旨处罚有关官员。
正是在这种不论时间地点一律按“实录”办事的原则下,大清朝一天天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沉沦,皇帝也在迷茫中一天天老去。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孔子后人、第七十三代衍圣公进京面圣,回来后把皇帝的谈话一丝不苟地记载下来,使我们得以直击这位皇帝晚年的精神面貌。皇帝一见面就说:“我想到曲阜去,不能,你知道不?山东的水都过了临清了,这个怎么好,真没法。圣庙新修的,我等到七八年后去,又残旧了,怎么了?”
过几天辞行,皇帝又旧事重提,絮絮叨叨地说:“我登基已是二十四年,总不能去(祭孔),是缺个大典。我从前虽然随着高宗(乾隆皇帝)去过两回,到底不算。我到你那里去容易,就是路上难,水路吧亦难走,旱路吧亦难走……你看河上水这么大,山东民情亦不好,到底怎么好?弄得真没法,了不得!”
一口一句“真没法”“怎么好”“怎么了”“了不得”,似乎已经成了皇帝的口头语,焦头烂额之态毕显。帝王生涯现在对他来说,简直是一种刑罚。在撒手而去的时候,他的最后一丝意识也许不是留恋,而是轻松。
从亲政初期的伟大,到谢幕时的尴尬,嘉庆的滑落曲线如此令人叹息。在全面盘点嘉庆皇帝的统治时,历史书给出的词汇是“嘉庆中衰”,他二十多年的统治,前面连着“康乾盛世”,紧接其后的,则是“鸦片战争”。
正是在嘉庆皇帝的统治下,大清王朝完成了走向万劫不复的衰败的关键几步:腐败之癌由乾隆晚期侵蚀到国家肌体的几个重要器官,演变成了嘉庆晚期的沦肌浃髓,全面扩散。国困民贫交织在一起,大清帝国已经被掏空了精华,成了风中之烛,所以在他之后,昔日不可一世的大清帝国才那么容易地沦为任人宰割的对象。这个辛苦了一辈子的皇帝,后来是作为一个彻底的失败者进入了历史。
失败的原因,是一直标榜“法祖”的嘉庆,在最核心的地方背离了祖先的传统。
清朝历代雄才大略的帝王一以贯之的特点,一是“现实精神”,二是超凡勇气。皇太极说过:“凡事莫贵于务实。”雍正皇帝也说:“本朝龙兴关外,统一天下,所依靠的,唯有‘实行’与‘武略’耳。我族并不崇尚虚文粉饰,而采取的举措,都符合古来圣帝明王之经验,并无稍有不及之处。由此可知,实行胜于虚文也。”
从努尔哈赤到多尔衮,正是因为他们头脑不受束缚,一切判断从现实出发,因势利导,灵活实用,才成功地从东北走到了北京。从康熙到乾隆,也正是在现实精神的指导下,才出现了连续百余年间多次不拘定势的政治创新,生机勃勃、充满进取精神的政治态势,不断生长、修正、完善的制度演变,才导致了康乾盛世的诞生。他们高举“法祖”之旗,法的正是祖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宏大气魄。
恰恰是从高喊守成的嘉庆开始,清朝皇帝丢掉了祖先的精神内核。对失败的恐惧,已经注定嘉庆是个失败的皇帝。因为一个没有缺点的人,注定是平庸的人。一个不敢承担任何风险的统治者,注定不能成大事。在这“千年不遇之变局”前,要想挽救大清朝,最关键的不是勤奋,不是仁爱,也不是节俭,而是眼光、观念和勇气。
可惜,嘉庆皇帝缺乏的,就是这样一双能发现问题的眼睛和解决问题的勇气。大清王朝的不幸,就在于需要伟大人物的时候,坐在这个位置上的却是一个平庸的好人。
清嘉庆帝猝死之谜
嘉庆帝(1796年-1820年在位),清高宗弘历第十五子,满族。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初名永琰,后改名�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一年正月初一禅位,�琰于次年登基,改元为嘉庆,在位25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终年61岁。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一直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十分自信的嘉庆帝决定搞一次木兰秋�,没有想到在这次木兰秋�的过程中嘉庆帝发生了意外。
按正史,清朝皇帝的死都是正常病故,即使是突发性猝死,也记录的非常冠冕堂皇。然而,野史、传说就不同了,五花八门的死因,让史家至今争论不休。其中,嘉庆皇帝的死因最为,野史传说他是遭雷击而亡,其实这种说法都不值一驳。那嘉庆帝究竟是如何死亡的呢?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十八日,嘉庆皇帝从圆明园启程,带着皇次子绵宁,皇四子绵忻还有王公大臣等人,踏上了行围的征程;根据《清仁宗实录》记载,嘉庆帝心情非常愉快,这个时候正好是北方金秋时节,云淡风轻,冷暖适宜,沿途满眼丰收在望的庄稼;让人一看非常欣慰,前往木兰围场的第一站是承德,清朝的时候要走七天时间,虽然嘉庆帝主要是坐轿,但依然耗费了很大的体力,而且饮食起居不比宫中,一路上还要处理政务,自然十分疲劳,身体免疫力下降,二十三日午后,嘉庆帝开始感觉身体不适,症状是头晕、头疼,御医立即前来诊治,认为是“偶感�暑”就是轻度中暑,但是君臣都没有重视这一点,而是恰恰相反,继续向承德进发,二十四日上午,嘉庆一行抵达广仁岭,承德官员、蒙古王公前来接驾,嘉庆帝身体欠安,但心情愉快,一时心血来潮,也可能是为了显示自己身体的硬朗和骑术的精湛,他决定弃轿换马,群臣,太医,还有太监纷纷劝阻,但是嘉庆兴致很高,非骑不可,于是试马大臣试过马后,嘉庆皇帝在群臣的扶掖之下,踩着试马大臣的后背骑上了这匹宝马良驹;一抖缰绳,策马飞奔,在嘉庆帝在走向死亡的过程中,我感觉这个环节十分关键。今天骑马已经成了一项体育运动,你别看那马跑得气喘吁吁,实际上那骑在马上的人也很紧张和疲劳,嘉庆毕竟是年过六十的人,平日里养尊处优,冷不丁来了一场大运动量,血压,心肺肯定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必然要热汗横流,塞外的秋风一吹病情能不加重吗?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公历是1820年9月2日,嘉庆帝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一夜未曾安寝的嘉庆皇帝清辰五点起床,梳洗完毕,开始阅读祖宗的实录,这是他几十年间的一个习惯,不管工作多忙每天都要读一卷实录,读完实录用过点心,然后开始处理政务!快到中午的时候军机大臣前来觐见,拿过皇帝批阅的文件一看,顿时说皇上不能再工作了,必须休息,因为这个时候嘉庆皇帝写的字大臣已经很难辨认了,可见皇帝的思维处在混沌之中,这一劝嘉庆自己也感觉支撑不住,于是就在太监的搀扶之下上床休息,结果一躺下就陷入昏迷状态!太医,皇子,群臣围着昏迷的嘉庆皇帝团团转,无计可施,据说躺在床上的嘉庆皇帝有的时候口鼻乱动,几次想抬起手臂,很显然皇帝有话要说;但是终于没有做出任何表示,群臣急得直跺脚,纷纷前往佛堂焚香叩拜,祈求佛祖保佑皇帝,同时军机大臣下令,避暑山庄戒严,只许进,不许出!气氛十分紧张,人们的脸上都挂着重重的忧虑,晚上七点钟的时候,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想起了一片哭声,主宰中国命运二十多年的嘉庆皇帝去世了,终年六十一岁。
耐人寻味的是,当时向天下人颁布的嘉庆帝遗照,以及后来编成的《清仁宗实录》和《清宣宗实录》,都没有提及嘉庆的死因,按说嘉庆死的时候61岁,年龄不算很大,更关键是的突然死亡,你要不把死因向天下交待清楚,难免议论纷纷。嘉庆皇帝属于猝死的,什么疾病可能导致猝死呢?让我们分析一下,当时嘉庆皇帝处在四种状态之中:
第一、《清宣宗实录》里边记载嘉庆皇帝“天体丰腴”,就是说他比较胖,他这个人比较好喝酒,酒量在三四两之间不算很大,但是经常喝,我们还应该提一提皇帝的生活习惯,你比如说皇帝的饮食,这个清朝皇帝的饮食主要以鸡鸭猪羊肉为主,其中又以猪肉为主,青菜吃得很少,海产品基本不吃,淡水产品吃得也少,他长期摄入高胆固醇,高蛋白的食物运动又很少,所以我感觉嘉庆皇帝很可能有高血压的病史,你想,肥胖,嗜酒,高热量的食物,又少运动,他能不得高血压吗?
第二、二十年来,嘉庆帝为治理这个庞大的帝国耗尽了全部的心血,没有一天轻松;长期处在压抑、烦躁、忧愁和劳累之中,这种疾病状态对很多疾病都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一个高血压病人来说尤为不利!
第三、去世的前三天开始感觉不适,但是没有引起注意,症状有两个,一个是二十三日那一天开始感觉头晕头疼,再一个二十四日那天感觉“痰气上涌”,我理解为胸痛胸闷,这么两个症状而且越来越严重。
第四、去世的时候毕竟是过了六十岁了,又经过长途跋涉,身体处于疲劳和兴奋之中,在这种情况下猝死,我感觉他病因最有可能的是就是心脏病或者是脑淤血,从下午发病到傍晚去世,去世的前三天“偶感风寒”,出现头晕、头疼的症状来看,脑淤血的可能性大;从痰气上涌,感觉胸闷胸痛的这个角度来看,心脏病的可能性大!到底是哪一个的可能性更大呢?我感觉心脏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要是脑淤血的话,他只能头疼,但是不大可能胸闷,胸痛;相反要是心脏病的话,他不仅是胸闷,胸痛,他同时还头晕,头疼。
综上所述,嘉庆皇帝很有可能是死于心脏病之中的冠心病,急性心功能衰竭。
女娲故事会:
历史趣闻 奇闻异事 灵异恐怖 科学探索 未解之谜 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