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游学
荀子,名况,赵国人,被人尊称为荀子或荀卿。荀子和孟子同为战国时期的儒家大师。与孟子相比,荀子所学更“杂”,他在继承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吸收了诸子百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是战国诸子学的集大成者。
当时,齐国的稷下学宫是天下的文化、学术中心。稷,是齐国都城临淄一处城门的名称;稷下学宫,就是由齐国国君设立,建于临淄稷门附近的一所高等学府。该学宫初创于齐桓公田午,齐威王、齐宣王在位时都曾大力予以扩建。在其兴盛时期,稷下学宫汇集了天下学者多达千人左右,涵盖了当时诸子百家中最主要的如儒、道、法、名、兵、农、阴阳等各个学派。邹衍、淳于髡、田骈、慎到、接子、环渊、荀况等人都是有名的稷下先生。
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这些学者互相争辩、诘难,取长补短,是真正体现战国“百家争鸣”的典范。
早在荀子少年时,他就曾出游齐国,在稷下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后来,齐�王在位,不纳忠言,稷下先生多有离散,荀子也离开了齐国。
数十年后,年近五十、学有大成的荀子再次来到齐国讲学。此时,齐国是齐襄王在位,田骈等稷下先生大都已经去世,荀子成了年龄最长、资历最深的宗师。因为德高望重,荀子在此后三次被推举为稷下学宫的祭酒,成为稷下学宫历史上最后一位大师。
在此期间,荀子利用休假的机会到秦、赵等国去转了一圈。在秦国考察访问时,他还与秦昭王就“儒者是否有益于国家”这一命题展开过一次辩论。后来,齐国有人毁谤荀子,荀子便离开齐国,到了楚国。
在楚国,荀子被楚相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后来,春申君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被自己的门人李园所杀,荀子随即也被罢了官。已经七老八十的荀子走不动也不想走了,便在兰陵安了家。
此后,荀子把他人生所余的精力都投入到着书立说当中。生活在战国末期的荀子深感当时世道、人心的险恶,发自内心地憎恶乱世的黑暗政治,厌弃那些不追寻常理正道而迷信巫祝的昏乱的君主,这些思想在他的着作中都有所反映。此外,荀子还在着作中对诸子百家的长处与短处做出了自己的点评。写完这饱含心血的几万字文章不久,荀子便因病去世了。他死后就葬在兰陵。
荀子的着作收录于《荀子》一书中,全书现存三十二篇,涉及哲学、政治、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荀子认为“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肯定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人性问题上,他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荀子既坚持儒家礼治原则,同时也强调了政治法律制度的惩罚作用,主张礼治法治相结合的治国方针。
此外,荀子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有两位着名的弟子——韩非和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