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
洪承畴是明末清初名臣,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松锦之战战败后被清朝俘虏,后投降成为清朝汉人大学士。洪承畴宣导儒家学术,针对顺治皇帝不崇信孔孟,提出意见,为满汉的合流打下基础。而洪承畴是一位比较复杂的历史人物,历来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他是明朝重臣,松山之败后降清,沦为汉奸。那么你想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位洪承畴吗?
洪承畴——明末清初名臣、投降大清的明末叛臣
洪承畴人物生平经历
洪承畴(1593年10月16日-1665年4月3日),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人(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为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后降清,成为清朝首位汉人大学士。洪承畴宣导儒家学术,针对顺治不崇信孔子孟子,提出意见,为满汉的合流打下基础。对于清朝,洪承畴在朝廷的功劳极大,可以说除了多尔衮及范文程以外,再无他人。乾隆因洪承畴为叛明降清的人,列于贰臣甲等列入《清史·贰臣传》。 洪承畴于崇祯年间,曾辑有《古今平定略》12册。后人又辑有《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及《经略纪要》24卷。
洪承畴初授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历员外郎、郎中等职,在刑部任事6年。明·天启二年(1622年)擢升浙江提学佥事,以才高识士,所选人才皆俊奇,为朝廷所器重,2年后升迁两浙承宣布政左参议。
明·天启七年(1627年),升陕西督道参议。
明末政治腐败,破产,压迫剥削日益加重,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王嘉胤、杨六、不沾泥等在陕西府谷等地首举义旗,全陕响应。从崇祯元年(1628年)至崇祯三年间,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先后起义,陕境共有义军100余部。一部份官军边兵,因缺饷哗变,亦加入义军,并成为骨干。
明廷令三边总督杨鹤“剿抚兼施、以抚为主”。
洪承畴
崇祯二年(1629年),农民军王左挂、苗美率兵进攻韩城。陕西总督杨鹤手中无将,情急之下,令当时还是参政的洪承畴领兵出战。洪承畴斩杀敌兵三百人,解了韩城之围,顿时名声大噪。
崇祯三年(1630年)六月,洪承畴被任为延绥巡抚。作为杨鹤手下干将,本该支持上司的“招抚政策”,可是洪承畴没有,他反而大力剿匪。而且不仅剿匪,且并“杀降”!当时被其杀掉的投降“贼军”多达数万,这也是洪承畴出现在每本历史书上都是“反动人物”的原因。其实如果读过明末“贼军”史就不难发现,李自成、张献忠曾多次诈降,养精蓄锐一段时间后再反。明朝多次对“贼军”剿而不死,就是因为这种诈降。由此可见,洪承畴在这方面是颇有先见之明的。
明廷无力养活大批饥民,已就抚者,纷纷再起。崇祯四年(1633年),三边总督杨鹤为此被罢官入狱,洪承畴继任陕西三边总督。洪承畴改杨鹤的“边剿边抚(诱降)”为“全力清剿”、“以剿坚抚,先剿后抚”方针,集中兵力进攻陕西农民军。崇祯五年(1632年)春天,一股农民军由于顶不住官军的压力,向庆阳突围。洪承畴亲赴庆阳,指挥会战。双方在西澳激战数十次,农民军损失惨重,首领杜三、杨老柴被斩杀。此战一扫多年官军之颓气,被朝廷称为“西澳大捷”。
各部义军先后东进,崇祯四年(1631年)至六年(1633年),活动中心移至山西。作战亦由极度分散,各自为战发展为相对集中,互相呼应。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罗汝才等部20余万人,号称36营,一度破大宁、隰州、泽州、寿阳等城。
崇祯六年(1633年)冬,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李自成等24营10余万人突破官军包围,经渑池县突破黄河防线,转进至明军力量薄弱的豫西楚北,以郧阳为中心,分部来往穿插于豫楚川陕之间,利用官军分兵守境,互不协同的弱点,进行游击性质的流动作战。明军不得不分兵把守要隘,穷于追剿,陷入战线过长,兵力分散的困境。洪承畴为改变被动局面,以重兵包围起义中心地区,实施重点进攻,高迎祥义军接连败于确山、朱仙镇(今河南开封市西南)等地,被迫转入西部山区。
明廷为改变“事权不一、相互观望”被动局面,改用“集中兵力,全面围剿”方针。崇祯七年(1634),以陈奇瑜为五省总督,统一指挥陕晋豫川及湖广官军,由四面分进合击,企图一举尽歼各部义军。义军相继转进汉中,围剿落空。
明·崇祯七年(1634年)十二月,明思宗朱由检撤陈奇瑜,洪承畴仍任陕西三边总督,以功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成为明廷镇压农民起义的主要军事统帅。当其调动官军入陕,重新组织围攻时,当时农民军聚集在陕西的有20余万人,其中以闯王高迎祥,及其部属李自成的力量最为强大。洪承畴命总兵贺人龙、左光先出兵夹击,义军突围东走,转进灵宝、汜水(均在河南)。
崇祯八年(1635年)一月,洪承畴率主力出潼关,在河南信阳大会诸将,准备对起义军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围剿。
义军于崇祯八年初,分三路分进:一部西返陕西,一部北进山西,一部东入凤阳,焚毁皇陵。洪承畴军三月间至河南时,义军已大部又集中于陕西。洪承畴匆匆回军关内。李自成在宁州、真宁两歼官军,破咸阳,逼西安。高迎祥、张献忠等乘官军被牵制于陕之机,三度进入河南。
明廷认识到在义军流动作战情况下,全面围剿,势难成功,又改用分区负责,重点进攻的方针。崇祯八年(1635) 八月,以卢象升为五省总督,专治中原;洪承畴专治西北,各自负责,相互协同。当年冬及九年春,高迎祥、张献忠在河南连续失败,兵力损失过半,残部再返陕西。此时,李自成在兴平等地亦多次失利。
明廷为加强陕西攻势,令孙传庭全力进攻汉中的高、张各部,令洪承畴专力进攻陕北的李自成等部。崇祯九年(1636年)七月,洪承畴率军在临潼大败农民军,起义军被围困在丛山之中长达3个月。高迎祥率部从陕西汉中突围,遭陕西巡抚孙传庭埋伏,在整�(今陕西周至)被洪承畴俘虏,并将其解京磔死。高迎祥余部走归李自成,起义军推戴李自成为闯王。
此时,清军入边,破昌平等16城,朱由检急调卢象升率军驰援,中原压力减轻。张献忠乘机复起,联合罗汝才等部20余万人,沿江东进,分散活动于蕲州、霍山一带。
崇祯十年(1637年),朱由检再命熊文灿为五省总理,增派禁军1200人,组织新的围剿。李自成进军四川,一度破城l0余座,并攻克甘肃的宁州、羌州,入七盘关,但在十一年(1638年)返陕时,在洮河一带遭洪承畴及孙传庭军袭击,败走岷州。与此同时,张献忠在南阳亦为左良玉军击败,负伤退谷城。熊文灿遂改围剿为招抚。刘国能、张天琳、张献忠、罗汝才先后降明或就抚。李自成率残部活动于川陕边境山区。
崇祯十二年(1639年)十月,陕西最后一股“贼军”——李自成部在流窜途中,被洪承畴令总兵马科、左光先领兵截击。李自成回师转东,洪承畴又令曹变蛟潼关设伏邀击,李自成大败,仅余18骑走入陕南商洛山中,农民起义陷入低潮。
洪承畴治军有方,镇压农民起义连连胜利,俘杀高迎祥,又多次打败李自成,统治阶级内部颂声大起,称洪承畴的军队为“洪军”。在取得一定战果之后,洪承畴向崇祯皇帝上书请求留饷银20万两,一部份作军费,一部份赈济贫民。
洪承畴是汉奸吗
其实,在中国古代,本来是没有汉奸一词的。
汉奸的出现,当在明清交替之际。
来自明朝的部分官员中,因为有一部分人出于各种原因,而投降了满清政权。后来的人,便把这部分人称呼为汉奸了。
这个时期的汉奸,根据我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主动投靠型。代表人物是孔有德、耿仲明。
洪承畴故居
第二、又想立牌坊,又想做婊子型。代表人物是洪承畴。洪承畴是明朝进士,曾任兵部尚书。1639年督师蓟辽,1641年为清兵所俘。皇太极派范文程劝降他,发现他爱惜衣服,梁上掉下一点灰尘,撒在他的衣服上,他拍了又拍。听了这个报告,皇太极便亲自去看洪承畴。将身上的御衣解下披在洪承畴身上。洪承畴睁大眼睛感激地看着皇太极,于是归顺了清朝!
第三、被迫无奈型。代表人物是祖大寿。
第四、极为特殊型。代表人物是吴三桂。
我们在讨论汉奸这个问题之前,还是让我们首先再度申明我对汉奸这个词汇的理解:我们讨论的中国古代的汉奸,也就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汉族的败类,而不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中投靠外族或外国侵略者,甘心受其驱使、出卖祖国利益的叛徒。
问题在于,在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这种不和谐的声音在颠覆者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根据这种观点:评判任何事物是否进步都应该按照生产力这个标准!
如果这样说,的话,我们所学习过的历史,就真的要完全被颠覆了。
在这些人看来,所谓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与即将统一中国的大清王朝对抗,因此,也就不能被称呼为“民族英雄”;在他们看来,所谓的袁崇焕抗击后金军队,纯粹就是反对国家统一,是完全应该否定的。
同样,在他们看来,洪承畴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因为他能够审时度势,及时归顺大清王朝,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按照这个道理推论下去,则是非常危险的。
我们知道世界大同是我们的最高理想,是我们毕生追求的目标。但是,既然世界要大同,还要我们干什么呢?我们知道,当今的世界,所有的高科技都掌握在人家美国的手中,我们中国人投降了算了,还自己努力干什么呢?
有的朋友一定会认为我在狡辩。
其实真的不是在狡辩。我们一定要想明白一个道理:
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国古代国家,他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国家,我说的是一个汉族政权里面出现了败类。
你可以认为这个汉族政权已经完全腐败了,应该被推翻了,你可以从事推翻他的一切活动,但是你就是不能勾结另外一个民族的政权的军队,来达到你的目的,否则,你就一定是汉奸!
再有。还要说明的是,不要高抬洪承畴,至少他在投降的时候,心里面没有想着我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要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不要把后面出现的客观结果归因于一个投降派的身上!一个贪生怕死的人,没有那么高的觉悟!
汉奸,终归还是汉奸!(www.ngnvip.com)
洪承畴降清朝, 真是贪恋考庄皇后美色吗?
首先,庄妃是蒙古人,嫁给满族人,又长年在后宫不得宠,想来皇太极不会为她请家教教汉语。直到清兵入关之后,我们还经常看到有记录说孝庄跟大臣们用满语交流。你要想想咱们学英语之难,就知道以庄妃的环境用汉语来劝降有多大可能。老洪是汉人,估计不会说满语,就算会说未降时也不屑说。两人语言不通,两句半汉语对两句半满语,能沟通出个什么呢?
再说,以皇太极的审美眼光看来,庄妃并不算是无可取代的大美人,否则他也不会把她扔到五宫排名最后一个。此时他手头刚刚接收了林丹汗的N多女人正没处分配呢,好像还分了不少给自己的兄弟和儿子。此时庄妃刚刚生完福临不久,皇八子已死,福临是目前后五宫唯一的男孩,他能让孩子的妈去找老洪吗?若要真心招降洪某,干脆送他几个年轻漂亮的不更好,拿个他看得到吃不着的去引诱他,这不是招揽是结仇了,嘿嘿嘿!
洪承畴之降,原因一来是同为降臣的范文程将心比心式的说服;二来是因为崇祯杀了袁崇焕的心理阴影再加上皇太极的笼络;第三是他还贪生,范文程很肯定地说洪某连衣服掉灰尘都注意,他一定没打算以死报国。
事实上,洪承畴的归降与布木布泰(即: 孝庄)无关,只不过是汉人气愤老洪投降清朝,再加上不忿满清入关,于是乎清朝的先帝头上就绿云罩顶,小皇帝便老子众多。降臣洪承畴、权臣多尔衮都纷纷成为艳情故事男主角,幸亏吴三桂已经分配到一个更多香艳传说的陈圆圆,否则说不定也会在这出艳情记里参演一角。
虽然两宫皇太后并尊,但只编派木布木泰,不编派哲哲,估计一来是哲哲年纪过大,不够资格作艳情小说女主角;二来哲哲不是皇帝的亲妈,编派起来隔一层;三来是因为哲哲去世得早的缘故。普罗大众的耳朵还没来得及听说到这一位皇太后的存在,就已经没什么可说了。
顺治六年,母后皇太后哲哲去世,她死后,被追谥为孝端文皇太后。对于哲哲的死,也许布木布泰是松了一口气的,这位姑姑操纵了她的前半生,她的婚姻、她的生育、她的行事做人。虽然此时她也做了六年的皇太后,却是无时不处在哲哲的阴影之下,从未正式发号施令过一天。
然而,松了一口气,却悬起一颗心,最后一个可以节制多尔衮的人也去世了,再也无人能够控制多尔衮了。
此时的多尔衮身体也在走下坡路,唯其如此,他更不甘心就此放手,而在更积极地进行登上皇位的举动,他在自己的府中穿起龙袍,他频频调集自己所属的两白旗军队……
布木布泰奈何不了多尔衮,她所能想的办法就是尽量地拖住多尔衮称帝的步伐,为此不惜委曲求全,步步退让,然而仍然是没有足够有力的措施,来阻止多尔衮的称帝进程。
这时候命运之神似乎又站在布木布泰这一边了。就在多尔衮加紧称帝的时候,却于顺治七年十一月,出塞外打猎时突然发病身亡。
于是,顺治在做了七年皇帝之后终于可以亲政了,布木布泰在做了七年的皇太后之后终于可以当家做主了。
为了稳定多尔衮的旧部,多尔衮灵柩回京时,顺治亲率诸王大臣出城恭迎并颁布哀悼诏书,命令以皇帝的规格来安葬他,追封多尔衮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升�太庙。但是仅过了不到一个月,死去的多尔衮就被以谋反的罪名清算,削去爵位,撤出宗庙,开除宗室名分,没收家产,平毁陵墓,死后鞭尸。布木布泰母子俩,终于彻底出了压在心头长达七年之久的恶气。
直到一百多年以后,乾隆才彻底为多尔衮平反昭雪。他称赞多尔衮“抚定疆陲,一切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即迎世祖车驾入都,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并说多尔衮的冤案乃是“宵小奸谋,构成冤狱”,虽然把罪责推于臣下,但这“宵小奸谋”四字评价,叫这个案子的实际操作人布木布泰和福临若死后有知,不知道做何感想。
一切都结束了,然而一切都并未结束。人们往往以为解决了一个烦恼,结果却发现新的烦恼开始了。
女娲故事会:
历史趣闻 奇闻异事 灵异恐怖 科学探索 未解之谜 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