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确
蔡确是北宋时期的大臣,字持正,泉州郡城人,宋臣。韩绛宣抚陕西时,见其有文才,荐于其弟开封府尹韩维属下为管干右厢公事。 蔡确为人尚权谋,又是王安石变法的中坚人物,特别是王安石罢相后,“凡常平、免役法皆成其手”。因此,《宋史》将其列入“列传·奸臣”。而蔡确也是政治斗争中的一个失败者。那么你想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位蔡确吗?
蔡确简介——北宋时期的大臣
蔡确人物讲解
蔡确(1037—1093),字持正,泉州郡城人,宋臣。举仁宗嘉�四年(1059年)进士,调州司理参军。韩绛宣抚陕西时,见其有文才,荐于其弟开封府尹韩维属下为管干右厢公事。
历史作用
在王安石罢相,神宗动摇的情况下,新法在元丰年间还能够推行,这同蔡确等变法派坚持变法立场,维护变法成果,敢于斗争是分不开的。
虽然“元丰之政多异于熙宁之政”,元丰之政对大地主、大贵族作了一些妥协,但仍作了一些兴利除弊的变更,这些变更有利生产的发展。因此这个时期曾一度出现社会较为安定的局面。《续资治通鉴》卷七十七载:元丰六年河北转运使吴雍奏称:“见管人粮、马料总千百七十六万石,奇赢相补,可支六年。河北十七州边防大计,仓廪充实。虽藉丰年,实以吏能干职”。可见元丰间,生产确实得到一定的发展,吏治也较为清明。
我们还可以从闲居金陵的王安石诗作,如《歌元丰》、《元丰行示德逢》等,所反映的情况,窥见一斑:
“歌元丰……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
“……三年五谷贱如水,今见西成复如此。元丰圣人与天通,千秋万岁与此同。先生在野固不穷,击壤至老歌元丰。”
即使怀疑王安石或夸大其词,粉饰太平;然而没有一定的事实,诗人是无法写出这样的颂歌来的。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着重视人物在关键性的历史活动中,对历史的发展究竟起了什么作用?蔡确关键性的历史活动是支持变法,坚持变法,维护变法成果。在他秉政时期,生产得到发展,社会相对安定。因而他是推动而不是阻碍历史的发展,我们应予以肯定。至于个人作风如何,对历史人物来说,不是主要的方面。还要看到宋以后封建社会史学家总是以道学标准去衡量人物的忠奸优劣,他们历来以道学的门户之见,对变法派肆加挞伐、诬蔑之词,尤所不免。这绝不应阻碍我们今天对历史人物的公正评价。
蔡确《夏日登车盖亭》原文赏析
夏日登车盖亭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赏析
蔡确于1059年(嘉�四年)中进士,1082年(元丰五年)拜尚书右仆射,元�年间(1086—1094),罢知陈州,因为受其弟蔡砥牵连,罢官以后迁往安州(今湖北安陆),夏日登车盖亭,作了十首诗,此其第三首;《尧山堂外记》载:“时吴处厚笺注以闻,其略云:五篇涉讥讽。‘何处机心惊白马,谁人怒剑逐青蝇’——以讥谗谮之人;‘叶底出巢黄口闹,波间逐队小鱼忙’——讥新进用事之臣;‘睡起莞然成独笑’——方今朝廷清明,不知确笑何事。”
这首诗,着意刻画了作者贬官后的闲散之态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人的另一首诗说:“公事无多客亦稀,朱衣小吏不须随。溪潭直上虚亭里,卧展柴桑处士诗”就是对他那种官冷事闲生活的写照。不过,它没有这首诗写得委婉深切。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纸屏”,即纸屏风,以藤皮茧纸制成,取其雅致通风,屏上常以梅花蝴蝶为饰。这两句说:游亭之后,便躺在纸屏遮挡的石枕、竹方床上,看了一会儿陶渊明的诗(“卧展柴桑处士诗”),感到有些倦怠,便随手抛书,美美地睡了一觉。诗人是“夏日登车盖亭”的,因而,读了“纸屏、石枕、方竹床”,使人顿觉气清意爽;读了“手倦抛书、午梦长”,顿见诗人闲散之态;并且从“午梦长”中,还透出一点半隐半露的消息,这要联系下文来理解。
“睡觉莞然成独笑”,梦醒之后,诗人却要“莞然”一笑。诗人所读的书,是“柴桑处士诗”;诗人所作的梦,也是耕樵处士之梦;梦中是处士,醒来是谪官,他想想昔为布衣平民(“持正二十许时,家苦贫,衣服垢蔽。”事见《懒真子》),鸿运一来,金榜题名,官位骤升,后来突遭横祸,谪居此州,这如同大梦一场。诗人“莞然独笑”,是在“午梦长”中有所妙悟,从而领略到人生如梦,富贵如云烟。由此,他想到了归隐;想到归隐,马上便有隐者的呼唤——“数声渔笛在沧浪”。而听到了“数声渔笛”,他的归隐之情就更加迫切了。
唐代诗人王维,写过一首《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这首诗一方面明示作者“万事不关心”,一方面又描摹了他聆听“渔歌入浦深”的情状,所以归隐的题旨比较明显。而蔡确这首诗,却仅以“莞然独笑”、“数声渔笛”揭示主旨,这就比王维之诗更形委婉;更具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王逸《楚辞章句》注:“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浊,喻世昏暗,宜隐遁也。”描写闲散生活,抒发归隐之志,不满社会现实,便是这首诗的主旨。(www.ngnvip.com)
蔡确、蔡襄、蔡京、蔡卞之关系
这四位都是北宋中期的大人物,都是福建人,蔡京和蔡卞是亲弟兄,但是他们和蔡襄的关系说法众多,尤其是在论及书法中的四大家“苏、黄、米、蔡”的时候,往往谬误流传,这里对四人的关系进行说明。
首先四人同宗,也是同一个辈分,蔡确和蔡襄是同一个爷爷,他们的父亲是亲兄弟,他们的曾祖和蔡京、蔡卞的曾祖是亲兄弟(据福建莆田蔡氏族谱)。有人说从名字也能看出,毕竟襄、京、卞三个字是一个部首,这只能说是歪打正着,他们只是同族,起名字还不能达到一个部首的精确度,毕竟同一部首又适合作为名字的汉字不多。
蔡确,字持正,泉州晋江人,父徙陈。确有智数,尚气,不谨细行。(见宋史卷四百七十一,列传第二百三十,奸臣传)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见宋史卷三百二十,列传第七十九,仙游旧属泉州府,今属福建莆田市)
蔡京,字元长,兴化仙游人。
蔡卞,字元度,与京同年登科,调江阴主簿。王安石妻以女,因从之学。(见宋史卷四百七十一,列传第二百三十一,奸臣传)
史家一直对元朝脱脱的《宋史》表示不满,这是一部不受认可的二十四史之一,可是也没有办法,还有一部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史家评价比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有很大距离,其他人也编纂不出更令人信服的宋史了,毕竟年代久远,政府的修史计划也不会列入宋史。
首先《宋史》将蔡确、蔡京、蔡卞列入了奸臣传,这三位同族的位极宰相的蔡氏名人,连他们的老家福建莆田也不好意思摆上台面,蔡氏家族也扭扭捏捏,不好意思提到这三位,偶尔会从脍炙人口的《水浒传》的反面重新叙述历史,争取还三位一个的面目,可是无论演义(野史)还是《宋史》(正史)都把三位定位为奸臣,要想翻案实在是难。
女娲故事会:
历史趣闻 奇闻异事 灵异恐怖 科学探索 未解之谜 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