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宪宗朱见深简介
纯皇帝 (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明朝第八位皇帝(1464-1487年在位)。母孝肃皇后周氏。初名朱见浚。正统十四年(1449年)立为皇太子。景泰三年(1452年)被废为沂王。景泰八年(1457年)夺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复位,改元天顺。沂王重新被立为皇太子,并改名 。天顺八年(1464年)登基。次年改年号为成化。
成化初年,给于谦平反,恢复景泰帝的帝号,励精图治。成化末年,好方术,终日沉溺作乐,宠爱万贵妃,任用宦官汪直、梁芳等奸佞,以至于厂卫横行、朝纲败坏。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驾崩,时年41岁。庙号宪宗,谥曰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茂陵。
朱见深英明仁爱宽恕,天下无大事,只可惜在位期间任用奸邪,不能说没有缺陷
生平
早年时期
朱见深,初名朱见浚、朱见-,正统十二年(1447年)十二月九日出生。
正统十四年(1449年),未满两岁的朱见浚被立为皇太子。这一年,瓦剌南犯,直逼大同。明英宗不顾群臣反对,执意亲征。皇帝出征,太子监国,于是按照皇太后的旨意,立幼小的朱见浚为皇太子。不料土木堡之变,皇帝被瓦剌俘虏。为免瓦剌借皇帝的名义骗开关防,更为了避免国无长君,于谦等大臣纷纷与皇太后商议,决定拥立皇帝的弟弟、-王朱祁钰为皇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于是朱祁钰登基,改元景泰,是为明代宗景泰帝。瓦剌阴谋破产,大怒之下攻打北京。京城守军在兵部尚书于谦带领下,抵挡住瓦剌的攻势。各地勤王部队接连赶到。瓦剌退兵。
两为太子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被俘一年左右的明英宗被放了回来。明英宗被放了回来,明代宗极其不愿。此后七年时间,英宗被软禁在南宫。
景泰三年(1452年),皇太子朱见浚被废为沂王。景泰帝废掉侄子朱见浚,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没想到第二年,朱见济就夭折,当时被追封为怀献太子。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明代宗病重。大臣石亨、徐有贞等人撞开南宫大门,迎明英宗复位。明英宗复位,废明代宗为-王。是年改元天顺,连朱见浚的名字都改,改为朱见深,并立他为皇太子。没多久,明代宗病逝,英宗给他个恶谥,叫戾。不但如此,连早已夭折的怀献太子朱见济都被追废为世子,直至明朝灭亡都没有再承认过这个太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失而复得,然而幼年卷于皇位之争,精神压力极大,因而落下个口吃的毛病。
恍若明君
明英宗再次夺得皇位,大肆封赏夺门之变的功臣,并且听信谗言,以谋逆为名,处死于谦。以曹吉祥为首的宦官逐渐得势,政治愈加腐败不堪。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乙卯,明英宗病重。己未日,皇太子朱见深在文华殿摄政。庚午日(1464年2月23日),明英宗驾崩。乙亥日,皇太子继位,次年,改年号为成化。因此也称朱见深为成化帝。一如他的父亲明英宗也被叫做正统皇帝一样,按其年号称呼。
登基之初,成化帝为于谦平反,恢复于谦之子的官职,并且以德报怨,把曾经废掉自己太子的叔叔朱祁钰追认为皇帝,谥曰恭仁康定景皇帝,并且为他重修陵寝。一时之间,朝野一片称颂。此外,成化帝重用李贤、彭时、商辂等贤能大臣,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即位之初,大明朝仿佛有了中兴的希望。
创立西厂
成化十二年(1476年),李子龙以左道驰名一时,在朝中多有亲信。据传他有意弑君,幸亏锦衣卫及时发现,将他伏法。先是妖狐夜出的传言,接着是李子龙阴谋作乱,种种迹象导致成化帝颇为惊惶,为了深入了解官员百姓的情况,成化十三年,他以宦官汪直为首,从锦衣卫挑选缇骑,设立西缉事厂,也就是短暂一时的西厂。
汪直,出自广西之乱的俘虏。明代土地兼并严重,最终流民蜂起,暴乱横行。有荆襄刘千斤起义、广西少数民族起义等。当时平定广西的叛乱,幼年的汪直被送进宫中当了宦官。他善于钻营,攀附万贵妃,从此官运亨通。把持西厂之后,汪直排除异己,多次作为监军随军出战,所到之处,无不巧取豪夺,仿佛蝗虫过境。成化帝对此颇为不悦,最终索性把汪直留在边关,最后赶去南京。
成化十八年(1482年),成化帝下旨废置西厂。
晚年逝世
成化二十三年,万贵妃暴毙。成化帝随即忧郁而死。()
按照明朝的制度,只有皇帝和皇后死后才能葬于天寿山陵区,像万贵妃这样的妃子只能葬在西郊的金山。万贵妃很幸运,死在宪宗朱见深的前面。作为皇帝最宠爱的妃子,她被朱见深安葬在十三陵陵区。今天在定陵西南约两公里处的苏山脚下,有一占地约两万平方米的陵园,即是万贵妃墓。墓碑雕云凤纹,中间一“-”字,既表墓主“万”姓,且寄吉祥之意,真是宠尽于身后!
明末的沈德符曾感叹地说:“妇人以纤柔为主,万氏身体肥胖,与纤弱相反,而获异眷,就像杨玉环得宠于唐明皇一般!”
历史评价
《明史》赞曰:“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时际休明,朝多耆彦,帝能笃于任人,谨于天戒,蠲赋省刑,闾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于斯复见。顾以任用汪直,西厂横恣,盗窃威柄,稔恶弄兵。夫明断如帝而为所蔽惑,久而后觉,妇寺之祸固可畏哉。”